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13年,唐玄宗忽然下旨,让她自杀。太平公主却拒绝了,说道:“三年之前,我帮你杀了魏王,扶持你父王登基,立你为储君,你怎么能如此忘恩负义,灭我满门?”
唐玄宗一言不发,这场叔侄之争到此为止,就连自己的嫡子薛崇简也在一旁劝道:“娘,该走了!”
唐玄宗一开始并没有想过要杀自己这个唯一的小姨。唐隆叛乱之后,他不顾大娘的哀求,一意孤行,将上官婉儿给杀死,之后更是无视礼仪,将上官婉儿的坟给砸了,李隆基要用这两点来向她表明:你不要和我争,我绝不会让一个女子执掌大权!
但太平公主却是遗传了武则天的强势,不肯善罢甘休,不肯善罢甘休,不肯善罢甘休,执意要与李家三郎决一死战,最后连累了全家。
唐玄宗为何要把她的姨娘安乐公主给杀了?
我想,理由有三个:
1、捍卫李唐皇室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王位
自从683年,李治驾逝之后,李唐皇室一直被武则天扫荡一空。
直到705年,唐中宗李显终于在民众的拥护下,发起了一场“神龙政变”,终于将武则天的皇位给抢了回来。
然而,李家还没有站稳脚跟,唐中宗的夫人,韦皇后,就已经在网上露面了。
韦皇后一向以武则天为楷模,和自己的小女儿安乐公主一般,都希望能当上武则天那样的皇帝,因此,他们甚至把李重俊也给杀了,中宗李显也死了,甚至还把相王李旦、太平公主也给弄死了,李唐皇室又要被毁灭了。
李旦的三儿子李隆基在危急关头,与她的姨妈——太平郡王联手,发起了“唐隆政变”。
公元710年七月二十一日,李隆基带兵进宫,杀死韦后与安乐,将相王李旦推举为帝,李隆基也因此被册封为太子,太平郡主更是被册封为郡主。
至此,李唐皇室重新掌握了皇室的权力。
为了防止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防止女人上位,唐玄宗终于忍无可忍,想要杀死太平公主。
2、对太平公主的致命一击
唐隆的变故之后,李隆基与安氏的“蜜月期”就此告一段落,他们在朝中的权力和掌控力上,展开了一场“斗法大战”。
第一轮:残杀
太平公主当初在唐隆的政变里,之所以会选择自己的外甥李隆基做交易,最大的原因就是因为他年纪小,在朝里没有什么势力,可以更好地掌控他。
但太平公主却惊讶地意识到,李隆基的胆识和手段,比她预想的还要强大,一个25岁的少年,怎么可能会被人左右?
事情到了这一步,也只有尽快把李隆基给替换掉了,好在他有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他的嫡系,也就是他的三弟。
根据历代的嫡系血脉,李隆基是不可能坐上王座的,真正的继承人,是睿宗李旦的大儿子李成器。
太平公主认为,如果能利用李隆基的软肋,那么东宫就会易主。
于是太平公主便派人在朝中造谣,说李隆基不是皇族的大儿子,根本没有继承皇位的能力。
然后,他就动用了自己的关系,在他的周围,安排了大量的眼线,24小时监视着他。
若是太子殿下有什么私事或者是政治上的失误,她立刻就能找到机会,将他送到皇上的面前,让他去告他。
可事实却让她大吃一惊。
李隆基很清楚我在明处,敌人在暗处,他的每一个动作都很谨慎,甚至他还限制了自己的妻子和妻子。
在七百一十一年,心浮气躁的她,忽然做了一件谁也没有想到的事情,堂堂镇国公主殿下,居然驾着一辆马车,拦在了大臣们的去路上,并公然宣布道:“我看现在的皇储并不合适,从朝政的角度来看,不如另立一位皇子!“……”
大臣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是一脸的无奈,他们都明白,这件事牵扯到了什么,一个是帝国的皇女,一个是未来的皇储,没有人敢招惹!
就在大家绞尽脑汁,绞尽脑汁思索对策之时,宋璟却站了出来,率先打破了僵局:“世子乃举世之才,乃是吾朝万人之君,你为何会有此念头?”
宋璟显然是太子一方的铁杆支持者。
太平公主忍住心头的愤怒,冷眼看着不懂事的宋璟,没想到会在这里吃瘪。
没多久,胜利在望的太平郡王再次传来“噩耗”,睿宗李旦不想让自己的姐姐在朝中拥有更大的影响力,于是颁布了一道旨意,禁止任何人讨论废掉皇储。
第一次交手,太平公主使出了浑身解数,但始终无法对他造成任何伤害。
《资治通鉴》中说:“太子殿下为朝廷立下汗马功劳,为朝廷立了大功,朝廷重臣,国君安危,宋璟抗命而行!”
