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邓攸“丢儿子留侄子”感天动地,房玄龄评价说他活该断子绝孙

邓攸“丢儿子留侄子”感天动地,房玄龄评价说他活该断子绝孙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竟无语凝嘢 访问量:2760 更新时间:2024/1/15 12:23:49

赵氏孤儿”的感人故事几乎是家喻户晓,程婴“害死”自己儿子保全忠烈血脉的美名也是流芳千秋。在我国两晋时期,也有一个“弃子保侄”的感人故事,但主人公却被有些史家骂为“活该”断子绝孙......

《赵氏孤儿》影视剧照

西晋末年,平阳有个人叫邓攸,字伯道,从小就孝顺父母,闻名周边。邓攸七八岁时父母相继离世。好在他的祖父是西晋朝官员,十多岁的邓攸就得以入宫当个小官,后来升迁至河东太守。

公元311年,刘渊的匈奴军队攻陷洛阳,邓攸被石勒俘虏。石勒因爱其才能,就授他为参军,但邓攸“身在汉营心在晋”一直不愿为胡虏卖力。邓攸听说司马睿在江东建立新朝廷后,就想要重新回到晋廷。于是悄悄带着妻子、儿子和侄儿一起南逃回国。

311年永嘉之乱,匈奴军队攻陷洛阳

邓攸在南逃路上不幸遇到强盗打劫,车马和随身携带的钱粮行囊全都被人掳走。然而汉军又在后面步步紧逼,此时邓攸带着瘦弱的妻子和两个年幼的孩子,拖家带口如何能跑得赢汉军的追捕?

邓攸知道如果被汉军捉住,结果就是全家人都会死。因此邓攸打算减少“累赘”——抛弃一个孩子。可一边是亲儿子,一边是侄儿子,手心手背都是自己的骨肉至亲,叫他如何能够轻易做出决定?

邓攸哭着与妻子商量该舍弃哪一个?妻子只是一味摇头哭泣,做不出这等“禽兽”之事来。最后邓攸下定决心说:“我兄弟死得早,且只有这一个儿子,我怎么忍心让他绝后呢?如今事难两全,我只能舍弃自己的儿子!上天如果可怜我的苦衷,将来一定会让我再生儿子!”好在邓攸妻子也是通情达理之人,强忍着巨大的心痛无奈同意舍弃自己的儿子。

《赵氏孤儿》影视剧照

夫妻两人将亲儿子丢在道旁后就带着侄儿狂奔,任那眼泪肆意滴落在风中。儿子在后面使劲哭爹喊娘拼命追赶,邓攸为了不让儿子摔倒摔伤,又折回去用绳子将儿子绑在树上后继续逃。越逃越远,越远儿子的哭喊声越小,直到再也听不见他的哭喊声。

邓攸带着妻子侄儿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江东,东晋皇帝司马睿随即任命邓攸为中庶子,后又拜为吴郡太守。

然而终于生活安定的邓攸夫妇却一直没有生育儿子。为此,邓攸不得不娶一个小妾,想要生个儿子传宗接代。成亲以后,邓攸才知道小妾也是躲避战乱从北方流落到江南来的。当再问及小妾的父母亲人姓名时,邓攸简直是五雷轰顶!

晋元帝司马睿

原来刚娶回家的小妾竟然是自己的亲外甥女!邓攸素来是看重德行品格的人,一想到自己做出了乱伦悖理的事情,深深自责悔恨不已。于是邓攸将外甥女休掉,从此不再纳妾,因而直到病死他也没能再生出儿子。

当时,人们听说了邓攸“弃子保侄”的故事后,无不感动落泪,甚至感叹:“天道无知,竟让邓攸无儿!”邓攸死后,他用儿子换来的侄子邓绥为他服丧守孝三年,也算是没有辜负叔父的一番美意。

京剧《桑园寄子》改编自邓攸的历史故事

故事虽是感人,然而千百年来邓攸也常背史家骂名,争议不断!如房玄龄说他活该绝嗣:“攸弃子存侄,以义断恩,斯岂慈父仁人之所用心也?卒以绝嗣,宜哉!”鲁迅先生也为邓攸打过抱不平,他说“邓伯道弃子救侄,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大家争议的焦点无非就是他不应该将自己的儿子捆绑起来,只顾自己逃难。其实不管是史家也好,你我也罢,谁又能真正理解邓攸当时的无奈处境呢?换作你我,是一家人等死,还是牺牲一人保全另外的家人?谁又能轻易做出决定呢?

原创编辑:竟无语凝嘢

参考资料:蔡东藩《两晋通俗演义》

更多文章

  • 唐太宗拥有至上皇权,却还要亲自为此人赎罪,房玄龄等人都劝不住

    历史解密编辑:寄寄流年标签:李世民,房玄龄,李渊,皇权,唐太宗,唐朝,历史学家,艺术家

    唐太宗时期,广州都督党仁弘素有才略,所任之处,皆有名声,唯一一点不太好的就是喜欢贪污。贞观十六年(642年),党仁弘终因贪赃百余万,被人告发下狱,其官职被免,依法被判处死刑,还未执行。这个党仁弘是唐朝功臣,他原是隋朝的一名武将,李渊起兵反隋后,他率二千多人投唐,为唐朝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唐太宗为秦

  • 房玄龄编纂史书,将东晋4人放一列传,千年后网友:这也太巧了!

