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王勃:被称为神童、天才诗人,26岁离世,一篇文章流传千年

王勃:被称为神童、天才诗人,26岁离世,一篇文章流传千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最爱故事 访问量:1315 更新时间:2024/3/12 8:10:56

王勃是一位很让人悲叹的人物,他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在初唐四杰中居于首位。王勃出生于一个名门世家,他的爷爷王通隋炀帝时期的大学者,当时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王勃的父亲王福畴,担任过唐朝的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官职,他饱读诗书,非常注重对孩子们文学功底的培养。王勃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非凡的文学天赋,他6岁就能写文章,9岁开始读史学巨著,当他读隋唐史学名家颜师古所作的《汉书注》时,不仅指出书中的错误,还专门为此写了10卷《指瑕》予以纠正。当时的人们都称他为"神童"。

朝廷最年轻的命官王勃因为自幼就很有文名,所以很得当时官员和文人阶层的看重。当时的科举制度还没有推广开来,很多文人都是通过官员的推荐才得以步入仕途,王勃也走了这条道路。从少年时代开始,王勃就一直希望能够在政坛上有所作为,所以从十几岁时他就很积极地向当时的官员投递文章,希望能够获得入仕的机会。他的文章也确实得到了当时的宰相刘祥道等高级官员的夸赞。公元665年,大唐的乾元殿建成,规模庞大,气势宏伟,很多文人都为它吟诗作文,王勃也不例外。他写了一篇《乾元殿颂》,文章在着力描绘乾元殿辉煌宏伟之势的同时,更是歌功颂德,把当时的皇帝、皇后和太子都好一番夸奖。《乾元殿颂》采用的是当时比较盛行的骈体文,对仗工整,文章极尽华丽优美,即使和很多成年知名文人相比也毫不逊色。

王勃由此更是文名大振。公元666年,王勃16岁的时候,唐高宗下诏开幽素科考试,王勃前去参加,一举得中,被授予了朝散郎的官职,成为当时最年轻的朝廷命官。不久就被派到沛王李贤府上担任修撰,主要职责是陪李贤读书。因文章而获罪沛王李贤是皇后武则天的第二个儿子,他还有三位同父同母的兄弟:哥哥李弘,弟弟李显和李旦。李弘已经被立为皇太子,李贤天资聪颖、相貌俊秀,也很得唐高宗的看重。王勃进沛王府的时候不过16岁,沛王李贤比他小5岁,英王李显更小,所以虽然他们都属于那种从小就接受严格教育、自己也聪明上进的孩子,但是正当十几岁的年龄,总还是难免贪玩、好斗的本性。

当时社会上很流行斗鸡游戏,皇室和王侯家的子弟平时多以此为乐,沛王和英王也没能免俗。王勃进沛王府后过了两年,沛王李贤13岁,英王李显12岁的时候,有一次两位皇子约好了要进行斗鸡比赛。一时,两个皇子和他们的仆从,以及跳跃欢腾的斗鸡聚在一起,场面热烈而又紧张。王勃这时18岁,他一向深得沛王的看重,也颇以文章自得,此时遇到这样的场景,一方面可能是他自己觉得好玩,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给两位皇子助兴,于是他充分发挥文人与生俱来的天性,为沛王写了一篇文章《檄英王鸡》。王勃出手,那一定是下笔就成好文的!虽然只是一篇戏作之文,可是王勃的文采在文章中处处自然而然地流露,有着挡都挡不住的光辉:他援引多个经典,不仅将普通的斗鸡与二十八星宿中的昴日星座相联系,更与闻鸡起舞、秦时孟尝君出函谷关、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等等著名的历史故事联系起来。一篇游戏之文,让他一气呵成,写得汪洋恣肆,十分具有磅礴大气。文章写得真好啊,好得已经完全不像一篇仅仅用于游戏的文章了。结果文章传到了唐高宗手里,一下子就把唐高宗惹恼了!唐高宗这个人,历史上给的评价是宽厚仁慈,和睦兄弟,可是就是有着如此评价的皇帝,在即位几年之后,却因为高阳公主谋反一事,下令诛杀了自己的好几位兄弟姐妹。

