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房玄龄:史官不虚美,不隐恶

房玄龄:史官不虚美,不隐恶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现代出版社 访问量:3895 更新时间:2024/1/25 15:39:04

本文选自《盛唐密码》

一部大唐王朝盛世示录。本书用详尽的史料解读了这些历史人物在历史的意见、成见、预见中如何左右王朝的重大决策、影响时代的走向,深刻剖析大唐盛世运行背后的深层逻辑。

李世民为秦王时,常年征战在外,有事一般都派房玄龄入朝报告,李渊曾感叹:“玄龄为吾儿陈事,虽隔千里,皆如面谈。”可见房玄龄的领悟表达能力。李世民为皇上,让房玄龄监修国史。自己的宰相到底会怎么写自己呢?老规矩是,皇上不能知道。太宗忍不住想看看史官怎么记录自己,又不好直说,就找来房相,假意探讨:“前世史官所记,皆不令人主见之,何也?”房玄龄听出弦外之音,试图阻止他这种念头,徐徐道出千古名句:“史官不虚美,不隐恶,若人主见之必怒,故不敢献也。”

史官代表谁在记录呢?国史的存在和王朝的存在是两条线,一虚一实,这是一条虚线,藏在一切发生的事实之后,历史记录只是呈现历史,并不用来直接规诫权力。既然史官的记录如此神秘而重要,无疑同样是皇天后土赋予的权力之一,它相当于高悬于朗朗星空的一双眼睛,注视着权力的拥有者。不让权力的拥有者看到,是出于对手无寸铁的史官的保护,更是这双眼睛存在的理由。

太宗说:“朕之为心,异于前世帝王。欲自观国史,知前日之恶,为后来之戒,公可撰次以闻。”人之本性,都会认为自己可以异于别人。同样,对智力能力超群的人来说,一定会认为自己高于常人。太宗也不例外,他试图突破人性的局限。皇上要看自己的历史记录,这可是件大事,当然少不了谏议大夫参与意见。谏议大夫朱子奢上言:“陛下圣德在躬,举无过事,史官所述,义归尽善。陛下独览《起居》,于事无失,若以此法传示子孙,窃恐曾、玄之后或非上智,饰非护短,史官必不免刑诛。如此,则莫不希风顺旨,全身远害,悠悠千载,何所信乎!所以前代不观,盖为此也。”

太宗坚持要看。房玄龄只好安排给事中许敬宗等人搞了一个删减版的《高祖》《今上实录》呈上。房玄龄高明正在此处,变通事实,顺承旨意,非许敬宗此人不可。太宗看得很仔细,见其中记录六月初四日事(玄武门事件),语多微隐,似乎想一笔带过,就对房玄龄说:“昔周公诛管、蔡以安周,季友鸩叔牙以存鲁。朕之所以,亦类是耳,史官何讳焉!”于是命削去浮词,直书其事。这是从好的方面解读太宗的行为。实际上,这也干涉到了历史记录的客观性。好在事实上他看的是一个特供版。后来,开元时期名相张说也监修国史,私下找史官吴兢,想改几个字,被吴兢拒绝。可以想象这些史官承受的压力,这些人,都是当时最为优秀的读书人。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当时的史官,今天的新闻工作者,都是时代和人生的叙述者。

太宗说:“朕每临朝,欲发一言,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是以不多言。”给事中知起居事杜正伦赶紧表态申明:“臣职在记言,陛下之言失,臣必书之,岂徒有害于今,亦恐贻讥于后。”太宗为鼓励这种精神,赐帛二百段。太宗虽然偶尔管不住自己,但还是一个清醒的人。不虚美不隐恶,成为理想主义者的理想。

- 本文完 -

在读史阅世中,看见另一个唐朝

更多文章

  • 房玄龄说:有人告我谋反,要不要查查?唐太宗:直接处死他

    历史解密编辑:纯度茶生活标签:宰相,隋朝,唐朝,房玄龄,李世民,唐太宗,科学家

    贞观十八年,有一人很从容到宰相门前喧哗,他声称要告密,声称有人谋反。此时的宰相就是房玄龄,而且更为特殊的是,现在唐太宗正在亲征高句丽,而他正以京师留守的名义,履行监国的职责。说白了,现在唐朝国内的事情,全权委托于他,而谋反这种大事,他当然要亲自过问。房玄龄请来人入堂,并向他询问是告谁的密,又问何人何

  • 房玄龄:怕同僚怕老婆怕皇帝的三怕之人,为何成为老板最喜欢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蔷薇凋零标签:房玄龄,皇帝,李世民,宰相,杜如晦,魏徵

    巨业照国史,大勋镇王府他,名列唐太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五,虽不敢象魏徵那样敢于扯着太宗衣袖拼死直谏;也没有如尉迟恭那样一把钢锏横扫千军的威武,但在初唐之际,可以说处处都有他的身影,他就如同一部永动机一般,从不停歇地处理着一切日常杂务,默默地奉献着。既没有轰轰烈烈的勋业,也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但他以自

