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战争讲究师出有名,无论是国与国之间的战争还是国家内部起兵造反,都需要找一个足够支撑自己行动的理由。唯有如此,才能让百姓不至于反对。
而说起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有名的造反理由,那就是唐武则天执政时期,骆宾王的代表作《为徐敬业讨武曌檄》,这篇著作条理清晰、先声夺人,起到了极大的宣传鼓动作用。
不仅如此,后代史学家和文学家们深思熟虑以后,还将《为徐敬业讨武曌檄》称为天下第一“骂文”。
就连武则天看完以后都忍不住感慨,这样优秀的人才竟然不能为我所用,实在可惜。
不过很少有人知道的是,文章中提到的徐敬业,其实还是唐朝开国功臣徐茂公的子孙。而他后来的造反行为,甚至早就被徐茂公预料到。
徐茂公的前期——“投资”瓦岗寨
徐茂公在临终前对身边的人说道:“如果我的后代中出现了‘高人’,那就一定要提前将他杀害,否则他未来一定会造反。”
对此,不少人都表示怀疑,徐茂公对大唐如此忠心,他的后人又怎么可能走上造反的道路。
可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徐敬业还真让他们啪啪打脸。而有关于这一切,还得从徐茂公个人的发展开始说起。
隋朝末年,朝堂暴政已久,国家民不聊生。面对如此景象,年仅十七岁的徐茂公愤而参军,并且劝说当时的起义军首领翟让一同创业。
原本在翟让看来,自己只想老老实实地打家劫舍,做一个不为生计发愁的土匪头子就好。毕竟隋末乱时,那就是土匪创业的最佳风口。用现代的话来说,哪怕一头猪当了土匪,都能够“飞黄腾达”。
奈何徐茂公实在太能说了,而对方一辩还是翟让这个大老粗。在徐茂公的忽悠下,翟让成功看到自己的另一片未来:封侯拜将,光宗耀祖。
于是翟让下定决心和徐茂公干一票大的,要抢就要抢富人,穷人的三瓜两枣,什么时候才能帮助自己走上人生巅峰。就这样,两人密谋一番以后,直接跑到隋炀帝的京杭大运河一带抢劫。
后续的发展也果然如徐茂公所料,富贵险中求。
虽然这部分地区和隋朝正规军距离很近,但油水也是真不少。当钱财问题解决以后,两人自然要扩大起义军的规模,天下各地诸侯割据势力都在起义或者准备起义的路上,自己绝不能慢别人一拍。这就好比现如今公司上市一样,徐茂公心理想着越快越好。
在他的规划下,瓦岗寨“有限公司”顺利上市,接下来就是招揽人才,密谋下一步行动。而此时距离瓦岗寨最近,且名声十分响亮的李密就成了徐茂公的争取对象。
他对翟让说到,咱两只要能招揽到李密过来做事,凭借李密的威望,瓦岗寨发展成“世界五百强”(彼时的起义部队中,瓦岗寨绝对是不弱的一股势力)指日可待。
只是徐茂公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招揽李密的心思是好,结果却把翟让给害死。
原来李密进入瓦岗寨以后,瓦岗寨的人员数量也的确越来越多。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力不足的翟让再想占据老大的位置,那就显得有些德不配位了。
不过翟让也很识趣,他明白自己的能力在哪里,徐茂公刚一暗示,他就将寨主让给了李密。
结果李密真不是啥好人,外界的名声也多半是误传。翟让分明已经退位让贤,并且对李密表示自己只对钱财感兴趣,对权力没有任何兴趣。
可李密仍然不放心,在瓦岗寨内部上演一出鸿门宴。趁着翟让、徐茂公两人赴宴之时,刀斧手冲出。翟让还没有任何反应就被砍死,徐茂公也被砍成重伤。
要不是众多瓦岗寨骨干替徐茂公求情,估计徐茂公早就和翟让一样死在了创业之路上。
经过此次事件,徐茂公虽不至于心灰意冷,但对瓦岗寨也不报多大的希望。即便瓦岗寨真能取得最终的成功,他也不觉得自己能够得到什么好处。
于是在安葬了翟让的尸身以后,徐茂公开始找寻下家,希望让自己的才华继续发光发热。
恰好当时发展如日中天的李渊、李世民集团进入徐茂公的视野之中。比起“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李密,徐茂公认为李氏父子更值得自己投靠。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心中已经下定决心,但徐茂公还是走得坦坦荡荡。当时手上还掌握李密一批物资的徐茂公对李密表示:“我现在要换一个老大,但绝不会将你的财产当做我的敲门砖。”
三朝元老徐茂公