手足情深,人之常理,不过坐在皇位上,有时候却不得不这样残忍!生性仁厚的唐高宗当时的心情估计好不到哪儿去,怎么从心里厌恶兄弟之间的残杀更是不得而知。只是对于沛王李贤和英王李显这几位皇子,他肯定是希望他们能够永远和平相处,再不要重蹈自己覆辙。所以唐高宗在看到王勃这篇《檄英王鸡》文时,文章中那昂扬的斗志、必胜的决心,种种细致的描写都触动了他疼爱孩子的脆弱神经,于是怒批王勃是"歪才",是在别有用心地在两兄弟中挑拨离间,当即下令将王勃逐出王府,继而又逐出了长安城!王勃的仕途因为文章而开始,没想到又因为文章而宣告结束。王勃的高光时刻王勃虽然名义上是因为写文章被逐出了长安,但是在官场中混迹几年的王勃此时一定清楚内在的原因:一个是嫉妒自己的人多,另外就是皇家内部的斗争十分复杂。所以虽然丢了官,但是王勃并没有意志消沉,反倒有些"无官一身轻"的感觉,他多次相约与至亲好友到各处游览山川美景,纵情诗酒,那段时间写出了不少好的作品,其中就包括那篇著名的《滕王阁序》。滕王李元婴不出名,滕王阁原本也并不出名,他们之所以留名后世,和王勃这篇《滕王阁序》有着很大关系。

写《滕王阁序》的时候,王勃也不过20来岁,他本来是要去交趾探望父亲,路过此地时恰好碰到洪州都督正在举办盛会,一向颇有文名的王勃应邀参加此次盛会,并跟随大家一起,随手完成了这篇文章。"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文章的开始并没有什么特别,只是点明了滕王阁所处的位置,位于汉朝就设置的郡府----豫章,洪都也是指豫章,唐初时把豫章郡改为了洪州,所以称为"洪都新府"。这时候的王勃,好像还没有完全从一路征尘中抽离出来、投入到写作的境界之中,提笔写下的篇首八个字,恰好似在为自己缓缓搭上两级台阶,于是他紧跟着就拾阶而上,欣赏的目光缓缓掠过刚刚修饰一新的滕王阁,投向远处的衡山和庐山,视野顿时开朗,心胸也仿佛随之振荡,于是笔端跳动,文章才进入到一个新的、愈加开阔的境界。如果说描摹山水之美、观今天之景、抚往昔之情还只是稍微显一显文采的话,文章中随后出现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等句则是字字珠玑,刚一成文,马上就成为人们乐于引用、传诵不已的经典之句。远望古之圣贤,王勃的视线此时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眼前的景象,他仿佛透过眼前的苍茫看向更加辽远的地方:冯唐贾谊梁鸿、阮籍……一位位古代名人翩翩而来,他们在当时和自己一样不得志,然而却名声远播,直到现在仍然让人如数家珍。此时他们现身在他的笔下,仿佛透过岁月在与他无声地交流着,诉说着自己曾经的满怀壮志,诉说着被贬谪、或者被逼远逃的命运不济,诉说着他们当时无人倾听的落寞之意。而王勃,他手中的毛笔在和这些前辈交流着,他的目光仿佛看到一个个飘忽的身影,虽然落寞,但是仍然带着不屈的骜,虽然略有怨言,但是仍然不曾为此而有丝毫改变。

