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四杰之骆宾王
PART 02
01
将近不惑之年终于端上了国家公务员的饭碗,骆宾王从此就要青云直上了吗?
非也,非也!
骆宾王在奉礼郎这个位置上一坐就是6年,奉礼郎原名治礼郎,高宗时期为了避讳改成奉礼郎。这个职位古来有之,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朝会、祭祀时君臣仪容仪表的监察官。因为古人等级制度森严,尤其是皇家供奉先祖的宗庙,牌位怎么摆放,祭品如何分门陈列,都是极其讲究而琐碎的,其条例之复杂规则之严苛,稍不留意就会犯原则性错误。
这个职位周朝就有设置,汉朝时隶属于大鸿胪寺,职责范围更广,兼掌管诸侯纳贡、使国往来等事宜,因而人数众多部门庞大,多的时候定员达到47人。魏晋以来礼崩乐坏,这个职务日渐式微,品级也一降再降。初唐时定员4人,凡祭祀、大朝会等重要节典,队伍排列、跪拜仪礼都要他们从旁指导。如果皇帝出巡,仪仗鼓乐也必须由他们说了算。
其实这份工作挺无趣的。因为这些个礼仪法则都有详细出处,他们只要熟背条例依令执行就可以,根本不需要任何创造性。说白了就有点像我们现代的城管人员,活脱脱就是一个工具人。我估计若不是骆宾王上有老下有小,养家糊口的压力实在太大,要不然老早就辞职了。
02
眼看着升迁无望,骆宾王只能想其他门道,封建时代要想升迁最有效的通道无非是谋求外放和建立军功。那个时期边境烽火不断,建立军功的机会可比外任要多得多。
经过文成公主几十年的脱贫帮扶,吐蕃王朝日益强大。公元670年4月,吐蕃突然兴兵,攻陷了大唐王朝西域白州等十八个羁縻州。同时和于阗联合攻陷龟兹拨换城也就是今天的新疆温宿一带。当时的安西都护府统辖龟兹、于阗、焉耆、疏勒四个军镇,治所在龟兹,这样一来相当于整个安西都护府都沦陷了。吐谷浑、鄯善、且末等地,也正式被吐蕃占据。
大唐在西域的统治岌岌可危。
四月九日,朝廷当即命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阿史那道真、郭待封为副,率十余万人讨伐吐蕃,支援吐谷浑恢复旧地。
大唐的儿郎雄心万丈,不在庙堂立业,就在边关建功。骆宾王自然不会放弃这个好机会,他毅然而然地决定弃笔从戎,挂职边疆建一番功业。
也有史家认为他是因罪遭贬而去戍守边疆的,但从他与好友的唱酬诗作来看,他这次从军显然是主动请缨而非被迫赎罪的。
骆宾王出发前,朝中同僚李峤就专为其饯行赋诗一首,名为《送骆奉礼从军》,中有“羽书资锐笔,戎幕引英宾”之语,明显表达了骆宾王为这一次大征锦上添花的意思。末句“希君勒石返,歌舞入城闉”则表达了好友的诚挚祝福,明明白白的就是建功凯旋之音。整首诗并未见任何字眼有建功赎罪之意,可见因罪遭贬就是谬误。
03
薛仁贵作为屡立战功的彪悍老将,当时朝廷上下对这一仗也是信心十足。
可惜副将郭待封自认为与薛仁贵平级,不甘屈从其下。薛仁贵认为乌海险远,带着辎重难以快速进攻,让郭待封留二万人及辎重屯兵大非岭上,待先遣部队军袭取乌海后再与其汇合。薛仁贵自己率轻锐部队倍道兼行,趁吐蕃不备,败其于河口,进屯乌海。
可郭待封不听指挥、擅自专断,率士兵和辎重紧跟其后,结果半路遇到二十万吐蕃军队,毫无疑问全军覆没、辎重尽失。薛仁贵没了后援,也只能退守大非川,吐蕃相论钦陵领兵四十馀万大败唐军,三位主将只能与吐蕃约和。
吐蕃尽占吐谷浑之地,吐谷浑复国未成,主将薛仁贵获罪贬为庶民。
战事并未结束,9月,朝廷又任命当时的检校左相老将姜恪为凉州道行军大总管,继续与吐蕃为战,作为军中文职,骆宾王继续留边。
04
他差不多在西塞呆了3年,这3年也是他创作的高峰期,异域的风光、惨烈的战事让他感触良多,这些作品大多情感真挚、格调高亢,足以为一时的边塞诗典范。
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从军行》
南图终铩翮,北上遽催辕。——《早秋出塞寄东台详正学士》
塞静胡笳彻,沙明楚练分。——《宿温城望军营》
戎衣何日定,歌舞入长安。——《在军登城楼》
圆光随露湛,碎影逐波来。——《望月有所思》
落雁低秋塞,惊凫起暝湾。——《在军中赠先还知己》
怀铅惭后进,投笔愿前驱。——《久戍边城有怀京邑》
壮志凌苍兕,精诚贯白虹。——《边城落日》
所以说,下乡历练对干部的成长而言还是多有裨益的。
672年,随着唐军主帅姜恪的去世,长达3年的吐蕃之战也失败告终,吐谷浑彻底灭国,朝廷迁吐谷浑诺曷钵余部于灵州鸣沙县,也就是现今宁夏灵武县西南一带。唐军主力军队班师回朝,但骆宾王并未跟随大军回到长安。
同年,姚州永昌(今云南保山)“蛮”民起事,反抗唐朝统治。正月,朝廷发梁、益等十八州兵,募五千三百人讨伐“蛮”民。不知道什么原因,骆宾王也加入了这次讨蛮大军,他入蜀成为姚州道大总管的幕僚,并且颇有建树,据说平定蛮族叛乱的文檄多出于其手。
叛乱很快就结束了,骆宾王也带着军功回了长安。
这一年是公元674年,骆宾王4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