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郭子仪等九节度使率兵20万,却为何打不过史思明的区区5万兵马?

郭子仪等九节度使率兵20万,却为何打不过史思明的区区5万兵马?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八卦爱豆秀 访问量:4604 更新时间:2023/12/21 23:43:42

乾元二年,安庆绪遭到郭子仪连番狂虐,被迫北逃至邺城,成了一头笼中困兽。前来增援的史思明在攻占魏州后,仅以5万精兵就击败了20万之众的唐军。

邺城之战的失败让唐军的大好形势瞬间付之一炬,四倍于敌的优势,还有郭子仪、李光弼压阵,唐军怎么就稀里糊涂地输了呢?

至德二载(757),安庆绪干掉老爸安禄山,伪燕政权的内讧加上在河东、河南的节节败退,让大唐平定安史之乱的形势一片大好。

乾元元年(758),朔方节度使郭子仪率军跨过黄河,在怀州的获嘉大败安庆绪,燕军继续向北逃往卫州。

河北被光复,叛军就只能龟缩于幽州这块孤岛了,唐肃宗大喜,他一声令下九大节度使合兵20万(也有史料说是60万)云集卫州,准备对叛军展开风卷残云般的收割战。

这九大节度使分别是: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河东节度使李光弼、潞州节度使王思礼、北庭行营节度使李嗣业、襄阳节度使鲁炅、青徐节度使季广琛、魏州节度使崔光远、镇东军节度使薛兼训、汴州节度使许叔冀。

既获嘉遭遇重创后,安庆绪又在卫州中了郭子仪的诱敌之计,损兵4万,连他的弟弟安庆和都埋在了此地。安庆绪继续北逃,又在安阳南边的愁思岗“愁死”了,燕军又被干掉3万人。

获嘉、卫州、愁思岗三连败,安庆绪逃过安阳河,一头扎进邺城。郭子仪不给他喘息的机会,立刻兵围邺城,挖开漳河水淹邺城。

邺城挺结实,在水中泡了两个时辰屹立不倒。于是郭子仪改变战术,他围着邺城挖了三道壕堑,又大批量建造塔楼等攻城器具,摆出一副死磕安庆绪的姿态。

安庆绪很惨,不光军事上连连失利,且出现大批将领倒戈的现象。更让他胆寒的是,城中很快没粮了,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谁家里要是发现一只老鼠立刻就成大富翁。

安庆绪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只好向远在范阳的老对手史思明求援,条件很诱人:哥,救小弟一把,龙椅归你了!

史思明谦虚地说:都是兄弟嘛,谈什么龙椅,哥救你。于是史思明率13万大军南下,可到达邺城附近后,他却不忙于进攻唐军,而是派部下李归仁率1万人屯驻滏阳,给安庆绪喊“加油”,自己却主力东进,去攻打魏州。

魏州刺史萧华抱着好汉不吃眼前亏的原则,直接举手投降。于是朝廷调整部署,令崔光远出任魏州节度使。

崔光远糊涂,轻易就中了史思明的离间计,冤杀部将李处崟导致军心涣散。眼见史思明势大,崔光远弃城逃跑,导致魏州陷落,唐军折损3万人。

奇怪的是,占据了魏州的史思明并不急于救援安庆绪,而是派小股人马不断打黑枪,袭扰唐军的粮道,导致唐军的粮食也紧张起来,插空还在魏州搞了个典礼,给自己带了一顶“燕王”的帽子。

安庆绪承受不了压力,他派亲信安太清携带皇帝印玺去拜见史思明:玉玺献给您,只求您快伸手搭救。

做足了前戏的史思明终于出手了,他率领5万大军直奔邺城,“邺城大战”拉开帷幕。

战场设在安阳河北岸,李光弼、王思礼、许叔冀、鲁炅为唐军前军。史思明很狡猾,他只派了数百人零零散散地在唐军侧翼游荡。唐军上当了,以为他们只不过是小股袭扰的军队,因此放松了警惕,却不料大鼓声响起,燕军5万精兵突然杀出。

