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你是否听说过“食万羊”的经典故事,曾经有一位宰相,因改朝换代而遭到贬黜去做地方官,欲找一位僧人探求自己未来的处境。当他询问僧人能否回归朝廷之时,僧人说道:“相公命中注定要吃一万只羊,现在还差500只,因此可以回归。”正当宰相庆幸之时,有一日一位官员来探望他,奉送他500只羊。他便深知自己命中注定已经与朝堂无缘,晚年在凄凉中度过。
这个典故为唐后期的宰相李德裕所传。说起李德裕,人们往往对他没有什么印象,因为唐后期已经逐渐衰亡,其历史远没有安史之乱前精彩。像是隋唐间的开国故事、李世民的贞观之治、武则天独一无二的女帝生涯,哪个不比后期唐王朝的中庸更吸引人呢?
然而,评价历史和人物时,通常并不是一一对应的,不起眼的王朝中也有贤臣良将。比如李德裕,就是唐晚年光景中一朵独自绽开的花。他没有唐初时争奇斗艳的惊心动魄,只能够孤独地背负着这个沉重的王朝,一人行走在荒凉的亡国之路上。
幼时李德裕善读经书和史书,由于其父时任宰相,在青年时入仕。虽然他是宰相之子,但是为了避嫌,他宁愿到远离京城的边境去,为节度使的幕僚,经常帮助节度使出谋划策。在元和十五年(820年)唐穆宗即位,他即位后便把李德裕召回京城,因为在还是太子的时候,唐穆宗就听闻过宰相之子的美名。
果然不负众望,在一年后,李德裕针对当时驸马专权的现象,提出了要点,避免外戚臣子与朝廷重臣私自会见。这个方案虽然被唐穆宗赏识,但是最后却并未实施,实则是因为唐穆宗没有整顿超纲的决心。经历短短两年后,由于唐穆宗重用的李逢吉与其父亲有旧仇,李德裕遭到了李逢吉一派的排挤,被贬到浙西。“牛李党争”初现端倪。
此后,他很长一段时间都不得重用。但是李德裕并不因自己贬斥而灰心,反而将心思全部扑在治理浙西地区。在他的管理下,浙西渐渐革除了不良的腐化之风,大小刑事均能够按法令解决,百姓安居乐业;军中的将领赏罚得当,谁都没有怨言。
而在风云变幻间,唐朝已经换了三位皇帝,中央权力完全被李逢吉、李宗闵一派把持,牛僧孺也因李逢吉的推荐而正式走上历史舞台,登上宰相之位。直到开成五年(839年),唐武宗即位,李德裕终于迎来了他真正的伯乐。
武宗即位后,立刻将已经52岁的李德裕召回朝廷,授予宰相的高位。半生的颠沛流离,丝毫没有斩断李德裕一展抱负的决心。他大破回纥地区,最重要的是,他在相位上时,却同时不赞成相位过于集中化。“省事不如省官,省官不如省吏,能简冗官,诚治本也”他提倡节约治理国家成本,简化官职系统。后与吏部郎中一起裁员,将朝廷以及地方两千多冗员裁掉。
在李德裕的管理和武宗的信任下,唐朝甚至有安史之乱以来的回天之势。只可惜,仅仅七年后,唐武宗就因为沉迷丹药而去世。虽然在武宗临死前,曾任命李德裕摄政,但是即位的唐宣宗一向不欣赏李德裕之流,反而更信任牛党的白敏中。白敏中是白居易的堂弟,而他们两兄弟也是李德裕的政敌。
在武宗还未咽下最后一口气的时候,唐宣宗便将自己父亲留给自己的人才贬到了荆南。在847年到850年这几年内,李德裕共被贬六次,在六十多岁的高龄中来回奔波。他的政敌唯恐他再回朝廷,多次检举揭发他在朝为相的失职,而这正中唐宣宗下怀。就在这样的劳累中,大中三年(850年),李德裕没有熬过这个冬天,在崖州凄惨离世。
其实,李德裕的人生与曾国藩有点类似,两人早期都不得志,不过李德裕是在中年时才真正被启用。这正应了孔子说过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当李德裕人到中年时,能够以饱满的干劲和激情来拯救行将木就的大唐,是非常需要勇气的。虽然他的改革并未真正改变唐朝破败的命运,不过却在历史上留下一抹光辉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