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分别十年,白居易还是忘不了他…...

分别十年,白居易还是忘不了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意外艺术 访问量:3435 更新时间:2024/1/27 20:12:44

在线提问,你有试着搜索过和朋友的聊天记录吗?

有没有发现一些霸屏字眼?

比如万能回复【哈哈哈哈哈哈】、【收到】;敷衍文学【啊对对对】、【原来是这样】;又或者是情感爆棚的【^*%%$%&*】......

实不相瞒,其实古人也有类似的情况。

如果白居易有聊天记录,那么你就能看见一个反复出现的“高频词语”:【元九】。

元九,就是写下名句“垂死病中惊坐起”的元稹,从上面被cue的情况不难看出白居易对他的关注。

但这种关注并不是单向的,白居易也一直活跃在元稹的好友列表里。

两人是非常好的朋友,并且有着一份相当“热烈”的友情。

为什么说热烈?看看他们的信件你就知道了。

据白居易回忆说,在他们相识的30年里,两人互赠了900多首诗歌,互通了1800多封信。

白居易《祭元微之文》:“金石胶漆,未足为喻。死生契阔者三十载,歌诗唱和者九百章。”

这是什么程度?

要知道,爱给李白写诗的杜甫,一生也才写了20多首诗,而元、白写了900多首,平均下来,一年就有30首。

▲ 杜甫

而且由于宦海沉浮,工作调动,元、白两人总是聚少离多,因此大部分的书信都得跨越千里才能到达对方手上。

在过去,一封信就算快马加鞭,可能也需要十天半个月才能送达,有的甚至更长。按这样算下来,元稹和白居易几乎是一拿到信,看完就立刻回复,年复一年才能达到上面的数量。

不得不说,这个互动频率实在是惊人。

更厉害的是,他们不仅维持着高频的远距离交流,内容还格外走心。

早年,白居易和元稹曾先后因为工作调动离开长安,好不容易白居易回来了,元稹却又走了,两人遗憾错过,久久见不到面。

尽管不舍和遗憾,但分别并没有影响哥俩的友情。

见不到面,咱就写诗:

元稹《酬乐天·时乐天摄尉,予为拾遗》:“愿为云与雨,会合天之垂。”

一个说着:“我好想你...希望我们能化作云和雨,交会在天际。”

▲ 元稹

另一个则回应,感觉心空了,城也空了。

白居易《别元九后咏所怀》:“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

▲ 白居易

看他们的诗,感觉思念都要从字里行间溢出来了,有没有一种偶像剧的感觉?

台词、情绪全都到位了,而在细节上两人也不甘示弱。

《舟中读元九诗》:“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眼痛灭灯犹闇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白居易每次收到元稹的来信都会反复观看,直到眼睛疼才罢休。

《得乐天书》:“远信入门先有泪,妻惊女哭问何如。”

元稹连送来的信都还没拿到手,眼泪就先落下来了,把妻子都吓了一跳。

从上面热烈的诗句中不难看出,这两个人的关系真的是好得过分。

在那些信件里,看不见像【原来是这样啊】、【这也太那个了吧】这一类的敷衍文字,有的只是【我好想你】、【梦到别人却没梦到你】的真情实感。

但看到这,你会不会有个疑惑?

那就是,他们为啥会这么好呢?

要知道,这两个人可是差了七岁,在元稹刚进入官场的时候,白居易早就靠着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在长安声名大振了。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其实都离不开三个字:“相似感”。

你敢相信吗?

元稹和白居易,两个相差七岁的人,却有着仿佛一比一复刻的人生经历:

803年,白居易和元稹参加科考,同时上岸,成了一个办公室里的同事。

在这之后,两个人就像是复制粘贴一样,同时做官、被贬、升职,巧得过分。

“807年,白居易为翰林学士,元稹为监察御史。” “810年,元稹贬江陵士曹参军,白居易改京兆府司户参军。” “815年,白居易贬将江州司马,元稹转通州司马。” “820年,白居易为主客郎中,元稹为祠部郎中。”

有意思的是,元、白不仅人生经历相似,就连政治主张和文学观念都高度重合。

唐朝晚期,政治上出现了两大问题:一个是原本服务于皇帝嫔妃的宦官权利不断扩大,甚至掌握军权,干预朝政。另一个是藩镇势力越来越大,中央对地方逐渐失控。

于是唐顺宗即位后,为了对朝政进行改革,联合王叔文、王伾等多位官员,发起了自上而下的一场改革——“永贞革新”,但这一改革仅仅持续了三个多月就以失败告终。

最后,原先的“公司高管”——以二王、刘禹锡柳宗元等为代表的永贞党人被扫地出门,贬出朝廷,“老板”唐顺宗也被迫下台,将座位让给儿子唐宪宗

而白居易和元稹作为初入官场的新人,深深佩服这些敢于以身犯险的“前辈”,在这场革命失败后,一同坚定地支持革新。

在参加科举考试前,他们“闭户累月,揣摩当代之事”,合作撰写了75篇议论时事,提出对策的文章,并编成了一本时事论文集——《策林》。

《策林》:“元和初,予罢校书郎,与元微之将应制举,退居于上都华阳观,闭户累月,揣摩当代之事,构成策目七十五门。”