就这样,徐茂公将溧阳的兵马粮草一同还给李密以后,自己一个人跑到李渊手下做事。
听闻徐茂公的故事,李渊觉得徐茂公做事大气,很快就委以重用。而徐茂公也没有辜负李渊期望,效力期间,多次为李渊、李世民等人出谋划策,让李家征战天下的过程变得更加轻松。
不过让他意外的是,李密在吃了败仗以后,竟然也跑来投靠李渊。只是李密是什么人,徐茂公可清楚多了。虽然没有明说,但他一直暗中堤防李密再次反水。
果不其然,已经尝到过权力的甜头,又怎么可能甘心久居李渊手下。当李密认为自己又行了,很快就表示要和李氏集团1V1。
结果还没等李密真正准备好,李渊、李世民父子就轻松将他解决。和这两个人玩手段,李密还是嫩了一些。
事情发生以后,徐茂公有感于曾经的“君臣”之义,请求厚葬李密。李渊心中虽然不爽,但他又怎么可能放过拉拢人心的好机会。而徐茂公后续的表现,也证明李渊的决定足够明智。
“主公如此诚心待我,我岂能没有丝毫作为”,带着这样的信念,徐茂公帮李渊、李世民成功收复大将尉迟恭。
当时尉迟恭生擒李世民的计划失败以后,只能选择屯粮对抗李氏集团。可徐茂公的计谋实在太高超,他让李世民正面对抗吸引尉迟恭注意力的同时,悄悄安排程咬金偷袭尉迟恭的粮草部队。
第一次取得成功以后,徐茂公再一次故技重施,让程咬金和上一次一样,同样的地点、同样的兵力,再抢尉迟恭一次。
对徐茂公的提议,所有人都比较怀疑。结果后来的事实证明,这完全就是贾诩深夜两次追击曹操的计谋翻版。尉迟恭原以为对方已经偷袭过一次,总不可能原封不动地再来一次,结果徐茂公还真就不讲武德。
就这样,连续受损的尉迟恭没了精气神,对阵李世民时也没有太大信心。等到己方大军撤退以后,尉迟恭本人也被活捉。
如果说李氏征战天下之时,徐茂公就用出色的表现赢得李氏尊重的话,那么他在唐朝建立以后,连续三朝而不倒的经历,就值得所有封建王朝时期的官员学习。
无论李渊传位给李世民,亦或者是李世民传位给李治,他都有自己的应对方法。李渊在为期间,徐茂公知道自己要做的事情就是表现出自己的价值,让李渊重用自己。
等到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夺取皇位以后,徐茂公就明白自己必须要掩盖锋芒,原因就在于李世民政变之时,自己并没有站在李世民这一边。
于是李世民对他的各种安排,徐茂公都高高兴兴地答应。毕竟对此时已经功成名就的徐茂公来说,保命远比一切都重要得多。命都没了,一切都是空谈。
甚至哪怕李世民将徐茂公贬谪,徐茂公心中也没有任何怨言。
为官多年,他清楚地知道这不过是帝王笼络人心的手段而已。李世民贬他,李治提升他。一来一去,官职没有发生变化,自己倒是要对皇家感恩戴德。
不过这样的事情李世民、李治以及徐茂公知道就好,其他人就没必要深究。
那么后来徐茂公对人说“后代”如果有高人,一定要杀,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其实答案很简单,徐茂公担心在权力和自己威望的腐蚀下,后人会或许会变得十分骄纵。到了那个时候,只要给他们一点理由,造反实在是再正常不过。
而徐敬业也果然没有辜负徐茂公的担忧,利用李贤的身份,公然反抗武则天的统治。
要说徐敬业也不是没有头脑的人,只可惜在权力和欲望面前,他根本没有徐茂公那样的境界。
更重要的是,《为徐敬业讨武曌檄》虽然行文精彩,赢得天下众人的响应,但打仗毕竟还是手底下见真章。徐敬业想要掌握唐朝国力的武则天掰手腕,不说一点机会都没有,但成功的可能性的确十分微弱。
结语
就徐茂公的一生来看,从前期的忠义、正直,到后期逐渐学会明哲保身,其实就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年间,绝大多数官员的真实人生写照。
只是无论前期还是后期,其他官员都没有徐茂公做得好。而后人在了解徐茂公故事的同时,或许也该认真思考一下,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又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做事情。
一个人不能学会变通,一定很难取得成功。可一个人始终在变通的路上,也注定走不了多远。
唐朝初年,徐茂公并不是最有才能的一个人,但他确实是能够轻松应对不同领导者的人。这样的能力无论在哪一个时代,都一定会让人十分羡慕。如果将其单纯看作投机取巧,那就有些浅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