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毫无疑问是唐朝,而唐朝最鼎盛的时期非唐玄宗开元年间莫属。唐玄宗李隆基执政时成就了这一盛世,也让他在史书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可是很少有人知道,李隆基能够登基称帝也是经历了一番波折的。这里面不仅仅有政敌太平公主的反对,在身份和地位上也遭到很多人的质疑。尤其是其庶出的地位,成为其登上皇位的阻碍。好在他的大哥李宪深明大义,做出了最具政治智慧的选择,主动将太子位让给李隆基。这不但平息了皇族内部皇储之争的风波,还让李隆基得到皇族的支持,为登基称帝奠定了基础。
唐玄宗李隆基并不是唐睿宗李旦的嫡长子,而是庶出的第三个儿子,母亲是德妃窦氏。虽然在武则天时期李隆基被立为唐高宗长子李弘的嗣子,但在竞争皇储的资格上并没有绝对的优势。按照唐朝的嫡长子继承制度,最具有皇储竞争力的是嫡长子李成器,也就是后来的让皇帝李宪。李宪在唐高宗年间便被封为永平郡王,李旦第一次当皇帝时,他又被立为皇太子,当时只有六岁。武则天称帝后,李旦被降为皇嗣子,而李宪则被立为皇孙。后来唐中宗李显复位,封李宪为蔡王,任命为员外宗正卿。
从李宪的这些人生经历来看,他在唐朝皇族内部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在同辈之中一直排名前列,尤其是在李旦的儿子里面,向来是被当做继承人培养的。不论是幼年的皇太子经历,还是后来担任宗正卿的职务,都代表了他在皇族中的地位非同凡响。可以说从皇族资历上来考虑,李隆基除了李弘嗣子的身份外,并没有太多拿得出手的地方。然而李隆基却是唐隆政变的主要发起人,在平定韦后之乱中立下大功。正是他联合皇帝亲军万骑中的将领李仙凫、葛福顺、陈玄礼等人,诛杀韦后党羽,夺取羽林军兵权,才结束了唐中宗去世后的乱局。
因此在唐睿宗李旦复位后,对于皇太子的人选出现了很大的犹豫。一方面是因为唐朝的嫡长子继承制度,让当时为宋王的李宪有绝对的皇储地位。另一方是因为平定韦后之乱的功绩,和统领羽林军兵权的地位,让李隆基在皇子之中势力最大。而且李隆基还是李旦长兄李弘的嗣子,这就有了与李宪竞争太子位的资格。所以很多大臣都力推李宪为皇太子,尤其是李隆基的政敌太平公主。然而在太子位的竞争上,李宪却没有表现出志在必得的强势态度,反而主动提出将太子位让给李隆基,这让李旦和整个朝廷感到非常意外。
李宪对此的解释是,"储副者,天下之公器也,时平则先嫡长,国难则归有功。若失其时,海内失望,非社稷之福,臣今敢以死请。"在李宪的坚持下,再加上李隆基的部下力推,最终李旦立李隆基为皇太子。虽然李隆基也上表推辞,但没有影响大局,他顺利登上皇太子之位。
从当时的政治局面来看,李宪辞让皇太子之位,可以说是最具政治智慧的选择,也是为了唐朝做出的牺牲。这不是某些阴谋家所说的被李隆基的权势所逼,而是为了稳定朝廷大局而做出的抉择。这个抉择不只是有利于李隆基登基称帝,更是为后来平定太平公主之乱和成就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李旦重登皇位后,朝廷的大局非常不稳定。虽然很多大臣力推李宪为皇太子,可实际上是在包藏祸心。当时在朝廷中势力最大的并不是李旦一系,李隆基虽然统领羽林军,却不是根深蒂固,朝廷中最大的势力实际上是太平公主及其党羽。在平定韦后之乱的唐隆政变中,太平公主和李隆基都是最大的功臣。李隆基在事后掌控的皇帝亲军万骑和羽林军的兵权,而太平公主则吸纳了韦后、武氏等家族败亡后的残余势力,成为朝廷中最大的政治派系。而太平公主向来野心勃勃,在武则天时候就谋求皇太女之位,此时更是直接对皇位产生了觊觎。
