在唐朝有这样一位天才,不仅天资聪颖,而且勤奋好学,从小写得一手好字,被人们称为“神童”。
在他9岁的时候便在中央政府做官,拿到现在来看,都是一件令人惊奇的事情,就是这样一位天才级的官员,在最后却死得不明不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他的死为什么引起朝堂上下集体鸣冤?
九岁进入中央政府做官
刘晏出生在716年,父亲是当地的县令,三岁开始读书识字,在六岁的时候,古今的诗词歌赋全都烂熟于心,父亲为聪明的儿子感到欣慰,在9岁那年,通过考试,刘晏在中央政府做起了官,开启了他精彩的政治生涯。
随着年龄的增加,刘晏的政治才能慢慢显现出来,在他做县令的时候,并没有在官府里待着享受,而是到全县各地体察民情,当地的百姓对这位知书达理的县官很是喜爱。
看到贫苦的百姓,刘晏更是掏出自己的身上仅有的银两赠予他们,并嘱咐有什么困难一定要去官府找他。当处理一些民间纠纷的时候,他先不做评判,在经过一番调查研究,得出真相之后再作定夺。
在他的治理下,全县的百姓都安居乐业,刘晏心里也十分欣慰。刘晏为了减轻百姓的负担,下令手下的人不能征收赋税,百姓的粮食收成由他们自由买卖。百姓听闻,直呼刘晏是千年一遇的大好官,便自觉上交赋税,刘晏的好名声一时间传遍了整个县城,甚至传到了皇上的耳朵里。
整顿漕运,改革盐政
一派繁华景象的唐朝,在一夜之间爆发了安史之乱,皇宫内部开始争夺政治权,一时间,唐朝经济开始由盛转衰,刘晏当时被派到江淮一带,负责征收当地的钱财和粮食,他从来不用暴力手段对待百姓,百姓们也都自愿上交,朝廷交给他的差事很快就完成了,除此之外,刘晏率领手下人员抵御外敌的入侵,守护朝廷的一方安宁。
在此期间,唐朝的人口也逐年,使得全国上下粮食短缺,再加上漕运阻塞,各地的粮食运输不到朝廷,导致了宫内也出现缺粮的情况。面对眼前这个棘手的问题,刘晏一方面下令清淤河道,另一方面,组织造船,之前的船只太小,容易被风浪打翻,根据不同情况,刘晏带领手下造出来大大小小两千多艘船。这些船只相当稳固,在运输期间,没有遭到一次风浪的侧翻。
刘晏的另外一个重大的贡献就是在食盐上改革榷盐法的收税体制,将政府应收的赋税摊入盐的零售价中,不再另外征税。这样的做法可谓是一举两得,政府不仅能够控制货源,有稳定的税收,商人们在缴纳税收之后,也可以自由的销售。这一政策的实施让刘晏的名声大噪,改革榷盐法的收税体制得到百姓的拥护。
遭人嫉妒,被贬处死
刘晏得到百姓的拥戴,必然会遭到有心之人的嫉妒,他们开始谋划陷害。再有才华的官员,必须要有后台的支撑,执政16年的唐太宗驾鹤西去,太子李适继位,新的皇帝上位之后,一批大臣们往往就会换成自己的心腹,刘晏成了这次换官的牺牲品,被视为眼中钉的刘晏被贬官。
公元780年,刘晏又被扣上了谋反的罪名,被就地正法,死得不明不白,他的家人也受到牵连被流放到岭南地区。很多官员听到此消息,纷纷在朝堂之上为其辩解,都遭到皇帝的强烈反对。
一生清贫的刘晏是唐朝不可多得的人才,虽然主管财政,却没有贪污半点金银,为了百姓安居乐业,出谋划策,做出利国利民的好政策,这样的好官却被诬陷,难道唐朝这不是在走下坡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