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徐茂公临终遗言:不用随葬金银珠宝,棺中装殓用平常穿的衣服

徐茂公临终遗言:不用随葬金银珠宝,棺中装殓用平常穿的衣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甬说 访问量:2277 更新时间:2024/5/10 13:21:06

如果你哪天想跟父辈们增进一下感情,那就找个舒服的椅子,准备好茶水零食,问一问徐茂公是谁,保证他们能不眠不休的给你讲上个三天三夜,还不一定能讲完。

每逢乱世,必然英雄辈出,成就丰功伟业。

徐茂公就是乱世中崛起的英雄。

他历经三朝,荣宠不衰,却在临终留下叮嘱,如果后人,有高人出现,定要杀了他,不然他会造反。

后来一语成箴,竟然应验了。

今天,我们就来探一探究竟。

茂公心怀天下 初定目标定

公元594年,隋文帝统治着隋朝的天下,杨广还在夹着尾巴做人,百姓过着安居乐业的日子。

徐茂公就是在这一年出生的,徐盖为他取名徐世绩,后来,又赐字懋功。

后人因为这个谐音,直接称他为徐茂公。

徐茂公从小聪明有主见,熟读历史,以及各种兵书谋略,还喜欢研究武功,这为他传奇的一生打下基础。

徐家很富裕,奴仆众多,徐盖为人乐善好施,只要是有困难的,救助到他这里,他都会伸出援手,不管对方与他是否相识。

徐茂公在父亲的影响之下,心怀仁慈,与人为善。

公元604年,杨广忍耐不住,弑君上位,称隋炀帝

隋炀帝喜欢骄奢淫逸的生活,十分热衷享受。

他喜好乘船游赏,为此征用数十万百姓,修运河,造龙舟、楼船,并且所到之处,必须要修建离宫别苑。

他频繁发动战争,增加赋税,让百姓的生活变得食不饱腹,衣不遮体。

隋炀帝末年,百姓忍受不了生活的巨大转变,揭竿而起。

这时,徐茂公初长成人,文韬武略,学有所成,看不得百姓被盗匪侵扰,组织本地的青壮年保卫家乡。

渐渐地,他明白这不是长久之计,想要还百姓安稳的生活,就需要从根本上解决这种乱局。

于是,带领大家投奔了距离他们最近的瓦岗(今河南滑县东南)军,开始他一生的传奇。

瓦岗军由翟让统领,聚集在瓦岗寨。

徐茂公刚加入的时候,翟让军队人数并不多,粮饷都发不起,打算带人去附近抢劫。

见状,徐茂公给他出主意:“附近是您与我的家乡,不能盯着他们,离这不远的宋、郑两州在运河附近,往来商旅众多,如果我们操作得当,就能解决当下困境。”

翟让听了他的话,觉得可行,就带人前往运河劫掠财宝,果然轻而易举的就抢到了大量财物。

有钱之后,事情就好办了,瓦岗军很快扩大成为一万余人的正规军队。

民间四处都是起义军队,隋炀帝坐不住了,派兵讨伐各处起义军。

派遣到瓦岗寨的是名将张须陀

翟让听到这个名字,就直接怂了,想要溜之大吉,徐茂公赶忙告诉他自己有办法应对。

徐茂公率领瓦岗军,在两军对阵中采取诱敌深入、伏兵袭击的战术,杀了张须陀,取得了胜利。

慢慢的,徐茂公就看出翟让野心并不大,也没有匡扶社稷的能力。

匡扶天下正义还百姓一个太平盛世是徐茂公此生的目标,但是他也知道,自己可以当谋士,可以冲锋陷阵,就是做不了领头人。

他给自己的定位很清楚,辅佐贤能之主,来实现这个目标。

公元613年,蒲山公李密参与杨玄感反叛,兵败被捕,在押送途中逃脱,隐匿民间。

徐茂公知道李密的出身,觉得他是个合适的领导人。

于是他劝翟让:“李密是天下闻名的英雄豪杰,如果我们奉他为主,就会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前来投奔,扩大瓦岗军的影响力。”

在这时,徐茂公谋略、才智都让众人十分佩服,已经成为瓦岗军的主心骨,他的话,翟让非常听信。

于是,翟让把一把手的位置转交给李密,自己做二把手。

公元617年,河南、山东发生了特大水灾,隋朝赈灾不及时,导致灾民遍地,每天饿死的人达数万之多。

徐茂公听到消息之后,觉得他得做些什么,于是向李密进言:“眼下水灾泛滥,百姓流离失所。如果我们能攻下黎阳国仓,把粮食发放给他们,既能拯救百姓于危难,又能得到兵源的扩充。我们图谋的大事,能成!”