里面写着两个年轻人痛斥宦官专权与藩镇割据,希望惩治贪腐,体恤百姓的政治主张。

另外,他们认为不仅是政治,文学也不能只有风花雪月,看不见民生疾苦。

于是两人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创作了一批讽刺时事的诗歌,赤裸地表现着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

白居易《卖炭翁》:“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元稹《田家词》:“旱块敲牛蹄趵趵,种得官仓珠颗谷。”

看到这,元、白交好的原因已经不言而喻。

经历+性格+思想的加成,让元、白有种世界上另外一个“我”的既视感。

想想看,你和好友是不是总有一些相似的地方?

不爱出门 or 没事就得出去溜溜;

奶茶悍匪 or 咖啡小偷;

就这样,两个有着相似性格与抱负的耿直青年一拍即合,成为了莫逆之交,并产生了格外热烈的“神仙友谊”。

当然,这份友谊不只是“说说”而已。

当元稹因为得罪宦官被贬到江陵时,身为左拾遗,也就是相当于现代监察部长的白居易立马连上三状,替人求情。

此时的白居易深受唐宪宗赏识,但依然不顾自己的安危上疏劝谏,向皇帝列举了不能贬谪元稹的三个原因:

白居易《论元稹第三状》:“臣内察事情,外听众议,元稹左降,不可者三。......”

而在白居易被宦官权臣以越职言事和不孝之罪,从翰林学士一路被贬为相当于九品芝麻官的江州司马时,‍水土不服,得了疟疾的元稹,突然垂死病中惊坐起,抱病写诗远寄江州。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和感冒啥的不同,疟疾是一种相当折磨人的病,一会儿发冷,一会儿又发热,几次下来,差点要了元稹的命。

一个不顾仕途直接发声、一个不管安危写信安慰,两个人都将对方看得无比重要。

甚至当生死真的来临以后,数年的光阴也不影响一方牵挂的心:

大和五年(831),元稹突然暴病,一日后在武昌去世,年仅52岁。

噩耗传到洛阳时,白居易悲恸万分,不愿相信,明明两年前才见过,怎么转眼间就生死相隔。

他沉痛地悼念着离去的挚友,并做了个决定:

白居易《哭微之》:“今在岂有相逢日,未死应无暂忘时。从此三篇收泪后,终身无复更吟诗。”

“这是生死诀别的时刻,在这一刻之后,我们就再也不会相见了,但只要我还活着,就一刻也不会忘记你。”

“知己已逝,写完这三篇收泪的诗,我就再也不写诗了。”

▲ 白居易 图源网络

而这一切,元稹的家人都看在眼里,他们向白居易提了个请求——为元稹写一篇祭文。

白居易二话不说,深情写下《祭微之文》,回忆了两人曾经写信交流、诗歌唱和,彼此相互鼓励的一点一滴。

“死生契阔的三十年,你我之间诗歌唱和,留下无数诗篇在人间传播,现在不能再叙这段情谊了。”

“我们以诗相交,最后以诗诀别。”

写到最后,白居易不禁感叹:“你我曾经如此亲近,如今却天人永隔,你已经成为过去的人了,未死的人又该怎么样呢?”

这场突如其来的离别,让白居易记了很久很久......

开成五年,年近七十的白居易大病初愈,这天晚上,他又一次看到了元稹。

▲ 元稹 图源网络

他们像年轻时候一样出去游玩,看雪看星星看月亮,但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只剩下沾满泪水的绢帕。

梦微之

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

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阳宿草八回秋。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阿卫韩郎相次去,夜台茫昧得知不?

原来,这只是场梦啊。

时光飞逝,长安城草生草长已经八个年头,你早已离去,但那些过去不会忘记。

“想你在黄泉之下,尸骨已化成泥沙,我还暂时寄住人间白发满头。”

尽管生死拦在了你我之间,但思念能跨越这漫长的距离。

看着白居易与元稹,突然想起曾经听过的一句话:“有一些友情,是不会走散的。”

哪怕见面时间晚了七年,但相似性格和思想会互相吸引。

哪怕天各一方相距千里,但时刻惦记的书信能传达情谊。

哪怕生死相隔永远分离,但永不消散的思念能抵御光阴。

可能你我无法像元、白那样刻骨铭心,但请相信,任何一份走心的情感终将难以忘记。

*参考资料

李丹《白居易百年研究述论》

文艳荣《白居易生平与创作实证研究》

邱月儿《元稹与白居易之唱和诗研究》

《百家讲坛》杨雨话中秋2

更多文章

  • 白居易《琵琶行》古代年老色衰后的艺人结局大都不怎么好

    历史解密编辑:电影音乐经典分享标签:富贵,诗人,唐朝,白居易,琵琶行,柳湘莲

    很喜欢白居易的诗,平易近人,好像简单的再讲一个故事。《琵琶行》就是说一个女艺人从辉煌到年老色衰的经过。大概是说诗人送别朋友时,听见有琵琶声。就请弹琵琶的女子出来,说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后面又说“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这首曲子好像在说女子自己平生的不得志,把自己心中的心事

