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最为人所熟知的就是八仙之首——吕洞宾。吕洞宾一生修道,最终得以得道飞升,离不开他在人间关心百姓疾苦,一生不怕艰难险阻的良好品格,但却因为一首被《金瓶梅》收录为开篇的“云雨诗”而遭世人质疑排挤。
八仙之首,人间吕洞宾
八仙过海的神话故事相信大家都听过,八仙作为最接地气的神仙,全部都是因为在凡人期间的良好修为,最终步入仙列。吕洞宾作为八仙之首,在人间的修道也是极为坎坷。
吕洞宾,原名吕岩,名喦,字洞宾,号纯阳子,自称回道人,是唐末、五代著名道士。吕洞宾不仅深谙道教文化,还是个全才。他在文学、修身养性之法等方面皆有造诣。尤其擅长诗歌,光是在《全唐诗》中收录的诗词就有两百多首。
能有感而发写出如此之多的作品,有这般造诣之人,必然经历世事磨炼。
据传说,吕洞宾最初为一儒生,因为具有仙骨,一早就被仙人钟离权看中,为了看吕洞宾是否有资格成为一个合格的神仙,钟离权就在吕洞宾修行时给他增加很多磨难,从各方面观察吕洞宾的人品。
唐朝时期,吕洞宾作为一介儒生,一心想报效国家,造福百姓,吕洞宾选择参加科举考试进入朝廷。但是谁曾想,屡试屡败,一连几次名单上都没有他的名字。
这并未打击吕洞宾,他更加刻苦读书,他凭借勤学苦练的坚定信念和满腹的才华终于如愿中榜。吕洞宾也因为他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的精神,通过了钟离权的第一个考验。
进入官场后的吕洞宾并没有看到他所希望的——官员一心为民施展抱负。相反,他看到的是朝臣贪污,拉帮结派,贪恋女色,真正为百姓的父母官少之又少。
吕洞宾不愿与之毒瘤们为伍,仕途自然无法真正实现他的抱负,因而他毅然决定辞去自己的好不容易得来的功名,深入民间,一切从头开始,走自己想走的造福百姓之路。
吕洞宾尽己所能帮助苦难中的百姓,用笔作为武器揭露社会现实,用自己的学识教百姓强身健体的养生之道,用自己的方式让社会少了一些苦难。
至此,钟离权知道自己没有看错人,吕洞宾的德行足以位列仙班。钟离权在吕洞宾六十四岁的时候出现,吕洞宾经过点化,在黄鹤楼得道升仙,被道教全真道尊奉为“北五祖”之一。
无论是作为仙人,还是普通的凡人,吕洞宾总是目视这个不那么美好的世界,希望它能变得更好,希望百姓都可以安居乐业,因而在其文学作品中多有警世讽刺意味。出于好心的吕洞宾就此写下了让他被人误解的《警世》这首“云雨之诗”。
云雨之诗,讽刺恶现实
“二八佳人体似酥,腰间仗剑斩凡夫。虽然不见人头落,暗里教君骨髓枯。”
这就是吕洞宾所写的《警世》一诗。若不看名字,就像是在看露骨的艳俗文字,但不要很快的下定论,先看这首绝句中描绘了怎样的场景。
诗中所描绘的确为男女之间翻云覆雨的经历。直白而又露骨的讲述了芳龄二八的妙龄女子身姿曼妙,在男女之事上就像是一把锋利的剑。色字头上一把刀,斩获着堕落的凡夫俗子。男子们虽然没有人头落地,但是已经暗地里在云雨之中,曼妙的女子早就吸干了男子的精气。
这样露骨的表达,着实让有心之人咂舌,认为吕洞宾怎可作这么恶俗之作,男女之事本就私密,尤其对于含蓄的东方而言,更是如此,放在公开的场合来说就是不雅。
但是结合标题《警世》我们就能很快发现吕洞宾写这样的一首诗,立意不在男女之情的描述,而是在用一种隐喻的方式警示世人,不要因为贪恋女色,欲望无所事事,误了终身。
他用少女的形象借喻那些有着诱惑力的事物,用仅用两句话就生动的展现了欲望与贪欲带来的无穷恶果。
吕洞宾写了《警世》,却因触及到了别人的利益而被曲解为“污诗”,同样被后世所曲解的还有《金瓶梅》。
收录开篇,隐喻金瓶梅
《警世》被作为《金瓶梅》的开篇之诗,可见脱去情色的外衣后,这两个具有极高文学价值的作品,都有着共同的立意——暗讽社会。“云雨诗”和“言情小说”想要表现的就是这个最真实而又最复杂的社会画卷。
《金瓶梅》书名取自书中描写故事三个主人翁的姓名,这三个人别是我们所熟知的: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是明朝时期小说家兰陵笑笑生的孤本,中国历史第一篇长篇白话世情小说,也是历史上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
《金瓶梅》里面写的无非就是吃喝玩乐的男女关系,不是在院内就是在床上。在极其严格的封建礼教下,《金瓶梅》显得更加格格不入。它在描写的是欢爱,但是文字的背后处处都是封建社会下情感、伦理的扭曲和变态。
兰陵笑笑生在描述人物时极其隐忍又细腻,他将关注点放置在人性,将世态炎凉表现的入木三分,揭露了宋徽宗时期社会的黑暗。
也正因为如此,《金瓶梅》在各个朝代都被列为禁书,难以大面积传播。而兰陵笑笑生作为笔名被流传,而真正的作者却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无从考证了。
正是由于《警世》与《金瓶梅》的观点的不谋而合,《警世》作为《金瓶梅》思想的指导,贯穿着整个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