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皇后和李世民感情深厚,他们结婚23年,共生下三子四女:长子李承乾、次子李泰、三子李治、长女长乐公主、次女城阳公主、三女晋阳公主、四女新城公主。
虽然李世民对这几个子女都疼爱有加,但是这并没有让他们有个好结局。
先说说几个皇子,他们的不幸全都源自皇位
公元619年,长孙皇后为李世民生下了第一个儿子,取名李承乾。取“承继皇业,总领乾坤”之意,可见李世民对于这个儿子抱有极高的期望。
公元626年,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除掉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接着又逼李渊传位于自己。就在当上皇帝后不久,李世民便急不可待的立李承乾为太子。
李承乾作为太子的表现也很令人满意。
太子太师李纲因为腿脚不便只能乘坐轿子入宫,每次李承乾都亲自将李纲扶入殿中,毕恭毕敬的行礼,再虚心请教问题。
太子尊师重道的名声由此传开了。
公元630年,李世民下旨:今后尚书省如果有难以决断的事情,要上奏东宫,让太子李承乾决断。
皇太子承乾,宜令听讼,在兹恤隐。自今以后,诉人惟尚书省有不伏者,於东宫上启,令承乾断决。今若有固执所见,谓理不尽,然后闻奏。
当时的李承乾年仅12岁,李世民让他决断只是想锻炼他处理政务的能力,最终做决定的还是李世民和一干朝臣。
而李承乾的表现都令李世民十分满意。
因此,每当李世民不在长安城的时候,干脆让太子监国,以便更好地锻炼他,让他早日熟悉政务。
也正是因为对于李承乾的期望太高,李世民甚至以自己为标准来要求李承乾。然而他却忽略了一件事:李承乾还只是个孩子。这最终导致了李承乾的悲剧结局。
李世民非常喜欢臣子直言进谏,指出自己的错误。因此他如法炮制,让房玄龄、魏征等十余位重臣每天去东宫谏言。
于是李承乾每天都要面对这群人的指指点点。
李承乾盖了一座新房子,于志宁就上疏指责他过于奢侈。
李承乾闲暇之余和宦官一块玩耍,于志宁又上疏将其比作秦二世。
于志宁还算是就事论事,孔颖达和张玄素更过分,李承乾的言行举止稍有不对的,他们就严加指责,恨不得李承乾立刻按他们说的来做。
要知道,李承乾还小,心智不算健全,怎么能够对他这么严苛?就算是从善如流的李世民,如果臣子每天这么“直言进谏”,就算不把这些人赶出朝堂,也会给他们穿小鞋的。
不过于志宁等人毕竟是臣子,最多也就敢指指点点,做得更过分的还是李世民。
由于亲近女子会被一干“老师”说奢靡,于是李承干脆乾养了一个叫称心的男宠。
其实这在当时根本不算什么事情,唐朝风气开放,达官贵人家里养几个男宠是很常见的事情。但是李世民得知此事后,立刻派人将称心给处死。
对此,李承乾痛心疾首又无可奈何。只得私下为称心立碑让宫人供奉。
正是由于李世民一连串错误的教育方式,彻底激发了李承乾的逆反心理。此后,他以生病为由,一连几个月都不上朝。
此外,他也厌烦了那些每天对他指指点点的大臣,将他们的劝谏当做耳边风。
有一个叫张玄素的大臣由于总是指责李承乾沉迷游玩,被李承乾记恨上。李承乾一不做二不休雇人前去刺杀张玄素。张玄素福大命大躲过一劫,算是捡回了一条命。
即使如此,李世民依然没有放弃李承乾。不断给他换老师,让这些人去规劝李承乾,希望它能做回那个知书达理的太子。
可想而知,这么做只会产生反作用,于是李承乾更加沉迷享乐,做出了不少荒诞事。
而这也让一个人看到了争夺太子之位的机会,那就是李承乾的弟弟李泰。
说实话,这李泰之所以敢窥视太子之位,还是要怪李世民。
如果说李世民期望最高的儿子是李承乾,那么他最宠爱的儿子当属李泰了。
李泰从出生之日起便不断地被加官进爵,公元626年之前的就不说了,那时候唐朝的皇帝还是李渊。李世民军功太高,封无可封,李渊只得大肆封赏李世民的子女了。
从李世民继位开始,先是封李泰为扬州大都督兼越州都督,督22州事。此时李泰年仅九岁,同为皇子的李恪才督8州事。
此后连着几年李世民都给李泰加封官职。
公元631年,兼任左武候大将军。
公元632年,加封为鄜州大都督兼任5州都督。
公元634年,兼任雍州牧,也就是掌管长安城的官员。
公元636年,李泰晋封魏王,加封相州都督,掌管7州军事。
除此之外,李世民还曾经想让李泰搬进武德殿居住。这武德殿在宫中的地位非同一般,其临近太子居住的东宫,玄武门之变发生前,李唐王朝的四号人物齐王李元吉便居住于此。
让李泰入住武德殿,其意义非同凡响,会让一些人怀疑李世民是不是想改立太子了。因此魏征强烈反对此事,认为会动摇帝国根基,李世民这才作罢。
李泰因为太胖,行动不便。李世民特意下旨准许其乘着轿子上朝,这在当时也是闻所未闻。
有一次,有人给李世民打小报告,说魏征、房玄龄等忠臣对于李泰不尊重。李世民为此特意传唤几人入宫,将他们训斥了一顿。
总之为了这个儿子,李世民做了不少逾越礼制的事情。
李世民这么做,固然有喜欢李泰的原因,但是仅仅因为喜欢也不至于做到这个地步。他这么做,和当年李渊的做法又有什么区别呢?
