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安禄山和史思明均死于儿子之手,只因他们犯了一个同样的错误

安禄山和史思明均死于儿子之手,只因他们犯了一个同样的错误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最爱故事 访问量:3204 更新时间:2024/2/12 0:13:57

安禄山史思明各自死于自己儿子手中,原因并不复杂,但不得不说这是封建历史上的一段奇葩往事。两位悍将,由起兵到坐镇一方,撼动了大唐的江山,然而,这场轰轰烈烈的内战,与其说是被唐廷剿灭,倒不如说是灭于“家贼”,无疑,这是十分讽刺的一段历史。虽然安禄山和史思明死的原因各异,但二者有极其相似的地方,那就是他们都是众叛亲离之后的悲哀,这些源于他们的暴戾、嗜血和丧失人性的统治。笔者试从三个角度加以分析。

历史背景:安史之乱前后都发生了什么唐天宝年间,爆发了一场严重的内战。唐朝叛乱指挥官安禄山和史思明牵头,发动了一场为争夺统治权的反唐内战,这场战争就是有名的“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带来巨大影响,大唐国力下降、人口锐减,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开元之治晚期,朝廷腐败,当权者不思进取,沉湎于享乐。唐玄宗整日淫乐,宠幸杨贵妃。后大权在握的李林甫杨国忠等奸臣当道,朝廷上下乌烟瘴气,老百姓被苛政压迫,深处水深火热之中。安禄山拥兵自重,加上自己与杨国忠的不和,一时间内外矛盾激化,而唐玄宗对此也根本不管不问,最终点燃了安史之乱的罪恶之信。

安禄山之死:暴戾成性的嗜血统治,注定其失败而无悬念安禄山患有眼疾,从起兵开始直至称帝,眼疾逐渐加深,直至完全失明。安禄山不但眼疾严重,而且还患有疽病,这些病痛使得安禄山的性格变得十分暴躁和怪癖,因而他时常会拿下人出气,非打即骂,异常折磨人。宦官李猪儿是安禄山的贴身宦官,经常侍奉安禄山穿衣解带,他被挨打的次数最多,怨气也最大。公元757年,安禄山称帝后的第二年,由于身体病痛,他经常深居浅出,诸将领也很少再看到他,很多事情安禄山都交由谋主严庄转达代办,可就是这样的亲信,也免不了被安禄山抽打。后宫生活上,安禄山非常宠信段氏,两人生下一子名叫安庆恩,安禄山十分待见这个小儿子,大有将庆恩代庆绪(安禄山嫡次子,嫡长子被玄宗斩杀)的意思。伺候这样的主子,安禄山身边的侍卫每时每刻都胆战心惊。而安庆绪也恐将来某一天太子之位被夺,终于,在严庄和李猪儿的怂恿之下,三人密谋,欲将安禄山处死。安庆绪、严庄握着兵器在营帐外扈从,李猪儿借着服侍安禄山的机会,拿起大刀砍向了安禄山的腹部,安禄山挣扎着喊了一句:“是家贼!”就断气了。第二天一早,严庄对部下宣告说:安禄山病危,诏立安庆绪为太子,军国大事皆由太子处分。随即继承帝位,尊禄山为太上皇,然后开始发丧。