李密觉得此计可行,就派徐茂公带5000人渡过黄河,掩袭黎阳仓隋朝守军。

隋朝守军不堪一击,徐茂公当天就打下了黎阳仓,他马上命令士兵开仓放粮,让民众随便领去,仅仅用了十天时间,就招募到20多万兵士。

瓦岗军从此以后,声势越来越浩大,成为一股不可忽略的势力。

随着瓦岗军发展越来越壮大,翟让逐渐被边缘化,他心有不满,瓦岗寨新旧势力矛盾日渐尖锐。

本来就多疑的李密更想要除掉这些人,于是设宴要杀了他们。

宴席开始,翟让神经粗大,没有反应过来,就已经领了盒饭,徐茂公也被乱兵砍成重伤,差点丢了性命。

徐茂公心灰意冷之下,养好伤后,退守后方,不跟在李密身边。

瓦岗军也逐渐人心涣散,打仗输多赢少。

公元618年十月,李密被王世充击败,率领小股人马逃走之后也失去了再次起复的雄心,投奔唐朝李渊账下。

昔日辉煌的瓦岗军,就此不复存在,令人唏嘘。

茂公重情重义 得人心

徐茂公早就听闻,大唐秦王李世民是个贤明之主,礼贤下士,每次打仗都身先士卒。

收到李密投靠唐朝之后,也动了归顺的心思,但他并不打算拿旧主的东西做自己投诚的筹码,于是把自己所守之地的土地、人口以及军队统计造册,交给李密,让他献给大唐。

唐高祖李渊知道徐茂公的做法之后,特别高兴,觉得在这种情况下,徐茂公还能保持清醒,把不占据旧主的功劳,是个值得信赖的忠臣良将。

于是对徐茂公封官加爵,册封他为黎阳总管、莱国公,并且赏赐李姓,作为对他的荣宠,还册封他的父亲李盖为舒国公,徐世绩自此改名李世绩。

被赐皇姓的殊荣,不是谁都有的,徐茂公非常感谢李渊的知遇之恩,征战就越发用心。

李密虽然打消了争夺天下的雄心壮志,但是他归唐以后,见李渊只封给他了一个光禄卿的散官,十分不满。

觉得自己没有得到应有的高官厚禄,跟几个心腹密谋反唐,消息不慎走漏,被唐军设伏兵击杀。

徐茂公听说李密被杀之后,想起了昔日的瓦岗军以及他们从前相处融洽的时光,非常悲痛,上表请奏李渊,想收葬故主,并且以君臣之礼为李密下葬。

李渊感动于许徐茂公的重情义,于是准许了他的请求。

徐茂公就为李密穿上孝服,和李密的昔日将士把他安葬在黎山的南边,以君臣之礼隆重的举办丧事,并且等到到丧期完全过去才散去。

朝野上下,听闻这件事的人都赞叹徐茂公为人忠义,连敌军将领也对他十分钦佩。

徐茂公的重情重义,不仅得了人心,还救了他自己的父亲。

武德二年(619年)九月,河北军阀窦建德的军队大败了宇文化及,又乘胜追击,攻陷黎阳,李盖被俘。

徐茂公率领数百骑兵渡河撤离,父亲被俘,他只能返回投降。

窦建德知道徐茂公的才能,不舍得杀他,只压李盖为人质,仍然让他镇守黎阳。

在徐茂公心中,李渊对他是有知遇之恩的,因此这降投得并不真心实意。

他想先取得窦建德的信任,再设计杀了他。不成想消息走漏,徐茂公只好只身逃回洛阳城。

窦建德手下的人见徐茂公如此不识好歹,就建议杀掉李盖。

窦建德感慨地说:“徐茂公是一个忠臣。既然逃走了,杀了李盖也没什么意义。”