他们只是执著地做着自己,就像现在的王勃自己。于是王勃的手在微微地颤抖着,他手中的笔好像在为他们悲泣而书,感慨着他们曾经低微的地位,感慨着他们猖狂不羁的行为,感慨着他们的清正不屈……王勃此刻的内心,一定翻腾着无比汹涌澎湃的巨浪,只是这巨浪的翻腾虽然剧烈,却是无声地沉默着,它们只是通过他的笔缓缓地宣泄而出,最终像一股清澈的细流,汇聚成纸上无比秀美而又动人心灵的佳句。缓缓地将目光从远古收回,王勃只觉得满腔悲愤还没有充分地表达出来,于是在文章之后又赋诗一首: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文章高妙,诗句悲壮,千百年来又有哪位诗人能够与之媲美?高宗三叹为王勃唐朝时好文章传递的速度甚至比现在的网络还快,很快王勃的这篇《滕王阁序》又传到了唐高宗的手里。

当唐高宗看到文章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句时,不由拍案惊叹道:"此乃千古绝唱,真天才也!"唐高宗其实一直是王勃文章的知音,从王勃十几岁时的歌功颂德之作到二十来岁时的抒情寄怀巨制,唐高宗没有一次不懂他。当读到王勃写在《滕王阁序》后的那首七律诗时,唐高宗不由再次连声赞叹道:"好诗,好诗!真乃罕世之才,罕世之才!"看完这篇文章后,唐高宗意犹未尽,他兴冲冲地想要召王勃再次入朝为官。可是当他问身边的人王勃现在何处时,他旁边的太监吞吞吐吐地回答道:"回陛下,王勃他,他已经落水而亡了!"唐高宗听了这话,不由怅然若失,想起当年王勃不过是个刚比贤王大几岁的少年,自己仅凭一篇文章就免了他的官职,还赶出长安城去,这对一位少年天才来说,是何等的打击,又是何等的屈辱啊!想到这些,唐高宗不由长叹一声:"想当初我轻易就逐斥了他,真是我做错了!"王勃之哀王勃在前往交趾探望父亲的途中,也就是刚写完《滕王阁序》没多久,就在南海遭遇台风落海而亡,当时年龄不过26岁。

回顾这位天才的一生,他的大部分岁月似乎都隐隐闪烁着他文章诗才的熠熠光辉,让人几乎就此忘却他身后那些不快的经历。虽然当时有人评价他"虽有才华,却浮躁浅露",然而毕竟人们所看到的都只是他的青年时代,但凡有些才能的人,在那个年纪之时总难免有几分狂傲。只有随着时间的打磨,才能够慢慢磨掉那些棱角,更多些岁月的沉厚与圆融。只是天不假年,我们没能领略到王勃经历时光打磨后那温润的光芒,只能在他现存的诗作文章中想见,他那一味凌厉不知收敛的锋芒。只能以此为鉴。

标签: 王勃文章滕王阁序诗人李治

更多文章

  •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写的《滕王阁序》,在历史上是什么水平?

    历史解密编辑:纯度茶生活标签:滕王阁序,王勃,韩愈,新修滕王阁记,新唐书,滕王阁

    我们熟知《滕王阁序》,大多是从高中课本中得知的,而《滕王阁序》的文学水平,是非常高的,可谓是“千古绝唱”。关于《滕王阁序》的水平,我们可以从三方面来说。其一:当事人阎都督的反应。王勃当时在滕王阁只是路过,阎都督知道王勃有名气,就让他参加宴会。阎都督这次宴会,其实是想向大家夸耀女婿孟学士的才华。阎都督

  • 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遭后人讥笑轻薄,诗圣杜甫都为其出声抱不平

    历史解密编辑:暴走吧历史标签:王勃,杜甫,骈文,赋作,唐朝,诗人,滕王阁序

    唐朝作为继隋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在文学方面涌现出了不少的天之骄子,历来素有“唐诗宋词”的盛赞。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作为那个时代中的佼佼者,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但王勃的仕途之路却多折多难,最后英年早逝。生平经历王勃年幼时便显露出非凡的文学才华,六岁时就能作出构思精妙的诗,受到了当时很多人的认可和称赞

  • 王勃靠一首序言在大唐扬名至今,奈何26岁离奇死亡,天妒英才

    历史解密编辑:缁尘绮陌标签:王勃,滕王阁序,天妒,李治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话不知道给多少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人们对于友情又有了新的诠释,一篇即兴而作的《滕王阁序》成为了世代流传的千古名篇,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语文课本中总是能见到他的文章。他就是被评为初唐四杰之一的天才诗人王勃,可惜天妒英才,这位诗人在人世仅仅停留了二十六年就溺水而亡,接下来让

