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字退之,中唐著名文学家,倡导古文运动,被誉为“文起八代之衰”,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不过韩愈的仕途不算平坦,他19岁进京参加科举考试,考了6年才考中。唐朝制度,科举及第之后还要参加吏部考试才能做官。
韩愈考了三次都没考中,只好写信向宰相求助,写了三封信,一封比一封诚恳,但每一封信都是泥牛入海。所以韩愈久久得不到官做,困居京城,以至于穷困潦倒。后来几经辗转,终于入朝做官,但仕途也是坎坷。
50岁这一年,韩愈好不容易担任刑部侍郎,却因为一件事,差点掉了脑袋。
他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就记载了这件事,是一首名篇。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 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 好收吾骨瘴江边。
这首诗是韩愈在贬谪潮州途中创作的。
一上来就交代了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多悲壮啊!我一大早上了一本奏折给皇帝,结果到了晚上,就被贬到八千里外的潮州。
潮州即为现在的广东潮州,和陕西西安的距离到底有多远我不得而知,韩愈在此处用了八千里,当然不是实际距离,但即使用上一万里的所指,也不算夸张,这一走,千山万水。
为什么皇帝会这么大发雷霆,把韩愈赶出京城?这里有一段故事:
唐代的宪宗皇帝信佛,在他的倡导下,全国上下佛事大盛。
819年,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迎佛骨运动,将据称是佛祖释迦牟尼的一块骨头,又名舍利,迎到长安。为此修路盖庙,人山人海,官商民等捐物捐款,山呼万岁,热火朝天。身为监察御史的韩愈对此很有看法,便上书劝谏。
上书前,他也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但“文死谏,武死战”的传统观念鞭策着他,大义终于战胜私心,可这勇敢的一谏,就惹来大祸。
这就是诗中所说“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韩愈在上书中说,佛骨不过是一块枯骨,皇上却亲临观之,实在有失体统,而且惊动上下官民,是劳民伤财。现在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我感到十分羞耻,希望能皇上能让我烧了这块佛骨,以绝后患。
不但如此,他还说:“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如果佛真有灵要降什么祸殃,就让他来找我吧。
于是皇上大喝一声,把他赶到八千里外的海边。
当时韩愈的心境之冷,可想而知。
他年仅十二岁的小女儿还惨死在路上。当他过蓝关时,见到了赶来看他的侄孙韩湘,就写了这首名诗。
下面一句是很有名的句子,“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云横秦岭家何在”,面对秦岭的白云,想想自己的家在哪里呢?这是回顾过去。
“雪拥蓝关马不前”,在大雪拥膝的蓝关下,连马都不肯走了。这是展望前景。
这两句是写景,更是抒情。
最后说“知汝远来应有意”,我知道你这么远的赶来是有心意的,你是一个有心意的人。我现在就托付你“好收吾骨瘴江边”。
因为在唐代的时候,潮州是个荒蛮之地,一般来说去了的人就回不来,就死在那了。你这样来送我,我知道你是有一片心意的,现在我郑重地托付你,等我在那死了的时候,你一定去那把我的尸骨收回来,运回老家埋掉。
这首诗抒发了韩愈内心的郁愤及前途未卜的感伤情绪,叙事、写景、抒情熔为一炉,慷慨激昂,苍凉悲壮,诗意醇厚。
不论当下招致多么严重的挫折和打击,也不论未来的命运多么黯淡和无望,韩愈没有丝毫畏惧和退缩之意。他坚持着自我,坚持着内心认定的真理。
他的这种坚持和承担,可以向上追溯到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
韩愈对后世的感召力量,除了他的文学上的杰出成就,还来自他这种光辉的人格。
特别一提的是,韩愈到了潮州,看到那里地处偏僻,文化落后,弊政陋习极多,大吃一惊,他觉得比起那里的老百姓,自己的一点冤一点苦算不了什么了。于是,在那里短短的八个月,做了四件有利于老百姓的事:
一是驱除鳄鱼之害;二是兴修水利,推广先进耕作技术;三是赎放奴婢;四是兴办教育,推广“普通话”,给那里带来了文明。
有人研究,韩愈之前几百年,潮州只出了三名进士,韩愈之后,到南宋,登第进士达一百七十二名。
现在潮州一带的山叫韩山,一条河叫韩江,就是当地人民为感谢他而命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