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是襄阳人,和王维是挚友,交情深厚,王维甚至多次在唐玄宗面前举荐孟浩然,然而阴差阳错,孟浩然诗写得好,却不是当官的材料,得罪了唐玄宗,一生也没捞到一官半职。
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王维和孟浩然虽是好友,但在诗词方面还是暗暗较量,分个上下高低。
这年春天,王维接受邀请,如约与孟浩然相聚。与会还有其他一些文人墨客,都知道两人是咏诗做对的高手,三杯酒下肚,外面恰好下起了小雨,于是提议以雨天为题作诗。
孟浩然笑着说:“咏这个题容易。我住在这山上,一年不知经过多少雨天,夏雨倾盆如泻,秋雨淅沥如丝,春雨就更有情味了。”
有人接腔说:“春雨贵似油。”
孟浩然点头赞同:“对,贵似油,贵似油。”
随后咏上两句:“千瓣腊梅傲霜雪,三尺春笋迎春风。”
大家一听立即喝彩,说:“好诗句,冬天跟春天,句子相对,时序相接。”
那个说:“可不是,冬天只有梅花傲雪,春雨一润百草就萌生,那春笋真是一夜冲几尺哩!”
孟浩然得意地直捋胡子。
王维虽然脸上也附和着微笑,心里却不以为然。心想,孟夫子这句实在有些俗。说好咏雨天,你却来个“傲霜雪”,后一句倒说到雨,又重在说春笋,两句都未扣住题。
王维略一思考说:“我也来两句,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众人一听,细细一揣摩儿,个个都惊叹起来。鼓掌道说:“这是好诗啊,念起来朗朗上口,诗里头又蕴涵着美景。山中下雨以后,炊烟慢悠悠地飘上天,农家妇女将做好的饭菜,给田里忙忙碌碌的人送去。妙呀!”
有人说:“雨天的炊烟跟晴天就是不一样,晴天是直突突的冒,落了雨以后,烟子就像停在房顶,一寸寸地往上挪。王先生居官为宦,对山里景色比我们还看得细啊!佩服呀!”
孟浩然听众人奉承王维,顿时脸上有些挂不住了。但仔细品味这句诗,又不得不佩服王维才思敏捷。
好一句“积雨空林烟火迟”实在太有新意了!这些句子来日写进诗集里,必是千古流传。
孟浩然感到失色汗颜,送走了王维,痛下决心,一定要写出比“烟火迟”更妙的咏雨诗句来。
从此,孟浩然留心观察天气。一遇到天阴,他就带一把雨伞出门,从山脚看到山顶,从雨兴看到雨住。
雨前他察看山峦岗岭,崖石燥湿,鱼虾浮沉;细听蛙鸣鸟叫,流水潺潺;雨中他沐浴似珠的雨滴,如银的雨丝,亲涉溢满清水的山涧。雨后他观赏洗刷一新的绿荫,阴云退尽的碧空。
有一次,孟浩然观看雨中山景入了神,雨伞也忘记打开,淋成个落汤鸡,成为了大家的笑柄。
起初,孟浩然遇到天阴就出去等下雨,可是有时阴一阵又晴了,没有下雨:有时天睛干别的事,却突然下起雨来。
孟浩然发现山坡上的石壁干燥,有时“出汗”,“出汗”和“汗滴”的大小与天气有关,可能就是古书上说的“础润而雨”。“天井”里的水声有时沉若瓮钟,有时脆若珠玉,水声与阴晴有关。
眺望汉水江面,有时浓霾侵波,举目混沌,有时薄雾如纱,帆影绰绰,有时水清天朗,隔岸可及,江雾与晴雨有关。
近观香炉峰岚气,有时盖帽,有时缠腰,有时直落山脚,岚气的位置与天气有关。另外,还有床下的蝈蟈,房后的蚯蚓,屋顶的鸟雀,田里的泥鳅,都能预兆天气。
孟浩然详细记下这些物候变化。到后来,他在脑子里算计算计,就能把天气猜个八九不离十。算准了天气,是晴天他就干别的事,雨天就背上雨伞去观雨景。时间一长,山下的乡亲们也就揣摩出来了:老夫子带伞出门,必定要下雨。
孟浩然观了几年雨景,正准备咏一首比“烟火迟”更佳的诗,不料背上生了个疮,不仅无心作诗,也出不得门了。
养病期间,孟浩然想到,乡亲们习惯靠他的伞判断天气,如今病了,诗可以不作,可不能误了乡亲们的农事。
孟浩然想去想来,决定有雨天,就把伞挂在门口,晴天,把伞收起。这样乡亲们只要朝孟浩然门口瞄一眼,就知道第二天的天气。
乡亲们说:“孟公门上一把伞,场上粮食快收拣;孟公雨伞收起来,天上雨停云散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