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君主诛杀有功之臣的例子并不在少数,当初明太祖更是将一起打天下的功臣给除了个七七八八。那么身为为王朝筑基的功臣猛将,为何总会让君主动了杀心呢?唐太宗李世民与徐茂公的故事,相信会让你看到这一千古谜题的答案。
徐茂公原名徐世勣,曹州离狐人,他家境优裕且乐善好施,因此在家乡当地有个好名声。十七岁时,他见群雄并起天下大乱,于是加入了瓦岗山图谋一番大业。之后起起伏伏间瓦岗山的头把交椅数次易手,从最开始的翟让到之后的李密,最后单雄信被李世民所杀之后,瓦岗山的头把交椅就轮到了徐茂公。
瓦岗山归降秦王李世民后,很快就成为了其麾下的一支重要力量,徐茂公也成为了唐朝的开国功臣,之后又历经高祖、太宗、高宗三朝。在太宗一朝中,他履立战功,两次出击薛延陀,平定碛北叛乱,还参与了对高丽的征讨之战,是太宗时期朝廷开疆扩土的主要将领,也是位极人臣的朝廷重臣,曾任兵部尚书,还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由此,我们可以看成在唐朝建立王朝和开疆扩土的过程中,徐茂公是立下了累累战功的。唐太宗对他也是极为重视,还曾将国姓“李”赐给他,晋王李治被册封为太子之后,又授予他太子詹事,让他掌管太子宫中事务。那么这样一位被李世民看中的重臣,为什么晚年又会对他动了杀心呢?
这里的原因主要有两点,首先是太宗本人晚年心态的变化。纵观太宗在位期间的功绩,无论是各项政策,还是在其统治下带来的贞观之治,都无可置疑地当得起明君这个称呼。但在太宗晚年时,一些比较迷信的说法却让他做了几件落人话柄的事情,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一句话就杀了一个人。
当时,有一句话在民间流传很广,叫作“唐三代后,女主武王”。而这个传言也一直让太宗有些担忧,一直就想找出这个动摇唐根基的“灾星”,晚年时,甚至仅仅因为一个名为李君羡的人乳名与传言中“灾星”乳名相同就杀了此人。而也正是太宗晚年这种对于政权大事有些草木皆兵的性格,让他对于徐茂公这样的功臣更多了几分提防,生怕自己不在以后他们会拥兵自重,因此才会对徐茂公动了杀心。
第二点在于小人谗言,让太宗担心太子李治继位以后,徐茂公会有取而代之的意图,因此为了给太子铺平道路,太宗对他有了斩草除根的想法。不过幸得贤臣谏言,让太宗只是贬了徐茂公的官,这才没有酿成更坏的后果。
从李世民与徐茂公君臣二人的关系看来,我们似乎总结出为何历史上君主可与功臣共患难,却难以同富贵。一方面在于王朝新建,根基未稳,功臣有动摇根基的能力。另一方面是担心自己的后人压不住功臣,造成功高盖主的局面。不得不说,侍奉君主确实如履薄冰,一步不慎便如坠万丈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