好在唐军人数占优,双方伤亡相当,打成了肉搏战。关键时刻鲁炅掉链子了,他被流矢射中,竟然带着本部数千人突出重围跑了。

鲁炅的擅自撤逃,导致唐军陷入被动。此时,围困邺城的后军郭子仪被迫出手,他整顿军队准备补鲁炅留下的空缺。

可吊诡的一幕发生了,郭子仪的大军尚未布好阵型天色大变:“大风遽起,吹沙拔木,天地晦暝,跬步不辩物色。”

顿时唐军和叛军都懵了,也看不清谁是敌谁是友,于是双方都忙着逃命,唐军向南逃,叛军向北逃。甲杖、辎重、粮草扔了一地,郭子仪率领本部退回河阳。

史思明回过神来,转头又向南追杀唐军,其余唐军此时早已军心涣散无力应战了,于是各路人马各自退回防区,将大批物资和收复的失地拱手让给了安庆绪和史思明。

表面上看,唐军的失利纯粹是老天调皮捣蛋,关键时刻不帮忙,其实那都是史作者信口雌黄,目的就是掩盖一些真相。那么,唐军为何在占据绝对优势,又在士气正旺的时候突然输得这么惨呢?

九节度使互不统属,导致相互拆台

历史上以绝对优势兵力惨败的案例,大多数离不开一个问题——联军貌合神离。唐军的这次九节度使也是这种情况,他们中竟然没有一位总指挥,而是靠观军容使鱼朝恩居中协调。

这就导致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各部之间的军事行动很难协调一致,导致各自为战,不光大大折损战力,甚至导致相互掣肘。

比如崔光远,他就是这次战争中的倒霉蛋。在卫州的汲郡之战中,奉命增援的崔光远给郭子仪上眼药,他仅让本部1000人支援郭子仪,且出工不出力。郭子仪又打击报复,当崔光远在魏州遭遇史思明围攻的时候他袖手旁观,导致魏州陷落。

由此可见,鲁炅的负伤逃跑也绝非偶然,大概率也是相互掣肘的结果。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根子出在唐肃宗身上,他忌惮武将军权过于集中,又担心郭子仪和李光弼两位大佬相互不服气,于是干脆不设一把手。正是这个无脑操作,让九节度使不但不能形成合力,反而相互拆台。

鱼朝恩干预军事,又不具备决策能力

观军容使本来就是个监军,不具有军事决策权力,但军中没有一把手的情况下,作为皇帝的特使,鱼朝恩自然成了事实上的一把手。

可鱼朝恩本就是个太监,代表皇帝行监军的职能没问题,可让他对军事行动做决策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

在行动之前,李光弼提出了一个方案:东牵西打。具体方案是这样的:东边的史思明之前刚刚在嘉山惨败,只要我和郭子仪的朔方军东移,他一定不敢出战,这样我军就可以集中其余力量猛攻西边的邺城。只要邺城被攻克,史思明不战自败。

这个方案被鱼朝恩否决了,很多人认为鱼朝恩错过了最佳方案,这个观点有一定道理,但不全面,至少忽略李光弼这个方案背后的小心思。

请注意,此时围困邺城的主力军是谁?是郭子仪。按李光弼的构想,郭子仪必须让出已经构建好的进攻阵型,转而去充当牵制史思明的偏师。假如你是郭子仪你会答应吗?肯定不会答应,人家老郭从河阳一路打到邺城,也看大功告成,凭什么让他拱手让出果实?