    历史解密编辑:蔷薇凋零标签:房玄龄,史书,列传,晋书,曹操,刘备

    房玄龄这个名字,相信很多人都听说,再不济,也应该听过“房谋杜断”这个词语,其中的“房谋”,说的就是房玄龄这个人。话说,房玄龄曾经主导参与了一部史书的编纂,这部史书,就是大名鼎鼎的《晋书》。在这本史书里,有一个非常吊诡的小细节。既然说是小细节,就不太容易被发现,那么,这个小细节究竟藏在《晋书》的哪里呢

  • 房玄龄的成功,除了因为自己很有能力,也因为遇上了明主

    历史解密编辑:体验娱乐说标签:房玄龄,李世民,秦王,皇位,皇帝

    当今社会一个国家有好的发展,也需要有很多好的官员共同努力,在古代也是如此,一个皇帝想要把自己的位置坐稳,把国家管理好,也需要有一些好的大臣。比如在唐朝时候的房玄龄就是一个特别敬业的大臣,唐太宗更是一个知人善用的人,在了解到了他的个人能力以外,也特别的赏识他,也对他进行了提拔。一、李世民做皇帝之前房玄

  • 房玄龄大儿子继承爵位,二儿媳向皇帝诬告他不轨,反葬送自己性

    历史解密编辑:花萃谈谈标签:房玄龄,长孙无忌,高阳公主,李世民,李恪,李治

    李世民设立过一个二十四功臣凌烟阁,排名第一的是长孙无忌。长孙无忌这个人,年轻的时候命苦,但是运气很好,而且自己也十分好学,“性通悟,有筹略”。他的妹妹嫁给了当时还在潜邸的李世民,长孙无忌与李世民关系也很好,在《旧唐书》中的记载是,“少与太宗友善。”长孙无忌作为李世民的好兄弟,在李世民跟随李渊反隋的时

  • 房玄龄怕老婆 房夫人豪饮毒酒却不知是醋

    历史解密编辑:丹青史迹闲话标签:房玄龄,皇上,李世民,宰相,太宗

    宰相房玄龄的老婆可不是好惹的主,就连圣上唐太宗也拿她没有办法。有一天皇上太宗闲来无事,忽然想起老搭档房玄龄,这么多年来治理朝政也是尽心尽力的很辛苦,于是便想送几个美女给老房。可房玄龄是个怕老婆出了名的主,听了太宗要给自己纳妾,慌忙跪地不起,不敢答应。皇上也闻听老房是个怕老婆的主,送美女给他不敢要一定

  • 房玄龄:史官不虚美,不隐恶

    历史解密编辑:现代出版社标签:太宗,国史,皇上,宰相,隋朝,房玄龄,李世民,科学家,历史学家

    本文选自《盛唐密码》一部大唐王朝盛世启示录。本书用详尽的史料解读了这些历史人物在历史的意见、成见、预见中如何左右王朝的重大决策、影响时代的走向,深刻剖析大唐盛世运行背后的深层逻辑。李世民为秦王时,常年征战在外,有事一般都派房玄龄入朝报告,李渊曾感叹:“玄龄为吾儿陈事,虽隔千里,皆如面谈。”可见房玄

  • 房玄龄说:有人告我谋反,要不要查查?唐太宗:直接处死他

    历史解密编辑:纯度茶生活标签:宰相,隋朝,唐朝,房玄龄,李世民,唐太宗,科学家

    贞观十八年,有一人很从容到宰相门前喧哗,他声称要告密,声称有人谋反。此时的宰相就是房玄龄,而且更为特殊的是,现在唐太宗正在亲征高句丽,而他正以京师留守的名义,履行监国的职责。说白了,现在唐朝国内的事情,全权委托于他,而谋反这种大事,他当然要亲自过问。房玄龄请来人入堂,并向他询问是告谁的密,又问何人何

  • 房玄龄:怕同僚怕老婆怕皇帝的三怕之人,为何成为老板最喜欢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蔷薇凋零标签:房玄龄,皇帝,李世民,宰相,杜如晦,魏徵

    巨业照国史,大勋镇王府他,名列唐太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五,虽不敢象魏徵那样敢于扯着太宗衣袖拼死直谏;也没有如尉迟恭那样一把钢锏横扫千军的威武,但在初唐之际,可以说处处都有他的身影,他就如同一部永动机一般,从不停歇地处理着一切日常杂务,默默地奉献着。既没有轰轰烈烈的勋业,也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但他以自

  • 李世民给房玄龄的赠诗|每日一诗

    历史解密编辑:诗词中华标签:秦王,唐朝,房玄龄,李世民,唐太宗,书法家,历史学家

    诗词赏析这首诗是唐太宗李世民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意为称赞、勉励房玄龄为国求贤。李世民为秦王时,房玄龄为文学侍从,贞观以后,久居宰辅,不怎么作诗赞扬臣子的唐太宗,曾三次写诗称赞房玄龄。全诗四句,蕴含着唐太宗对房玄龄的感激之情,不仅写得情趣酣畅,更充满意境美,值得玩味。文字由好诗词整理,转载请标明出处觉

  • 房玄龄之子房遗爱,迎娶李世民之女,结果却害得亲爹被搬出凌烟阁

    历史解密编辑:名人讲故事标签:李治,隋朝,房玄龄,李世民,凌烟阁,房遗爱,唐太宗,科学家,长孙无忌,高阳公主,女皇武则天

    房玄龄之子方毅爱娶了李世民之女,结果却是父亲被搬出了灵烟阁。善于判断,各有所长。“玄武门事变”后,李世民成为唐朝第二任皇帝。房玄龄与杜如晦等五人一马当先。房玄龄有四个儿子,其中与唐太宗·李世民的女儿高阳公主结婚的方以爱是房玄龄的次子。不过大家也都知道,唐朝的公主不好惹,大多不敢嫁人,但方以爱却有些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