史思明之死:众叛亲离之后,落幕也变得凄凉、暗淡某种程度上来说,安史之乱是内战,安禄山和史思明是叛国之人,他们的反叛是毫无历史先进性的,因为他们代表不了底层人民,反而给来百姓带来无尽的伤害,得不到人民拥护的政权,是注定要失败的。安禄山死后,史思明充当第一先锋。公元759年,史思明带领人马解救了被郭子仪围困在相州城的安庆绪。安庆绪了解史思明的为人,他担心史思明对自己不利,本想抗拒史思明,但其手下诸将领都劝说反抗不可取。安庆绪被逼无奈带了五百骑兵来到史思明军中,拜伏在史思明面前说:“我不能担当大任,丢失了长安和洛阳,还长期陷入重围,没想到您看在我父亲的面子上前来救援我,我愿意听凭您的处置。”史思明愤怒地说:“胜败乃兵家常事,丢失长安洛阳又算得了什么,可是你身为儿子,杀死自己的父亲谋取大位,这样的大逆不道,我必须为你父亲惩罚你这个逆贼。”就这样安庆绪连同当初起兵的其他谋士,都被史思明处以绞刑,对外,史思明堂而皇之地说,这是在为安禄山清理门户,教训这位忘恩负义的败儿。公元761年春,史思明巡视长子史朝义所铸的城墙,当看到外墙还没有处理好时非常愤怒,骂完儿子后还不解气,临走时留了一句致命的狠话:“等我攻克陕州,斩却此贼。”史朝义心里清楚,父亲在指责自己无能。史思明的残暴与安禄山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史思明每攻破一城,便会大肆屠杀当地民众,但凡跟史思明不对眼的人,都没有一个好下场。对于这一切,史朝义也非常害怕,后来大将骆悦等将领以归顺唐廷来要挟史朝义,要他先下手为强,力劝史朝义诛杀史思明,史朝义点头允诺。入夜,骆悦等人提刀闯入,见人就砍杀,史思明见机不对,连忙翻墙而出,刚跑到马厩就被乱兵射中胳膊,后被幽禁在柳泉驿。史朝义一行人伪造诏书,诛杀完史思明的亲信之后,这位曾经为老上级安胖子惩处“逆子”,动辄杀人的暴虐者,最终还是被自己的儿子活活勒死了。杀人杀身,诛人诛心。史思明一个没有头脑、自以为是、心狠手辣的领袖,又怎能翻起大浪呢,不禁让人唏嘘。

结语:历史上的巧合犹如电视剧里的情节似的,安禄山和史思明是同乡,二者为反抗唐廷发动了安史之乱。安禄山死后,史思明扛起了先锋大旗,但由于各自的认识局限性,加上暴力乱怪的统治风格,没有把身边人放在眼里,自恃功高,最终都死于自己的儿子之手。读史明智,知古鉴今。安史之乱深深地触动了大唐的根基,然而由于安禄山和史思明缺乏先进的统治思想,更不懂得正确地认识自己和依靠群众,最终导致不得人心、内讧频繁,兵败亦犹如昙花一现,不可逆矣。(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联删;欢迎您留下有趣的思想,欢迎关注。)

感谢阅读,点个关注再走呗~

更多文章

  • 郭子仪等九节度使率兵20万,却为何打不过史思明的区区5万兵马?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郭子仪,史思明,节度使,安庆绪,李光弼,唐军

    乾元二年,安庆绪遭到郭子仪连番狂虐,被迫北逃至邺城,成了一头笼中困兽。前来增援的史思明在攻占魏州后,仅以5万精兵就击败了20万之众的唐军。邺城之战的失败让唐军的大好形势瞬间付之一炬,四倍于敌的优势,还有郭子仪、李光弼压阵,唐军怎么就稀里糊涂地输了呢?至德二载(757),安庆绪干掉老爸安禄山,伪燕政权

  • “安史之乱”贼首安禄山、史思明下场:都被自己亲生儿子干掉了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看点啥标签:史思明,安禄山,安庆绪,安史之乱,杨国忠,节度使

    公元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纠集15万人马,以奉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肇发了历时8年的唐朝大动荡。已经70岁、做了40多年皇帝的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712年—756年在位),经过励精图治,开创“开元盛世”,已使唐朝达到繁荣的鼎峰,

  • 史思明:窃钩者诛,窃国者侯,安史之乱的二把手,才是真正的奸雄

    历史解密编辑:故事征集标签:唐军,唐朝,史思明,安禄山,安庆绪,李光弼,郭子仪,安史之乱

    关于唐高祖李渊,有一个很隐讳的事情,后世很少提及。根据《尚书故实》记载:“高祖太武皇帝,本名与文皇帝同上一字,后乃删去,尝有碑版,凿处具在。”意思是说,李渊的名字叫“李世渊”,曾有碑刻可以证明。这就很奇怪,李世渊和李世民本是父子,但他们俩的名字乍一看,却像兄弟俩。这种情况,在汉人文化中非常少见。所以

  • 邺城之战:郭子仪、李光弼20万唐军,如何被史思明一战打到崩溃?