所以,李光弼这个“绝妙”的方案本身没问题,问题是他夹带了私活,明显存在打压郭子仪的嫌疑。

对这种微妙的关系,鱼朝恩缺乏洞察力,又不具备决策力,其结果只能是各玩各的。

军魂郭子仪负气作战,又带头逃跑

郭老在历史上的名声相当好,他一生两次再造大唐,被后世誉为完美的楷模。可人无完人,在邺城之战中郭子仪充当了不太光彩的角色,尽管史书竭力替他掩盖。

后人被突如其来“妖风”刮迷糊了,真相信了史书的鬼话,以我个人的观点,这就是史书为了美化郭子仪编造出来的故事,目的就是给郭子仪逃跑找个借口。

我们说几个疑问:其一,郭子仪遭遇妖风为何向南跑?南边有敌人,自己的大营在北面,正常他要是跑也应该向北跑啊。其二,叛军为何很快就清醒过来,而郭子仪的大军怎么就稀里糊涂跑了好几百里,且准确地回到了河阳?其三,鱼朝恩为何独独弹劾郭子仪,他跟郭子仪真有什么过节吗?

从细节看,这是郭子仪有预谋的逃跑,并非郭老胆小畏战,而是他认为此战已经无法取胜了。

前面我已经提到过,郭子仪没有对战争的决策权,李光弼、崔光远等人还故意给他挖坑,鱼朝恩又无法左右局面。在史思明的袭扰下,唐军已经出现了粮草供应危机,这种情况下已经很难打持久战了。

请注意,郭子仪对邺城的攻战思路:挖三重壕堑。这说明他想用持久战的方式,活活困死安庆绪。事实上邺城却是也快接近崩溃了,但有一个前提条件,唐军自己得挺得住。可由于唐军的指挥混乱导致粮道被断,不出意外的话,唐军一定抗不过史思明的打击。

所以鲁炅先跑了,郭子仪跟着跑意外吗?他要是不跑,很可能被史思明和安庆绪夹击,在粮草短缺的情况下这就是个灭顶之灾。那怎么办?负气的老郭干脆趁自己还有逃跑的可能性先开溜了。

所以,邺城之战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唐军必败的结局,人数再多也没用。在这场战争中,包括郭子仪、李光弼、鱼朝恩都是战争失利的责任人,但我们也没必要苛责他们,唐肃宗战前的人事安排其实才是祸根。

本来郭子仪一个人就能搞定的事,非要搞一帮掣肘的人,难怪安史之乱这么难平定。

更多文章

  • “安史之乱”贼首安禄山、史思明下场:都被自己亲生儿子干掉了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看点啥标签:史思明,安禄山,安庆绪,安史之乱,杨国忠,节度使

    公元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纠集15万人马,以奉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肇发了历时8年的唐朝大动荡。已经70岁、做了40多年皇帝的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712年—756年在位),经过励精图治,开创“开元盛世”,已使唐朝达到繁荣的鼎峰,

  • 史思明:窃钩者诛,窃国者侯,安史之乱的二把手,才是真正的奸雄

    历史解密编辑:故事征集标签:唐军,唐朝,史思明,安禄山,安庆绪,李光弼,郭子仪,安史之乱

    关于唐高祖李渊,有一个很隐讳的事情,后世很少提及。根据《尚书故实》记载:“高祖太武皇帝,本名与文皇帝同上一字,后乃删去,尝有碑版,凿处具在。”意思是说,李渊的名字叫“李世渊”,曾有碑刻可以证明。这就很奇怪,李世渊和李世民本是父子,但他们俩的名字乍一看,却像兄弟俩。这种情况,在汉人文化中非常少见。所以

  • 邺城之战:郭子仪、李光弼20万唐军,如何被史思明一战打到崩溃?