于是就放了李盖,并派人遣送他归唐。

他对君主忠诚,对朋友更是义薄云天。

昔日瓦岗寨将领单雄信,和徐茂功感情很好,瓦岗寨解散后,二人各自投奔新的领导,单雄信跟了王世充。

李世民平定王世充后,俘虏了单雄信,要杀了这些俘虏,以儆效尤。

徐茂公前去说情但没有说动,于是在单雄信行刑前将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了一块下来喂给他吃,说:“我们都还有亲人需要照顾,兄弟就不能陪你去了,这块肉就当是代我全了我们的兄弟情谊。”

单雄信死后,徐茂公收养了他的子女。

茂公跟随明主 立下赫赫战功

徐茂公归唐以后,特别是跟随秦王李世民四处征讨,李世民的礼贤下士,知人善用让他如沐春风,就放心大胆地施展才华。

先是跟随李世民击败宋金刚、灭了窦建德、平定王世充、大破刘黑闼徐圆朗等人。

又跟李孝恭、李靖等一同擒获辅公祏、平定了江南。

徐茂公一生,征战无数,得到的赏赐,金银珠宝大都分给手下的将士,功劳也经常推给别人,深受士兵爱戴。

因此,每次行军作战,他所有指令都能被认真执行。

加上他自己临敌应变,领兵筹划,都做得十分妥当,又能听取别人的计谋,所以基本每战必胜。

625年,东突顾颜利可汗不断派兵驿扰大唐的并州(太原)地区,徐茂公奉唐高祖之命以并州行军总管的头衔前往并州抗击东突。

两军对垒,徐茂公成功退敌。

唐太宗登基以后,封徐茂公为并州都督,把李唐政权的起源地给他管辖。

此后,开始开始治理这一北方军事重镇,执法办事雷厉风行,四周的部落小国受到震慢,从不敢轻举妄动。

徐茂公戎马一生,为唐王朝的稳定立下了赫赫战功。

茂公因自知 成官场不倒弥勒佛

一个王朝稳定之后,往往那些开国功臣,能继续保持清醒的不多。

自古以来都讲究一代君王一代臣,徐茂公能历经三朝而不倒,靠的就是他的自知。

唐初的开国功臣要过的第一个险关就是,中武政变。

李渊罔顾大唐江山,全是李世民打下来的事实,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

对于捡到太子之位的李建成来说,天上掉下来的这块馅饼固然十分美味,但制作这馅饼的人就十分碍眼,于是和李元吉结成一派,拉拢后宫嫔妃跟朝臣来对付李世民。

李世民怎么会坐以待毙,他自成一派,拉笼昔日一起并肩作战的众人,发动玄武门政变,射杀李建民二任,逼李渊退位让贤。

在这个危险时期,一旦站错位置,就会万劫不复。

徐茂公觉得自己已经富贵到顶点了,没必要再挣这个从龙之功,于是,选择装傻,谁拉拢他,都闭口不应。

徐茂公的谨慎和自知让他逃过一劫。

李世民即位后,徐茂公先是为了避讳,改名李绩,又以南征北战的战功获得唐太宗的看重。

唐太宗晚年有托孤之意,徐世茂是他的首选,但是,又担心出将入相、功高盖主的徐世茂将来不服李治的管理。

就对李治说:“徐茂公是个不可多得人才,但你对他无恩,将来恐怕他不服你。现在,我将他连降两级,把他贬到叠州当都督。如果他立即上任,等我死后你就重用他,他会为你效命;如果他排回观望,你就把他杀了。”

徐茂公一下就猜透了唐太宗的用心,因此一接到任命,连家都没回,直接就骑马上任去了。这样,唐太宗心里的石头才落了地。

高宗李治即位后,将徐茂公提拔为尚书左仆射。

公元655年,李治想废王皇后,立昭仪武氏(武则天)为皇后,让大臣表态,徐茂公是三朝元老,他的态度非常重要。

徐茂公知道凡是涉及到皇家的事,没有一件是简单的,并且高宗明显想要立新后,就表示这是皇上的家事,自己身为臣子不应过多干涉。

李治和武则天觉得他不反对,就是支持。

武则天当上皇后以后,因为徐茂公的这份自知,十分欣赏看重他。

669年12月,徐茂公病逝,享年七十六岁。

李治听到消息之后悲痛不已,为表达对徐茂公的哀悼,下令辍朝七日,追封徐茂公为太尉、扬州大都督,赐谥号“贞武”。又赐棺木,并让他陪葬在昭陵。

下葬当日,李治还亲自到未央宫故城,登上宫楼为他送葬,并下令,徐茂公的坟冢,要仿照霍去病卫青的来建,表彰他击败突厥、薛延陀的功劳。

茂公为家族 临终留言

徐茂公希望他一生征战换来的荣誉和富贵,尽可能多的惠及到子孙后辈。

因此,十分注重后辈的培养,然而他的几个儿子都资质平庸,只能从孙子辈中挑选。

孙辈的几个孩子中,李敬业,入了他的眼。

李敬业从小聪慧,胆色过人,尤其喜欢用弹丸射物。

徐茂公一生历经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李治)三朝,深得朝廷重用,朝廷倚之为长城,看人的眼光十分毒辣。