太平公主推动朝中拥立李宪为皇太子,其目的就是为了挑动李宪和李隆基兄弟相争。这两人都是李旦麾下势力最大的皇子,尤其是掌握兵权对李隆基,更是对太平公主的最大威胁。可以说从唐隆政变中,李隆基不顾太平公主的反对,强势地杀掉上官婉儿,就决定他们两人敌对的政治关系。太平公主不可能任由李隆基上台,这不但是对她的巨大政治威胁,甚至于断送她的政治生命。所以挑动李隆基和李宪兄弟相争,自己得到渔翁之利,这就成了太平公主的政治目标。只要这两兄弟在内斗中两败俱伤,那太平公主夺取皇位就指日可待。
这个政治局势在当时非常明显,不但李隆基很敏感,李旦和李宪也看得明白。李宪自己的性格不如李隆基强势,手中也没有掌握兵权,所以势力上相对较弱。他个人选择退出,既是成就了李隆基,也化解了太平公主挑拨离间的策略。实际上在李隆基当上太子后,太平公主都没有放弃挑拨离间。她经常干预朝政,甚至秘密联合宰相姚崇和宋璟提出更换太子,其目的都是为了挑起内乱。后来姚崇和宋璟提出将李宪和申王李成义外调为刺史,这才断绝了太平公主在这方面的操弄,逐渐稳固了李隆基的太子地位。
李宪退出后,李旦全力支持和栽培李隆基,使他的羽翼逐渐丰满,成为了太平公主把持朝政最大的阻碍。李隆基登基后,能够一举铲除太平公主在朝廷中的势力,全面掌握朝政大权,这都是李旦和李宪支持的结果。可以说从李宪辞让太子位开始,父子三人就已经在为对付太平公主做准备了。
太平公主既有武则天之女的特殊身份,又是武氏的媳妇,还拉拢了唐中宗李显和韦皇后的残余势力,是武则天政治遗产的最大继承人。她的存在是对唐朝是最大的威胁,李氏皇族不可能看着她成为第二个武则天,哪怕她本身就是姓李。所以在皇族传承问题上,李旦、李宪和李隆基与太平公主是针锋相对的。
对于李宪的选择,李旦和李隆基虽然意外,却解决了皇族内部最大问题,所以顺水推舟的便让李隆基成为太子。从皇族内部的层面看,李宪主动退位让贤,避免了皇族的二次分裂,也断送了太平公主成为武则天的最后机会。唐玄宗执政时期,在皇族内部的政治态势上,都是趋于统一和稳定的,这与李宪的全力支持密不可分。因此在开元年间,唐朝政治稳定,国力冲上顶峰,文化昌盛。成就了唐朝最强盛的时期。从这个角度看,唐玄宗在天宝年间执政昏庸,酿成安史之乱的危机,与李宪去世后朝廷缺少得力的辅政大臣是有很大关系的。
因此李宪在世时李隆基都对其非常尊重,除了给予了很高的地位和财富赏赐外,在皇族中也有很大的话语权。李宪本人也不主动干预朝政,与李隆基的兄弟感情很深,这在封建王朝是极为少见的。在李宪去世后,李隆基不顾李宪长子汝阳王李琎的推辞,强行将李宪追封为皇帝,并且赠李宪的王妃元氏为皇后,可以说是对其功绩最大的表彰。在兄弟之情上,李宪和李隆基堪称李唐皇族典范,也为唐朝的政治稳定做出了表率。与他们两人相比,李建成和李世民、李承乾和李泰都是负面典型,玄武门之变永远是李唐皇族的黑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