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5.王维小传
王维(701—761),字摩诘。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父亲王处廉,官汾州司马,搬家到蒲(今山西永济县),遂为蒲州人。母亲博陵崔氏,师事佛教禅宗北宗神秀的弟子大照禅师三十多年,这对王维以后的虔佛避世颇有影响。
王维早慧,少年作品即很出色,如15岁《过秦王墓》、17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18岁《洛阳女儿行》、19岁《桃源行》,均为传世之作。他能诗善画,工草隶,通音律,多才多艺,名动京师,经常出入于王公贵族之门。王维的名和字取自《维摩诘经》的维摩诘居士,此人为佛门弟子,却过着世俗贵族的奢华生活。王维一生,差可近之。
开元7年(719),王维赴京兆府试,举解头。9年(721)擢进士第,任太乐丞(太乐令的副手,负责音乐、舞蹈的教习、排练事务),因受牵连贬济州(今山东茌平)司仓参军(主管州府的仓库),这是他人生第一次重大挫折。几年后他弃官隐居淇上,后回长安学习佛学。开元19年,王维妻子病逝,他不再续娶,一直孤居终老。
开元22年,诗人张九龄为相。王维发现了希望,献诗张相请求汲引,被提为右拾遗,负责向皇帝进谏和举荐贤良,虽官阶不高,但为皇帝近臣。可好景不长,25年,口蜜腹剑的李林甫排挤掉张九龄,执掌朝政。张被贬荆州长史。王维作为前任旧臣,处境如履薄冰。这是他政治上的第二次严重挫折。
这年秋天,王维以监察御史出使塞上,并滞留边疆任节度判官。回京后又被派赴岭南,直到29年返京。
由于妥协思想和软弱性格,或许还有经济上的考虑,王维虽不满李林甫的作为,但不能下决心与之决裂;只好选择半官半隐、亦官亦隐,得过且过。先是隐居长安郊外的终南山,后来买到了主人曾为初唐诗人宋之问的蓝田辋川别墅,他以此作为他与母亲奉佛修行的隐居之所。他与同志朋友寄情山水田园,出入禅佛老庄,山水田园诗成为王维创作的主流。
王维的退让缓和了他与李林甫集团的矛盾,他的官职也能按照常规升迁了。他由右拾遗升至文部郎中、给事中。然而,新的灾难降临了。
天宝14年(755),王维55岁,安史之乱爆发。次年,王维被俘。他不愿投降,也不敢反抗,喝药称病,被安禄山囚禁。8月,安禄山宴群臣于洛阳禁苑之凝碧池,命梨园子弟奏乐,诸工皆泣。王维听闻含泪赋成《菩提寺禁,裴迪来相看,说逆贼等凝碧池上作音乐,供奉人等举声便一时泪下,私成口号,诵示裴迪》一诗:“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抒发对帝都沦陷的悲痛和对李唐王朝的思念之情。9月,王维被迫接受叛军伪职。这应该算是他这一生第三次重大挫折。
唐肃宗至德2年(757),唐军收复两京,定罪处置投降伪官。因凝碧池诗受肃宗嘉许,加上弟弟王缙平乱有功,愿意削官为兄赎罪,王维得到特赦。乾元元年(758)春复官,责授太子中允,加集贤殿学士。同年,又升迁为太子中庶子、中书舍人。次年,复拜给事中。上元元年(760),王维60岁,升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王维官职愈大,其愧疚之心愈深;朝中又毫无振作气象,于是思想更为消沉。他一再请求去职,好能“苦行斋心”、“奉佛报恩”。此时的王维,茕独无偶,暮年无子,很少出行,也很少写诗。“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以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旧唐书》本传)。
上元2年(761)7月,天才诗人,杰出的画家、音乐家、书法家,王维,离开了人间。死后,他被安葬在清源寺西,也就是他曾经生活了多年的辋川别业旁。
王维诗歌现存四百多首,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既有倾诉真挚情思的相思、闺怨之抒情诗,又有抨击权贵、暴露黑暗的政治诗,还有意气豪迈、慷慨激昂的游侠诗、边塞诗。但最能代表他的诗歌艺术成就的应是山水田园诗。他继陶渊明、谢灵运之后,把此派诗艺提高到一个前所未至,后难应响的境地,当之无愧地成为山水田园诗之集大成者。王维几乎是艺术全才,他将绘画、音乐、书法等多门艺术的技巧,灵活巧妙地融汇入诗歌创作之中,极大拓展了诗歌的艺术天地和美学境界,当时即有“一代文宗”的美誉。其诗号称诗画,被北宋苏轼赞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又常蕴含禅理,遂获诗佛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