他慢慢的就看出徐敬业骨子里的不安分,以及这种不安分可能会给家族带来的灾难。

但这毕竟是他看着长大的孩子啊!

在李敬业十几岁时,徐茂公终于下定决心除掉他。

在一次打猎中,他叫李敬业到林子里去驱赶野兽,然后乘着风势放火,能不能活下来就看天意了。

大火起来以后,李敬业自知已无处藏身,就杀了自已骑的马,藏在马腹里。

大火烧过之后,他从马腹中出来,全身都是马血。

徐茂公看到他完好无损的站在自己面前,惊叹孙子急智的同时,又松了一口气。

李敬业从这件事感受到祖父对他的杀意,开始变得更加乖巧懂事,徐茂公就更不愿意对孙子动手。

徐茂公把李敬业带在身边,带他征战沙场,教他为官之道,教导他要做事要三思后行,要为家族考虑。

徐茂公的话在李敬业耳朵里就像一阵风,吹过之后了无痕迹。

唐高宗时,有贼寇聚集生事,朝廷出兵讨伐屡次没有成效,就派李敬业为刺史,剿灭贼寇。

李敬业来到郡县之后,打发走了所有将士,独自一人前往贼营,让知道的人都为他捏一把汗。

然后李敬业在贼营十分自如,还对他们进行了思想教育:“朝廷知道你们是被贪官所害,并不是本意。我只惩罚匪首,其他的人,都回家去吧。”

说完之后,就把首领找过来,打了数十板之后,也放他回去了。

这些人见朝廷果真没有继续追究,于是都放下心,耕地种田,境内平稳起来。

李敬业不费一兵一卒解决了匪患,得到高宗的奖赏,却没有得到爷爷徐世茂认同。

甚至勾起了徐茂公对他的杀心。

徐茂公觉得这个孙子太胆大包天了,自己死后,这个家估计要败在李敬业手里。

于是他在临终之前,把兄弟李粥叫到床前交代自己的身后事:“我自己估量着,恐怕是要不行了,你不要哭,听我说,我死后,不用随葬金银珠宝,棺中装殓用我平常穿的衣服就行。”

“丧事办完,你就搬进我家居住,替我抚恤小儿弱女。帮我看住这些不肖子孙。他们如果有人凭借一点才气,就不安分的,一定要杀了他。不能让他祸害全族,让别人看我笑话。”徐茂公意有所指。

李粥点头回应着,徐茂公以为弟弟明白了自己的意思,放心的闭上双眼。

茂公遗言应验

然而李粥并没明白徐茂公话里指的是谁,也没有想到这个人会是徐敬业,虽然徐茂公生前说过几次李敬业面相不好,会危及全族,但是没有人当真。

总章二年(669),徐茂公病逝,李敬业袭爵英国公。

弘道元年(683),唐高宗李治离世,李显即位。

武则天以太后之尊临朝听政,毕竟李治在世的时候,政事也是她在处理。

李显不满意自己只做个皇帝傀儡,武则天知道后就废了他,另外一个儿子李旦为帝。

李敬业和唐之奇、骆宾王等人都因事获罪,被贬到地方去做官。然而从俭入奢易,从奢入简难。从繁华的京城到荒僻的郡县,其中的落差可想而知。

一次,几人在扬州聚会,各自因失去官职心怀不满,开始阴谋作乱,在扬州起兵。

李敬业自称大将军,以勤王救国、支持唐中宗李显复位为名,请骆宾王撰写《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号召天下。

武后得知李敬业叛乱之后十分生气,剥夺李敬业赐姓和爵位,并且还掘了徐茂公的坟墓。

李敬业这个起兵时间还挑得挺好,地方早已不满武则天玩弄权术,随意杀害李氏宗族之人,都纷纷响应,有十万之众。

但是李敬业没有把握好战机,很快就败北逃亡,带着家人逃向润州方向,途中被部下割下首级,用以投降唐军。

徐敬业起兵仅三个月就以失败告终,徐家因为他,几乎全族覆灭。

徐茂公的遗言仅在三代内就应验了。

不得不感叹徐茂公识人之准!