李渊一方面立李建成为太子,另一方面又因为军功大肆封赏李世民,使得兄弟二人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最终才有了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现在一方面立李承乾为太子,另一方面又过度宠爱李泰。这样下去迟早会出事的,说不定会再来个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如此英明神武,不可能不知道这其中的利害关系。既然如此他还这么做,要么老糊涂了,要么就是想借此给李承乾施压,让他更加努力学习为君之道。我更倾向于第二种可能。
而对于李泰来说,既然李世民这么宠他,他自然要争一争这个太子之位。恰逢李承乾由于逆反心理,表现得越来越叛逆,这让李泰看到了机会。
李泰也不笨,他爹是什么样的人他太清楚了。他明白自己要是刻意去争这个太子之位,那么必然没戏。
他的做法很简单,一方面努力讨李世民的喜欢,另一方面则有意树立好名声。其中有三件事最值得一提。
其一,由李泰牵头编写了一部叫《括地志》的书籍
数是当时最全面详尽的地理书籍,相继记载了唐朝358州的山川、地理、历史、物产、古迹等信息。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其二,尊师重道。
李世民让吏部尚书王珪当李泰的老师。李泰不仅不以皇子的身份自居,反而以弟子礼侍奉王珪,虚心请教忠孝之道。
其三,为母祈福。
公元634年长孙皇后身患重病,于公元636年因医治无效去世。
在此期间,李泰曾经发誓要在龙门山宾阳洞修筑佛龛为母亲祈福。最终佛龛于公元641年完工。
李泰对于这个佛龛非常用心,并没有因为长孙皇后已经去世而草草应付。其前方的碑文由岑文本撰稿、诸遂良书写,乃集大成之作。体现了李泰对于长孙皇后的一片孝心。
这一系列事情做下来,和沉迷玩乐的太子李承乾形成了鲜明对比。李承乾也不傻,立刻意识到了威胁,于是着手反击。
以当时的情况,李承乾也知道自己无论怎么做都不可能让李世民和群臣满意的,于是他兵行险着,决定效仿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使用武力夺取皇位。
李承乾暗中训练死士,并暗中联络汉王李元昌、驸马都尉杜荷,以及对李世民不满的潞国公侯君集。对他们许以高官厚禄,让他们支持自己起兵。
李世民是什么人?什么场面没见过?对于这些人的动向早有察觉。
最终,李承乾等人事情败露,其他人都被赐死,李承乾则被贬为庶人流放黔州,于公元644年去世。
这边李泰一看李承乾被废,立刻按奈不住了。
他找到李世民,一边撒娇一边表达了自己想当太子的想法。李泰声称,如果自己当了太子,在他去世前赐死自己的儿子,然后将皇位传给弟弟李治。
李世民一开始很高兴,真打算里李泰为太子。但是此事却遭到了褚遂良、长孙无忌等人的反对,褚遂良指出李泰的话不可信,毕竟虎毒不食子。
加上李承乾也曾说自己起兵是因为李泰威胁到太子之位,长孙皇后的三子李治也跑来打小报告,称李泰威胁自己不要打太子之位的主意。
李世民这才意识到自己的这个儿子野心极大,如果让他当上皇帝,其他皇子恐怕难以善终。于是打消了立其为太子的想法,改立李治为太子。
至于李泰,一个失败者能有什么好结局?虽说李世民和李治待他还不错,不过李泰也只能呆在自己的王府借酒消愁,说白了过得是软禁的生活。李泰最后郁郁而终。
后来李治继位,便是唐高宗。虽然李治当上了皇帝,但是他的结局也并不怎么好。
李治继位后,发现那些跟着李世民打天下的老臣们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为此他长期和老臣们斗智斗勇,为此不惜扶持武则天上位。
武则天也凭借自己的才智和手腕,帮李治将长孙无忌等老臣在朝堂上的势力一扫而空。
后来李治身体有恙,为了维护皇权,他不断授权给武则天,让她代理朝政。这样武则天逐渐掌握了李唐王朝的实权。在李治去世后,武则天干脆自己称帝了,李治也因此背上不少骂名。
