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古诗词里的微历史|宋之问《渡汉江》:逃归路上的别样乡愁

古诗词里的微历史|宋之问《渡汉江》:逃归路上的别样乡愁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大众日报 访问量:2934 更新时间:2024/3/6 9:45:29

渡汉江

【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古往今来,古今中外,乡愁一直是游子心底的伤痛,和爱情、友情等一样是文学艺术永恒的主题。

宋之问的《渡汉江》就是关于乡愁的代表作之一,尤其是最后两句,可谓意出言外,令人动容。

《渡汉江》正文20言,单看都是寻常词句,但组合在一起却令人回味无穷,文字的魅力可见一斑。

标题中的汉江,即汉水,是长江最大支流,发源于陕西,经湖北流入长江。文中的“岭外”,是指五岭(大庾岭、骑田岭、越城岭、萌渚岭、都庞岭或说揭阳岭)以南的广东省广大地区,即人们通常说的岭南,唐宋时常作罪臣的流放地。比如,宋代大文学家苏轼流放此地时曾经写过“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

细心的读者可能发现了,与苏轼的随遇而安不同,宋之问的诗歌却透着一股忐忑不安,这是因为,宋之问在写这首诗时还是有罪之身,而且是在私自逃回家乡的路上写的。

宋之问,名少连,字延清,生卒年不详,甚至连家乡何处也是一笔糊涂账,有的说是汾州隰城(今山西汾阳)人,有的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更甚者,连这首诗是不是他写的都有不同意见,有学者认定这是另一位叫李频的人写的。本文不为考据,所以采信多数人意见。

宋之问出身不错,是左骁卫郎将(掌宫禁宿卫)宋令文的儿子。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宋之问中进士,授洺州参军。永隆二年(公元681年),又与“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同入崇文馆充学士。公元690年,武则天称帝,建立武周王朝,敕召宋之问与杨炯分直于洛阳西入阁。换句话说,短短15年,宋之问就由从九品殿中内教跻身五品学士,而且深受武则天赏识,不仅扈从武后朝会游豫,而且和武后的媚臣外戚等宴乐优游,“志事仅得,形骸两忘”,小日子那是相当地惬意。

再后来,宋之问先后转任尚书监丞、左奉宸内供奉,并受到了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的赏识(雅爱其才),召他与杜甫的爷爷杜审言、阎朝隐、沈佺期、王无竞、尹元凯及李适、富嘉谟、刘允济等文士组成了“文学社”,甚至出版了作品集。

然而,随着公元705年武则天被政变推翻,唐中宗即位,宋之问和杜审言等都遭到了贬谪,宋之问被贬泷州(今广东罗定)参军。从灯红酒绿、锦衣玉食的帝都一下到了蛮荒之地,虽然有荔枝等热带名贵水果吃着,但宋之问却度日如年,于是第二年春天竟秘密逃回了洛阳。

据说,《渡汉江》诗就是写于逃归途中。诗中写到:我客居岭南外音书断绝,经过冬天又到了春天。离故乡越近我心里越胆怯,不敢问从向家乡过来的人。

前文在提到王维《杂诗》之二时曾经提及,诗人之所以旁敲侧击家里的状况而是问到“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是因为经过安史之乱后,想起家乡可能的变故而内心忐忑、担忧乃至恐惧,于是旁敲侧击。而宋之问则因为是戴罪之身而惶恐不安,于是保持了鸵鸟心态,不敢问询。

《渡汉江》一诗言简意深,感慨宛转。描摹人物心理,细致入微。一个“断”字,既有被贬斥蛮荒之地的遥远和音书断绝的悲苦,更提示了下文对于时光流逝的叹惋和无奈。一个“怯”字,既有接近家乡的欣喜,更有对前途未知的迷茫和恐惧,以至于面对熟人欲说还休。

也许正是在这种不安的折磨下,回到洛阳的宋之问为了免罪,在探知好友张伸之与王同皎等密谋诛杀宰相武三思后,毅然进宫告密,用朋友的鲜血,换来了鸿胪主簿一职,由此,宋之问被钉到了历史的耻辱柱上,“深为义士所讥”。

简单说来,此后的宋之问靠着马屁文章和攀附权贵,再次加官晋爵,并在朋党之争中选择了安乐公主一支,不料因此遭到太平公主忌恨,公元709年,在太平公主的谗言下,宋之问被赶到越州(今浙江绍兴)担任长史一职。

再次被贬后,宋之问颇有些洗心革面的味道,在越州,他登山涉险,访察民生,“颇自力为政”,诗歌创作也变得健康清新,“流布京师,人人传讽”。

然而,更大的打击接踵而至。公元710年六月,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政变,诛杀韦后和安乐公主,唐睿宗复位,以宋之问尝阿附张易之兄弟及武三思等罪名,将他流放钦州(今广西钦州市东北),后遇赦改桂州(今江西桂林)。

所谓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公元712年八月,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对宋之问下达了死刑判决书。《新唐书》说,宋之问接到诏书后,汗如雨下,失神地东西奔走,迟迟下不了自戕的决心。连使者问他家事如何处理,也因为惊慌失措而不能回答。但是皇命难为,最后宋之问饮食洗沐后就死,结束了颇有争议的一生。

文末附上宋之问的另一首名诗:

题大庾岭北驿

宋之问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武宗义 报道)

更多文章

  • 唐诗三百首 |《渡汉江》 宋之问

    历史解密编辑:喵咪文学标签:宋之问,渡汉江,刘希夷,唐才子传,绝句

    渡汉江宋之问岭外音书断, 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 不敢问来人。“何当共读香芸帙,最是诗情画意时。”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您和我一起共同品读一生不可错过的唯美诗词。我们上次说到“沈宋”,说到他们在唐诗发展史上的地位,尤其是在诗律、音韵和技巧创作上的发展地位。说到 “沈宋”的人品虽然为后人