  • 王勃华:2022年光伏行业发展回顾与2023年展望

    历史解密编辑:老杨说光伏标签:硅片,年光,gw,王勃华,光伏行业,光伏产业链

    ‍光伏资讯 | PV-info 近日【光伏资讯】微信公众号(PV-info)了解到,2023年2月16日,由中国光伏行业协会主办的光伏行业2022年发展回顾与2023年形势展望研讨会在北京天泰宾馆顺利召开。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出席会议并作《2022年光伏行业发展回顾与2023年形势展望

  • 王勃最经典的送别诗之一,堪比《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历史解密编辑:读书狗子标签:滕王阁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作,王勃,送别诗

    每天诗词猎奇关注读书狗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提起初唐的送别诗,几乎人人都会想到王勃的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既表达出身后的友情,又以乐观豁达的心态劝慰友人,浑然雄阔,风

  • 王勃《滕王阁序》惊艳了世人, 其实后面这首诗更为经典, 传诵千年

    历史解密编辑:小西的体育标签:王勃,悠悠,诗人,唐朝,艺术家,滕王阁序,滕王阁诗,千古名句

    唐高宗李治上元二年(675)九月九日,重修滕王阁成,洪州都督阎某在此大宴宾客,原拟由其婿撰写阁序以之夸耀。适逢王勃赴交趾探父过此,席间作《滕王阁序》。王勃25岁就能写出这样的文章,真可谓天才,惊艳了世人。文章开头便落笔不凡,介绍滕王阁自古人杰地灵,今日宴会又是高朋满座,胜友如云。而“十旬休假,胜友如

  • 名篇诵读 | 王勃 | 滕 王 阁 序

    历史解密编辑:阳光书香阁标签:王勃,杜甫,李白,诗人,唐朝,骆宾王,卢照邻,滕王阁序,千古名句

    2023Happy Lantern Festival滕 王 阁 序作者:王勃诵读:芷 蕊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qǐ )戟(j

  • 王勃两首送别诗观点相悖,七十多年后,王昌龄隔空回应

    历史解密编辑:七喜文学标签:王昌龄,王勃,杜甫,滕王阁序

    杜甫有诗说“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王杨卢骆就是指的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文学成就更为突出,名列四杰之首。王勃尤其擅长骈体文,一篇《滕王阁序》青史留名。但是他的诗歌也被人传诵,五律和五绝格式工整,内容清新,在清除六朝遗留的妖艳绮靡诗风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为格律诗在初唐的定型做出了重要贡献。《送杜

  • 《滕王阁序》被誉为千古第一赋,王勃真的是即兴作文吗?

    历史解密编辑:史小子范儿标签:王勃,唐朝,诗人,岳阳楼,范仲淹,黄鹤楼,滕王阁序

    中国许多跨越千年的建筑,都因为那些文人墨客的笔墨而有了生命。崔颢所写的《黄鹤楼》,让黄鹤楼名震天下;范仲淹登岳阳楼时所作的《登岳阳楼记》,更是文人志士真正的家国情怀,同样也带火了岳阳楼。而滕王阁,成名于王勃即兴所作的《滕王阁序》,这篇文章引经据典,被称之为千古第一赋。如此经典的文章,真的是王勃兴起而

  • 王勃写的送别诗,没有离别的愁绪,反而充满豪爽与洒脱,太经典了

    历史解密编辑:品诗词标签:王勃,离别的愁绪,杜少府,诗人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但凡涉及到送别好友的话题,大多抒发离别的愁绪,可谓泪眼婆娑,难舍难分。但,在众多送别诗中,也有一首诗显得分外奇特,它意境辽阔,气势豪迈,其中一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更是成了千古绝唱,你一定猜出来了,这便是初唐四杰之首王勃写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