然而,他虽然预料到了,却不忍心亲自动手,就注定了结局。

能自知 方能走远

李敬业跟在祖父身边,兵法谋略只是学到了表层,徐茂公为人处世的精髓更是一点都没学到。

徐茂公能历经三朝,都得到朝廷倚重,除了他自身过人的军事政治能力之外,最重要的是他能自知。

能认清自身能力,才能时刻保持清醒。摆正自己的位置。

任何时候,能自知都是特别重要的。能认清自己,才能时刻保持警惕。

李敬业如果能够认清自己,做事谨慎一些,也不会获罪被贬。

被贬之后,他如果能自省,也就不会心怀怨愤,发动叛变。

叛变之后,如果能对身边的部下多一些了解,最终不会兵败被杀。祸及全族。

可惜没有如果,不能自知,注定了他走不远。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像徐茂公一样,能够自知,对自己多一些了解,选择对了路,才会走得更顺畅,少一些怨怼,生活就会变得更美好。

参考资料:

  1. 李真著,青春没有地平线,山西人民出版社,2013.10
  2. 《老梁故事汇》栏目组. 老梁故事汇 说历史,2019.06.
  3. 《国学典藏》丛书编委会编著. 资治通鉴故事 下 图文版
  4. 《线装经典》编委会编,中国那些事儿 隋唐 云南人民出版社,2017.01
  5. 《旧唐书·李绩传》
  6. 《资治通鉴·唐纪》
  7. 《中国通史》隋炀帝功过
  8. 《中国通史》武则天
  9. 《酉阳杂俎》卷一

更多文章

  • 武则天为泄愤,让人挖了徐茂公的坟,为何见到陪葬品直呼茂公狡诈

    历史解密编辑:莹子小趣标签:武则天,李治,李世民,徐敬业,李勣,陪葬品

    文|飞鱼说史唐朝长安城的皇宫内有一座很不起眼的小楼,名为凌烟阁。这个楼虽小,但是在后世的名气,相当大,这是唐太宗李世民为了纪念和他一起打天下治天下的功臣专门修建的,用来陈列辅助他夺得天下的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这些画像是阎立本所画,比例为真人大小,面北而立,以示尊皇,李世民怀旧的时候,就会到此悼念。相

  • 唐高宗想立武则天为后,长孙无忌和徐茂公都想劝谏,此人:让我来

    历史解密编辑:荣一尘讲谈标签:李治,李世民,褚遂良,唐高宗,徐茂公,科学家,长孙无忌,历史学家,女皇武则天

    唐太宗死后,唐高宗李治上位,过了一段时间后就想立武则天为皇后,遭到群臣的反对,但是鉴于唐高宗决心太大,所以真正敢劝谏的人并不多,这时候呢,长孙无忌和徐茂公就都想去劝谏试试,结果呢,被此人拦住,他对长孙无忌说:你去劝谏,如果不顺利的话,会给皇上留下骂舅舅的恶名。对徐茂公说:你去的话,事情不顺,就会给皇

  • 秦琼徐茂公那么牛,为何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排名倒数第一第二

    历史解密编辑:烨青衣标签:秦琼,凌烟阁,李世民,尉迟恭,李靖,长孙无忌

    唐贞观十七年,唐太宗李世民为了纪念当初和自己一同打下大唐江山的那些功臣,命令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名功臣的画像,以供自己怀念,后人敬仰。这个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其实就是大唐开国功臣的排名,从画像的摆放层次就能够看得出来。凌烟阁一共分为三层,每层摆放8名功臣肖像,最里面一层摆放的是“宰辅之臣”,中

  • 大家好,我是徐茂公!我出身小世家,后来却逆袭成唐朝最强名将

    历史解密编辑:茗人堂史标签:李密,李渊,李世民,窦建德,王世充,张须陀,瓦岗军,徐茂公,宇文化及

    大家好,我是李绩,也叫李勣、李世勣、徐世绩。当然,这些名字,估计很多不太熟悉唐朝历史的人,应该有些陌生的。但我另外一个名字,估计大家就耳熟能详了,那就是徐茂公!没错!隋唐演义当中,那个能掐会算的牛鼻子老道,就是我了!当然,演义小说里的形象,和我的真实经历有很大的不同。相比之下,其实历史上真实的我,要

  • 为何徐茂公死后被武则天挖开坟墓?事后武则天为何称徐茂公狡诈?