  • 武则天拒绝宋之问做男宠的真正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史坛典故标签:武则天,宋之问,张昌宗,上官婉儿,张易之,太平公主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女皇帝。作为最成功的女人,她成为皇帝后对性的渴望与男人没有什么不同。因此,武则天有很多男宠也是正常的。既然女皇帝在这方面有需要,主动争宠也是正常的,就像男皇帝身边很多争宠的妃子一样,比如薛怀义、张氏兄弟等等。据野史记载,武则天男宠张昌宗是经女太平公主试了以后后推荐给她的

  • 大唐悲催太子李重俊,发动政变不料士卒倒戈,功亏一篑被部下所杀

    历史解密编辑:叶秋故事专刊标签:李重俊,李显,韦皇后,武则天,唐中宗,武三思

    话说,武则天晚年在张昌宗等人的逼迫下,最终把皇位又还给了李家,唐中宗李显这时得以复位。但第二次登基为帝的李显依旧软弱可欺,第一次当皇帝,结果被亲妈武则天赶下了台。这第二次当皇帝,当着当着又被自己的媳妇(韦皇后)和闺女(安乐公主)架空。说来也真是够悲催的。唐中宗李显有四个儿子,长子李重润,因当初议论张

  • 同样是“玄武门之变”,为何李世民成功了,李重俊却失败了?

    历史解密编辑:坚持手工活标签:李世民,李重俊,玄武门之变,唐中宗,李显,韦皇后

    唐朝武则天成为皇上之后,很多女性掌权者都想做皇帝,去享受一把当皇帝的瘾,但是武则天的皇位却继承给了唐中宗李显,李显的第三个儿子李重俊是他的太子。?然而,唐中宗的皇后还有他的女儿安乐公主,都想要做女皇帝,于是?李重俊就成为了皇后和安乐公主的死对头?,李显是一个非常软弱的人,很多事情都是被大臣们逼着干的

  • 小学经典小古文微课视频 第34课《怀素写字》

    历史解密编辑:喵咪文学标签:怀素写字,王羲之,诗词,书法,墨池

    怀huái素sù写xiě字zì怀huái素sù居jū零línɡ陵línɡ时shí,贫pín无wú纸zhǐ可kě书shū,乃nǎi种zhǒnɡ芭bā蕉jiāo万wàn余yú株zhū,以yǐ蕉jiāo叶yè供ɡōnɡ挥huī洒sǎ,, 名mínɡ其qí庵ān曰yuē“绿lǜ天tiān” 。书shū不bù

  • 高清经典 | 鲜于枢《论张旭怀素高闲草书》

    历史解密编辑:中国书法网标签:张旭,鲜于枢,论张旭怀素高闲草书,草书,怀素,黄庭坚

    鲜于枢《论张旭怀素高闲草书》38.4x60.6cm台北故宫博物院释文:张长史、怀素、高闲皆名善草书。长史颠逸,时出法度之外;怀素守法特多古意;高闲用笔粗,十得六七耳;至山谷乃大坏,不可复理”。此帖无款印,帖上旧有“此伯机真迹”题识,在《赵孟頫与鲜于枢墨迹合册》内,《石渠宝笈初编》养心殿著录。这是鲜于

  • 文彭小楷《怀素自叙帖释文》欣赏

    历史解密编辑:大众书法标签:楷书,嘉靖,文彭小楷,书法作品,故宫博物院,怀素自叙帖释文

    文彭小楷《怀素自叙帖释文》欣赏文彭楷书拓本《怀素自叙帖释文》,嘉靖壬辰夏五月望日,雁门文彭书于水镜堂。台湾故宫博物院藏。图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商务合作请联系 QQ:954458

  • 明 张弼《怀素上人草书歌》

    历史解密编辑:小迷糊的小世界标签:张弼,怀素上人草书歌,草书,王羲之,王世贞,宋克

    张弼《怀素上人草书歌》,草书,纸本,纵31.5,横526cm。项穆于《书法雅言》中评曰:“后世庸陋无稽之徒,妄作大小不齐之势,或以一字而包络数字,或以一傍而攒簇数行,强合勾连,相排相纽,点画混沌,突缩突伸。如张汝弼、马一龙之流,且自美其名曰梅花体。正如瞽目丐人,烂手折足、绳穿老幼,恶状丑态,齐唱俚词

  • 品草书艺术盛宴“怀素故里——当代全国草书名家邀请展”开幕

    历史解密编辑:红网标签:怀素,草书,书法,名家,中国书协,行草书

    出席开幕式的领导嘉宾观看展出的作品。本次展览邀请了来自中国书协的老中青三代73位草书名家参展。展览现场。红网时刻新闻9月15日讯(记者 胡邦建 袁思蕾 通讯员 朱敏)在中国书法史上,唐代书法家怀素是一座高峰,其草书艺术与张旭齐名,并称“颠张醉素”,对后世影响深远。9月15日,长沙首届“怀素故里——当

  • 北宋 赵令畤『跋怀素自叙帖』

    历史解密编辑:京师书苑标签:苏轼,燕王,太祖,北宋,宋朝,唐朝,观察使,赵令畤,散文家,王安石,跋怀素自叙帖

    听说转发文章会给你带来好运赵令畤(1061-1134)初字景贶,苏轼为之改字德麟,自号聊复翁。北宋末南宋初词人。太祖次子燕王德昭玄孙。元祐中签书颍州公事。时苏轼为知州,荐其才于朝。官至右朝请大夫,改右监门卫大将军,历荣州防御使,洪州观察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