  • 李世民给房玄龄的赠诗|每日一诗

    历史解密编辑:诗词中华标签:秦王,唐朝,房玄龄,李世民,唐太宗,书法家,历史学家

    诗词赏析这首诗是唐太宗李世民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意为称赞、勉励房玄龄为国求贤。李世民为秦王时,房玄龄为文学侍从,贞观以后,久居宰辅,不怎么作诗赞扬臣子的唐太宗,曾三次写诗称赞房玄龄。全诗四句,蕴含着唐太宗对房玄龄的感激之情,不仅写得情趣酣畅,更充满意境美,值得玩味。文字由好诗词整理,转载请标明出处觉

  • 房玄龄之子房遗爱,迎娶李世民之女,结果却害得亲爹被搬出凌烟阁

    历史解密编辑:名人讲故事标签:李治,隋朝,房玄龄,李世民,凌烟阁,房遗爱,唐太宗,科学家,长孙无忌,高阳公主,女皇武则天

    房玄龄之子方毅爱娶了李世民之女,结果却是父亲被搬出了灵烟阁。善于判断,各有所长。“玄武门事变”后,李世民成为唐朝第二任皇帝。房玄龄与杜如晦等五人一马当先。房玄龄有四个儿子,其中与唐太宗·李世民的女儿高阳公主结婚的方以爱是房玄龄的次子。不过大家也都知道,唐朝的公主不好惹,大多不敢嫁人,但方以爱却有些不

  • 房玄龄是济南人还是淄博人?

    历史解密编辑:李逸明爱娱乐标签:房玄龄,济南,李世民,丞相,齐州

    房玄龄是唐代开国功臣,一代名相,以善于谋略著称。曾帮助秦王李世民谋划发动“玄武门之变”,成为李世民登上皇位的关键之举。李世民称赞房玄龄“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唐太宗即位后,授中书令,封邢国公。累迁尚书左仆射、司空,封梁国公。与善于决断的尚书右仆射杜如晦并称“房谋杜断”,从而成为宰相的典范。房玄龄在

  • 唐朝名相房玄龄,白天跪皇上,晚上跪老婆

    历史解密编辑:客馆历史官方标签:房玄龄,宰相,李世民,皇上

    《新唐书》本传对房的评价是“玄龄当国,夙夜勤强,任公竭节,不欲一物失所。无媢忌,闻人善,若己有之。明达吏治,而缘饰以文雅,议法处令,务为宽平。不以己长望人,取人不求备,虽卑贱皆得尽所能。或以事被让,必稽颡请罪,畏惕,视若无所容”。房玄龄,位尊宰相二十二年,位高权重,而且和唐太宗是"铁哥们"的关系。但

  • 她是唐太宗的爱女,嫁给了房玄龄的儿子,后来和辩机和尚还有私情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看点啥标签:李世民,房玄龄,辩机,高阳公主,李治,皇上

    古代十分注重女子的礼仪和规矩,尤其是皇宫里的公主,其一言一行代表了王室的脸面,更是十分注重这方面的教育。但是历史上却有不少放荡不羁的公主,她们任性妄为、骄横跋扈,做了不少让人不齿的事情。唐朝的高阳公主,就是其中一个。01.婚姻插曲高阳公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十七女,史料上没有记载她的生母是谁。高阳公

  • 房玄龄告诉你:越是有本事的人,越有这3个表现

    历史解密编辑:幽默海花英标签:房玄龄,李世民,魏征,李建成,杨广,李渊

    自古以来,做人都是一门大学问,要是没有能力,则容易被人看不起,要是有能力又容易引起别人的羡慕嫉妒恨以至于对你不满,所以我们只能保持低调,但是仅仅低调还不行,还需要学会说话,要不然很容易得罪别人。以前我一直觉得这些事情想要做好是真的很难,直到后来我研究历史的时候,才发现早在我们唐朝时期的一位名臣房玄龄

  • “吃醋”一词由何而来?原来房玄龄是个妻管严,连唐太宗都没办法

    历史解密编辑:循迹故事汇标签:房玄龄,李世民,皇上,宰相,妻管严,丞相

    “只要你不再妒忌,你就可免去这杯毒酒。卢氏,你喝,还是不喝?”“我宁可死,也不接受这两个女人!”说完,她端起桌上的毒酒,仰头饮下。妒忌,是七出之罪,在男女极度不平等的封建时期,女子若犯了妒忌,男子便完全有权利一纸休书休弃妻子,而女子往往沦为笑柄。然而开头故事中的女子,性情竟是如此刚烈,震惊四座,她是

  • 两次征高句丽均失败,房玄龄死前进谏了什么,唐太宗才放弃?

    历史解密编辑:北上城南标签:房玄龄,李世民,高句丽,唐军,新罗

    唐朝建国时,朝鲜半岛上是“三国鼎立”的局面,这三个国家分别是新罗、百济和高句丽。其中,随着高句丽的一步步强大,其人口、经济、文化、军队战斗力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逐渐对中原形成了长期的威胁。早在隋朝时期,为防患于未然,隋炀帝就曾三征高句丽,并为此倾尽全国之力,征召天下兵卒,结果虽迫降高丽王,但并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