    历史解密编辑:棠棣说史标签:唐军,唐朝,郭子仪,李光弼,史思明,安庆绪,邺城之战,五代十国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唐朝军队收复洛阳后,过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才决定出兵北攻安庆绪。1、宦官监军的危害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九月二十一日,肃宗命令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淮西节度使鲁炅、兴平节度使李奂、滑濮节度使许叔冀、镇西北

  • 江亭晚望·宋之问

    历史解密编辑:诗文漫步标签:无痕,唐朝,诗人,江亭晚望,望·宋之问

    浩渺浸云根,烟岚出远村。鸟归沙有迹,帆过浪无痕。望水知柔性,看山欲断魂。纵情犹未已,回马欲黄昏。

  • 宋之问.才学是真的高.人品却是真的差

    历史解密编辑:认真的罗刹标签:进士,诗人,宋之问,武则天,张易之

    唐朝有句话俗话“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意思是说进士极其难考,五十岁能考上进士就很不错了。而年纪轻轻就进士及第的更是少之又少,宋之问算一位,二十岁就进士及第,在当朝实属罕见。宋之问是初唐诗人,出身虽然算不上显赫,但家庭教育很是到位。父亲宋令文,能文能武,颇有侠气,力大如牛,生的三个儿,各承一长处。宋

  • 宋之问:一生追求太多的无行文人

    历史解密编辑:酒苼清栀标签:宋之问,刘希夷,杜审言,渡汉江,唐玄宗,诗人,唐朝,艺术家

    才华盖初唐,品差世之尤我始终是没弄明白,这宋之问的一生,到底追求的是什么,是名啊还是利,按说这两者他都不缺,于名,他早已是名动天下的文坛领袖,于利,这个嘛就不好说了,锦衣玉食总是有的吧,不过,史上倒也没有他贪腐之记录,除了后来参他的那受贿之罪名,但真相如何却不得而知。但他却有两个很醒目的标签,人们

  • 古诗词里的微历史|宋之问《渡汉江》:逃归路上的别样乡愁

    历史解密编辑:大众日报标签:苏轼,杨炯,王维,杜甫,诗人,唐朝,宋之问,渡汉江,杜审言,武则天,千古名句

    渡汉江【唐】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古往今来,古今中外,乡愁一直是游子心底的伤痛,和爱情、友情等一样是文学艺术永恒的主题。宋之问的《渡汉江》就是关于乡愁的代表作之一,尤其是最后两句,可谓意出言外,令人动容。《渡汉江》正文20言,单看都是寻常词句,但组合在一起却令人回味无

  • 唐诗三百首 |《渡汉江》 宋之问

    历史解密编辑:喵咪文学标签:宋之问,渡汉江,刘希夷,唐才子传,绝句

    渡汉江宋之问岭外音书断, 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 不敢问来人。“何当共读香芸帙,最是诗情画意时。”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您和我一起共同品读一生不可错过的唯美诗词。我们上次说到“沈宋”,说到他们在唐诗发展史上的地位,尤其是在诗律、音韵和技巧创作上的发展地位。说到 “沈宋”的人品虽然为后人

  • 武则天拒绝宋之问做男宠的真正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史坛典故标签:武则天,宋之问,张昌宗,上官婉儿,张易之,太平公主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女皇帝。作为最成功的女人,她成为皇帝后对性的渴望与男人没有什么不同。因此,武则天有很多男宠也是正常的。既然女皇帝在这方面有需要,主动争宠也是正常的,就像男皇帝身边很多争宠的妃子一样,比如薛怀义、张氏兄弟等等。据野史记载,武则天男宠张昌宗是经女太平公主试了以后后推荐给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