    历史解密编辑:小岛知风标签:武则天,李勣,李世民,李治,李渊,长孙无忌

    徐茂公在历史上被称之为李勣或徐懋功,在《隋唐》系列的评书和小说中徐茂公被设置成了类似于诸葛亮似的军师形象,民间更是将他和诸葛亮并称为“呼风唤雨诸葛亮,神机妙算徐茂公”。实际历史上的李勣并不是军师,而是一员骁勇善战的大将,不过别看历史上的李勣不是神机妙算的军师,但他确实也做了一件神机妙算的事情,在死后

  • 降将被李世民处斩,徐茂公偷偷照顾其妻儿,最终给唐朝埋下祸根?

    历史解密编辑:过往烟窗标签:李世民,单雄信,王世充,李密,隋炀帝,黄巢起义

    老老实实效忠,必然会给你高官厚禄,担心滥杀忠臣,在李世民这里不存在。如果你非要硬来,不好意思,只能斩草除根,毕竟不能威胁到我的皇位。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城太极宫发动政变。本来完全可以避免的一场战争,但太子自知战功与威信皆不及世民,心有忌惮,就和弟弟李元吉联合陷害于他。为了自保,

  • 瓦岗军李密惨败,坐拥20万大军和秦琼、徐茂公,为啥就是打不赢

    历史解密编辑:古今外史传标签:李密,秦琼,瓦岗军,王世充,宇文化及,隋军

    纵观中国历史,举凡朝代更迭、天下大乱之际,往往是英雄辈出、群雄争霸的时代。隋末大乱之际,一支名为瓦岗军的农民武装横行天下,3年间瓦岗军威震四方,“胡骑千群,长戟百万。饮马则河洛可竭,作气则篙华 自飞”,大名鼎鼎的秦叔宝、程咬金便是瓦岗军中的大将,乃至单雄信、徐世勣、魏征等大人物都纵横其中。而正是这样

  • 徐茂公遗嘱:墓中不陪葬金银,只准放一套官服!15年后发现真高明

    历史解密编辑:妙笔历史标签:李世民,武则天,李治,长孙无忌,陪葬,王皇后

    徐茂公,是《隋唐演义》中瓦岗寨的军师。他算无遗策,基本可以说是隋唐时期的诸葛亮。但在正史中,徐茂公应读作徐懋功。徐懋功投唐后,被李渊赐姓为李,因此史书将他通称为李绩。而这一点,在笔者很多关于徐懋功的文章里都有提及。按照我写徐懋功的惯例,还是将他写作我们都熟悉的“徐茂公”。1971年,出于文物保护的需

  • 孙子孤身平叛军,徐茂公却止不住的摇头:将来他必定会让我家灭族

    历史解密编辑:小绿说故事标签:徐敬业,平定,李治,唐王朝,武则天,唐高祖

    在隋唐演义中,徐茂公是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半仙级别人物,只要是事情,就几乎没有他不知道的。但在正史之中,他的名字叫做徐世勣,是个能征惯战的悍将,他从13岁便开始做贼,横行一方。到他二十岁的时候,已经成为了瓦岗军的骨干精英,指挥十万兵马东征西讨,各路割据势力都对其畏之如虎。后来,瓦岗军被王世充击溃,

  • 大名鼎鼎的徐茂公,为何在凌烟阁24功臣中倒数第二?原因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小乖的欧尼标签:凌烟阁,李世民,李靖,诸葛亮,玄武门之变,隋唐演义

    在《隋唐演义》中有一个堪比诸葛亮的人物,他叫徐茂公(徐世勣),文韬武略样样都是顶尖,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非常出色的人物,在李世民的凌烟阁24功臣中仅仅排到了倒数第2的位置,令人感到十分惊奇!真实历史上的“徐茂公”其实是一个叫徐世勣的人物,而在《隋唐演义》中徐茂公的穿着打扮及其所学所会,和诸葛亮是十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