    历史解密编辑:棠棣说史标签:唐军,唐朝,郭子仪,李光弼,史思明,安庆绪,邺城之战,五代十国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唐朝军队收复洛阳后,过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才决定出兵北攻安庆绪。1、宦官监军的危害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九月二十一日,肃宗命令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淮西节度使鲁炅、兴平节度使李奂、滑濮节度使许叔冀、镇西北

  • 江亭晚望·宋之问

    历史解密编辑:诗文漫步标签:无痕,唐朝,诗人,江亭晚望,望·宋之问

    浩渺浸云根,烟岚出远村。鸟归沙有迹,帆过浪无痕。望水知柔性,看山欲断魂。纵情犹未已,回马欲黄昏。

  • 宋之问.才学是真的高.人品却是真的差

    历史解密编辑:认真的罗刹标签:进士,诗人,宋之问,武则天,张易之

    唐朝有句话俗话“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意思是说进士极其难考,五十岁能考上进士就很不错了。而年纪轻轻就进士及第的更是少之又少,宋之问算一位,二十岁就进士及第,在当朝实属罕见。宋之问是初唐诗人,出身虽然算不上显赫,但家庭教育很是到位。父亲宋令文,能文能武,颇有侠气,力大如牛,生的三个儿,各承一长处。宋

  • 宋之问:一生追求太多的无行文人

    历史解密编辑:酒苼清栀标签:宋之问,刘希夷,杜审言,渡汉江,唐玄宗,诗人,唐朝,艺术家

    才华盖初唐,品差世之尤我始终是没弄明白,这宋之问的一生,到底追求的是什么,是名啊还是利,按说这两者他都不缺,于名,他早已是名动天下的文坛领袖,于利,这个嘛就不好说了,锦衣玉食总是有的吧,不过,史上倒也没有他贪腐之记录,除了后来参他的那受贿之罪名,但真相如何却不得而知。但他却有两个很醒目的标签,人们

  • 古诗词里的微历史|宋之问《渡汉江》:逃归路上的别样乡愁

    历史解密编辑:大众日报标签:苏轼,杨炯,王维,杜甫,诗人,唐朝,宋之问,渡汉江,杜审言,武则天,千古名句

    渡汉江【唐】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古往今来,古今中外,乡愁一直是游子心底的伤痛,和爱情、友情等一样是文学艺术永恒的主题。宋之问的《渡汉江》就是关于乡愁的代表作之一,尤其是最后两句,可谓意出言外,令人动容。《渡汉江》正文20言,单看都是寻常词句,但组合在一起却令人回味无

  • 唐诗三百首 |《渡汉江》 宋之问

    历史解密编辑:喵咪文学标签:宋之问,渡汉江,刘希夷,唐才子传,绝句

    渡汉江宋之问岭外音书断, 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 不敢问来人。“何当共读香芸帙,最是诗情画意时。”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您和我一起共同品读一生不可错过的唯美诗词。我们上次说到“沈宋”,说到他们在唐诗发展史上的地位,尤其是在诗律、音韵和技巧创作上的发展地位。说到 “沈宋”的人品虽然为后人

  • 武则天拒绝宋之问做男宠的真正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史坛典故标签:武则天,宋之问,张昌宗,上官婉儿,张易之,太平公主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女皇帝。作为最成功的女人,她成为皇帝后对性的渴望与男人没有什么不同。因此,武则天有很多男宠也是正常的。既然女皇帝在这方面有需要,主动争宠也是正常的,就像男皇帝身边很多争宠的妃子一样,比如薛怀义、张氏兄弟等等。据野史记载,武则天男宠张昌宗是经女太平公主试了以后后推荐给她的

  • 大唐悲催太子李重俊,发动政变不料士卒倒戈,功亏一篑被部下所杀

    历史解密编辑:叶秋故事专刊标签:李重俊,李显,韦皇后,武则天,唐中宗,武三思

    话说,武则天晚年在张昌宗等人的逼迫下,最终把皇位又还给了李家,唐中宗李显这时得以复位。但第二次登基为帝的李显依旧软弱可欺,第一次当皇帝,结果被亲妈武则天赶下了台。这第二次当皇帝,当着当着又被自己的媳妇(韦皇后)和闺女(安乐公主)架空。说来也真是够悲催的。唐中宗李显有四个儿子,长子李重润,因当初议论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