但太平公主并没有惊慌,以她在朝中的阅历和阅历,要想收拾李家三郎,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一招不中,他又换了一招。
但太平公主万万没有料到,第一个动手的竟然是李隆基。
第二轮:转移
眼看着太平公主和李隆基闹得不可开交,朝中的文武百官们也都各自支持自己的立场,谁也不会去管朝政事。
宋璟、姚崇两位大臣连忙劝谏。
“宋王是皇帝最大的儿子,现在太平公主从中作梗,想要废掉他,属下怕他有生命危险。为了天下安宁,为了东宫的安全,应该把宋王和豳王贬为刺史,让她再也没有机会,而且,应该把她和她的夫婿从长安调到洛阳去。”
很明显,这样的提议对于李隆基和政治的安定都是非常有益的。
可睿宗因为想念自己的妹妹,所以只是答应了皇子的要求,让她住在蒲州,距离长安更远。
太平公主被从权力的核心抽走,还没有来得及出手,便已经输了。但在武则天多年的教育下,她早已养成了一种处变不惊的能力。
在大局未明之前,总有转圜的余地。
太平公主权衡利弊,最后还是要在离开之前,做出两个选择,那就是绝不能让他如愿。
第一条,是让她的亲信,去弹劾姚崇和宋璟对皇帝的不尊重。
第二,亲自登门,以前辈自居,痛斥他忘恩负义,过河拆桥。
当着一众家丁的面,李隆基被人这么一顿臭骂,丢尽了脸面,不过他马上醒悟,太平公主在朝里的权势依然很大,这一次若是和她对着干,只怕自己会吃大苦头。
李隆基已经做好了准备。
他连忙跟姑妈道歉,说姚崇、宋璟有错在先,但随即就改口,说两个孙儿纯粹是自己擅自行动,故意挑起两位姑姑的矛盾,其目的可想而知,如此小人当诛。
李隆基在关键的时候,做出了牺牲,这是一个政客必须要做的事情,也是一个皇帝必须要做的事情。
太平公主的目标已经达成。她极不甘心地前往蒲州,而姚崇和宋璟则被罢免,降为地方上的知府。
这一轮谁也不会成为胜利者。
但太平公主不到万不得已,绝不会善罢甘休。
第三轮:退场
七十二年七月,一条长长的尾巴划过寂静的天空。
太平公主抬头看天,心里已经有了一个绝杀李隆基的办法。
她当即禀告睿宗道:“近日天空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似乎是皇储要罢免皇帝,成为皇帝!”
如果是别的朝代,换做别的皇帝,太平公主一道奏章,就能让他的脑袋掉下来,老天爷警告他,造反,这是何等的大罪!
可睿宗这些年风风雨雨,二废二立,早已看淡了皇权,也厌烦了做这帝王,恨不得能让他早日登基!老天都发话了,还愣着干嘛?
因此,公元712年八月,唐睿宗李旦继任李隆基为皇帝。
本来,他是打算将李隆基从皇位上除名的,可没想到,却是功亏一篑,一份折子,就让他坐上了皇帝的位置。太平公主长叹一声,捶胸顿足,真是犯了一个天大的错误!
与太平公主同样焦急的,是刚刚登上皇位的李隆基,他很明白现在的局势:一边是太平公主,一边是随时准备反击的姑姑,一边是强大的父王,又是一个善于平衡的人。
第四轮:一场阴谋
713年七月,太平王妃发动政变,以暴力手段将唐玄宗李隆基赶走。
但就在这场叛乱发生的前一天,曾经是太平王妃一派的大臣魏知古,却忽然造反,把她的阴谋告诉了唐玄宗和盘心,在这场叛乱尚未真正展开之前,唐玄宗已经占据了大部分的主动。
结果自然是太平公主溃不成军,只能狼狈地逃入深山寺庙,三天之后,她黯然返回长安,只盼着自己的外甥能够念旧恩,让她过上好日子。
然而,她刚一走进去,圣旨就来了。
太平公主在这一轮里彻底输了,不但把自己的生命给赔进去了,连带着她的亲生骨肉也跟着一起死了,除了她的亲生骨肉薛崇简之外,镇国公主府里那些珍贵的宝贝,自然也就成为了唐玄宗的囊中之物。
《资治通鉴》记载:「太平郡主逃往山中,三天后,被处死,与王妃等人及党羽,亦有十余人。薛崇简因训斥母亲,被贬为李,封了他的爵位。籍王妃的女儿。”
3、夺回李旦的大权
睿宗李旦虽然退居了皇位,但他依旧拥有任命三品以上大臣的权力,处理重大案件的权力,甚至是处理重大事务的权力。
李隆基的皇帝之位,实在是太过凄惨了。
于是,当太平派被剿灭的时候,太上皇已经被禁卫们抓了个正着,他顿时明白过来:这是自己的孩子找自己要权力了!
第二日,太上皇就下达了自己生命中的最后一条旨意,从今日开始,“一切军事、政务、刑罚,一律由陛下处置。我不是为了培养自己的意志,而是为了自己的纯真。”
至此,太上皇李丹彻底退出了权力中心,消失在了朝堂之上。
大唐,已经属于李隆基了。
太平公主是武则天的独子,也是她最疼爱的女儿,她的能力很强,政治上的影响力遍布整个朝廷,就算是武则天也不得不夸奖她,说她长得很像我。
她在权力和权力的争夺中,拥有着至高无上的荣华富贵,但同样,她也因为权力而被毁灭。
大唐妇女在政治舞台上,终于迎来了太平郡主的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