总之,李承乾、李泰、李治三兄弟,无论是当上皇帝还是没当上皇帝的,结局都不好。究其原因,还是因为皇位。如果他们不是身在皇家,而是个普通的富二代,也许会幸福很多。
再来说说几个公主
对于长孙皇后给李世民生的四个女儿,李世民都很喜欢,然而她们的结局并不好。
先说说长乐公主。
长乐公主是长孙皇后为李世民生的第一个女儿,因此分外受李世民的喜爱。
古人喜欢亲上加亲,因此长乐公主被许配给了长孙无忌的儿子长孙冲,也就是她的表哥。
长孙无忌即使李世民得力的左膀右臂,又是他的至交好友。因此李世民对于这场婚礼非常重视,一定要大办特办。
为此,李世民为长乐公主准备的嫁妆的时候,打算比照永嘉长公主的嫁妆加倍准备。这永嘉长公主是长乐公主的姑姑,李世民这么做属于逾越礼法了。
为此魏征苦口婆心的进谏,最终李世民才心不甘情不愿的打消了主意。
而让长乐公主名留青史的一件事,当属公元639年的一次进谏了。
当时李世民想要恢复分封,将朝中大臣分封到各地去做永久性长官,官职可以父传子。魏征、长孙无忌等人皆反对,但是李世民不听。
后来还是长孙无忌请长乐公主进谏劝说李世民,李世民才打消了这个念头。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长乐公主是有文化识大体的女子。可惜这么好的女子却红颜薄命,22岁便去世了。
再来说说城阳公主和新城公主。
这两位公主的悲剧都源自他们的婚姻。
城阳公主先是嫁给了杜如晦的儿子杜荷,杜荷由于参与了李承乾谋反被赐死。因此城阳公主成了寡妇。
李世民心疼城阳公主,不愿他年纪轻轻便守寡,于是将其改嫁给卫尉卿薛怀昱之子薛瓘。
据史书记载,城阳公主后来牵扯进巫蛊事件中。史书上关于此次无辜事件并无详细记载。
不过城阳公主并不涉足朝政,她会牵扯进巫蛊事件,必然是因为薛瓘。而且事后城阳公主并未受到任何惩罚,反而是薛瓘被贬为房州刺史,这也从侧面印证了这个说法。
最后城阳公主夫妻二人都在房州去世。
而新城公主的遭遇比城阳公主更惨。
李世民与魏征的君臣之谊世人皆知,魏征临终之际李世民前去探望。为了让魏征安心,李世民答应将新城公主许配给魏征的儿子魏叔玉。
后来李承乾谋逆案爆发,侯君集和杜正伦都牵扯其中,由于魏征蹭推荐过此二人,李世民怀疑魏征也是李承乾一党。
加上李世民后来得知魏征将自己的谏言留档,专门拿给史官看,这分明是要踩在李世民的头上名留青史。李世民一怒之下收回了所有给魏征的封赏,新城公主和魏叔玉的婚约自然也没了。
后来新城公主嫁给了长孙无忌的堂弟长孙诠。
因为长孙无忌的关系,长孙诠在朝中混的那是顺风顺水。可惜好景不长,长孙无忌在和武则天的斗法中落败,被污蔑意图谋反,长孙诠受到牵连流放被杀。
就这样,新城公主成了寡妇。
新城公主和长孙诠的感情很深厚,对于唐高宗李治的所作所为新城公主表达了强烈的不满。
而唐高宗也愧对自己的妹妹,因此又给她安排了一门亲事。对方是京兆韦氏的韦正矩,对方也是出身名门望族,门当户对。
唐高宗对这门亲事是很满意的,然而唐高宗满意没用,要新城公主满意才行。
可惜新城公主的心里一直对长孙诠恋恋不忘,根本就不正眼看韦正矩。最终新城公主因为过度思念长孙诠郁郁而终。
唐高宗认为这都怪韦正矩,于是将其赐死。
最后说说晋阳公主。
这晋阳公主也是个苦命人,在她三岁的时候,长孙皇后便去世了。她从小边和哥哥李治感情很好,李治对他多有照料,颇有点相依为命的意思。
晋阳公主自小聪慧过人,她自幼喜欢书法,在书法上颇有造诣。她常常临摹李世民的字迹,将李世民的飞白体学得惟妙惟肖。
李世民将晋阳公主的字迹拿给大臣们看,大臣们都难辨真假。
可惜天妒英才,晋阳公主还没到适婚的年纪便得了一场大病,御医们束手无策。最终晋阳公主就这样英年早逝了。
就结局来说,李世民和长孙皇后所生的这几个子女都很惨。李承乾、李泰、李治三个儿子都终身为皇位说束缚,李治虽然当上皇帝,依然还要为了自己的权力和朝臣争斗,最终却便宜了武则天。而四个公主,要么婚姻悲剧,要么英年早逝,也算不上幸福。
这样看来,也许生在皇家并非什么好事,不如生在寻常富贵人家来得幸福。难怪刘子鸾会说出“来生不入帝皇家”这样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