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文天祥,可谓是很多人的偶像,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写出了他的人生命运之坎坷以及家国之恨,更是对他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生死观的真实写照。
可谁知道,被众多人视为偶像的文天祥,内心最崇拜的人是谁呢?文天祥在《沁园春》中用“为子死孝,为臣死忠。骂贼睢阳,爱君许远,留取声名万古香。”盛赞张巡。
张巡这个名字在大众耳中并不熟知,但他却与著名的安史之乱有关,可以说也正是睢阳一仗,让他的名字得以永远留在历史上。
张巡原本是进士出身,按照古代仕途发展,张巡可以在文官的道路上大展宏图,施展自己的报负。而他的前半身也的确是这样做的,因为刚正不阿的性子,他不被杨国忠等人所喜,于是他的官职一直徘徊在县官官职上。但他还是兢兢业业做事,惩治土豪,拒绝腐败,造福一方百姓。
所有人包括张巡自己可能也认为他就会像现在这样度过余生,但历史的发展从来都是不可预测的。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带领叛军势如破竹,唐朝盛景不再。唐玄宗为保李唐江山,让宠爱的妃子杨玉环自缢,高仙芝、封常清等名将也因为宦官构陷而死,整个唐朝呈现一派颓势。
面对叛军的攻击,部分唐军选择了投降,更不要说文官了,管辖张巡的谯郡太守杨万石也不例外,并且他还命令张巡去迎接叛军,这让“一心为唐”的张巡极为愤怒,于是集结上千人马起兵抵抗。最初他是在雍丘城抵抗,后收到睢阳太守许远的求助后,经过地形研判,张巡选择前往睢阳城与许远共同守城。至此,冷兵器时代最为惨烈同时亦是最出色的睢阳保卫战开始了。
睢阳后面的江淮地区是富庶之地,同时也是叛军南下的必经之路,而且顺着运河,唐朝依然能获得江南地区源源不断的财富,这也让叛军急于拿下睢阳,进而切断江南与唐朝的联系。也是,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派出大将尹子奇率领13万人的军队来攻打睢阳城。
整个睢阳城内,张巡和许远的人加在一起也不足7000人,这样一场实力悬殊的战争结果显然易见,都认为张巡必败。
可张巡虽是文官,但他自幼也是熟读兵法,在与叛军的战争中,他可谓是把看过的兵法全都用上了,尹子奇不仅没攻破睢阳城,而且还伤亡数万士兵。
可睢阳城毕竟只是一座城,张巡士兵人数再少,城市再大的情况下,也总有弹尽粮绝的时候。尹子奇自然也知道这一点,于是凭借自身的兵力优势,将整个睢阳城团团围住,围而不攻,只要等待城内无粮无水,张巡自然就会投降。
虽然张巡曾想办法派人出城求救,但朝廷似乎也并不认为睢阳城能守住,没有派兵派粮支援。张巡也在此刻明白自己这是被抛弃了,他等不到朝廷的援助了,但他仍要为唐朝坚守到最后一刻。
城中的马匹吃了,然后开始吃麻雀、老鼠,城内活的动物吃完了,然后开始吃树皮、纸,所有能想到的吃的全部都吃完了,但守城还要继续,士兵饿肚子依然饿着,最终张巡下了一个被后世争相挞伐的命令——人相食。《旧唐书》记:“乃括城中妇人,既尽,以男夫老小继之,所食人口二三万。”
即使有再大的本事,张巡也无力挽救失败的局势,在坚守睢阳城10个月之后,睢阳城被叛军攻破,张巡也被活捉,但他一心赴死。但想来张巡也不留遗憾了,睢阳城虽然没有守住,但他却牵制了叛军大量的兵力,也为唐朝后来的反击争取了时间,避免了唐朝的灭亡。
张巡的守城之战是冷兵器时代的一个奇迹,但人们对他的评价却是褒贬不一。
有人认为他的残忍保住了后方的江淮之地,避免更多的人陷入战火,也让唐朝得以继续;有人认为他没有人性,残忍对待数万百姓。但唐朝后来的统治者依然封他为“邓国公”来表彰他,后世也修建祠庙来纪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