  • 白居易:人间要好诗

    历史解密编辑:读书狗子标签:元稹,韩愈,李绅,苏轼,唐朝,诗人,白居易,刘禹锡,琵琶行,千古名句

    ①唐宪宗元和元年(806),时值晚秋,天气初肃,晨曦微露。京兆府盩厔县(今陕西周至)境内,坐落在终南灵秀之地的仙游寺,烟雾缭绕,晓钟悠长,“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磐声。”寺中一禅房内,烛光摇曳,一青年男子伸腰抻臂,哈欠连天,两眼通红,显然是一夜未眠。“终于完稿了,让这俩臭小子害苦了”那青年男子自言自语道

  • 白居易比李商隐成名早且大41岁,晚年说出心愿:想当李商隐的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飞鱼说史标签:白居易,李商隐,唐宪宗,杜甫,诗人

    唐诗,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闪闪发亮的名著,其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五言和七言两种。按照时间段来区分的话,可以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在每个时间段里,都有杰出的代表诗人,比如说初唐的王勃和骆宾王,盛唐的李白和杜甫,中唐的白居易和李贺,晚唐的李商隐,杜牧等等。可以说,

  • 白居易的《暮江吟》写景微妙,备受称道

    历史解密编辑:老树标签:明月,诗作,绝句,诗人,唐朝,白居易,暮江吟,千古名句

    那年,“诗王”白居易适值五十知天命之年,他刚刚罢任忠州刺史,回到京城任主客郎中, 不久,升任中书舍人。期间,他亲眼目睹朝中宦官擅权,朋党倾轧,不愿卷入政治漩涡,主动要求外出,任杭州刺史。当年七月,白居易上任时,正值藩镇汴军作乱,汴河不通, 改由襄、汉经长江向东辗转上任,十月才至任所杭州,一路作了不少

  • 伟大诗人白居易和他的古原草诗(172)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典故漫话标签:诗人,元稹,唐朝,白居易,刘禹锡,琵琶行,古原草诗,千古名句,赋得古原草送别

    一、典故及其处典故: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语义:原为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诗句,意为不管烈火怎么无情的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蓬勃滋生,绿染大地,满山遍野都是青青的野草了,极为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野草的顽强生命力。后来成为千古名言、群众口语,用以比喻富有生命力的事物顽强向上,生生不已,是任何力量也扼杀

  • 800多年前的金代墓葬里,发现了白居易诗刻

    历史解密编辑:海外网标签:白居易,墓室,墓葬,壁画,墓主

    新华社西安11月21日电(记者杨一苗)“只有人心咫尺间,咫尺之中不可料。”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写的《天可度》里的诗句。日前,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修复完成了一座金代带有壁画的墓葬,在清理掉壁画表面的尘垢并对局部进行修复补全之后,文保专家发现,墓室墙壁上留存有多处题诗及题记,其中就有唐代诗人白居易《天可

  • 白居易的千古名篇《暮江吟》,到底存在哪些问题,为何会引发争议

    历史解密编辑:史说新史标签:白居易,暮江吟,诗词,名篇,真珠,古文

    中国古典诗词,以短小凝练、含义隽永、韵律优美而深受国人的喜爱。这些诗词都是用古文写就,通常一字一词,意在言外,内涵丰富。如今的中国人,自五四运动后就抛弃了文言文,改用白话文进行书写。网络上有不少年轻人连《水浒传》和《西游记》里面的“古白话”都读不懂,更不要说没有白话翻译的古诗文了。不过,年轻人读不懂

  • 白居易也是个键盘侠?一句话杀死一代名妓?

    历史解密编辑:尝生活的巧克力标签:白居易,关盼盼,张仲素,燕子楼,名妓,李白

    白居易,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都认识他,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他的诗通俗易懂,深受世人喜爱。白居易一生写了两千多首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可能是最为大家熟知的了,每个小学生都会背,其他的《卖炭翁》、《花非花》、《暮江吟》、《琵琶行》等

  • 白居易:呜呜这班怎么四十年了还上不完啊?

    历史解密编辑:意外艺术标签:元稹,韩愈,诗人,唐朝,白居易,卖炭翁,长安道,千古名句

    此处插播一则消息:开工四天了,但今天只是星期二哦。不知道你们这几天有没有一样的感受,我反正听不得计算器发出的“归零”。归零归零归零归零,会让我觉得我的人生也可以赶紧归零。不过上班嘛,谁还不会吐槽两句呢?看看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前一天在日记里写:很愉快。决定了,应当爱、应当劳动!就这样。——1858

  • 题目: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历史解密编辑:上海华图标签:白居易,诗人,红泥,火炉,酒器

    【导读】华图上海公务员考试网发布:题目: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详细信息请阅读下文!如有疑问更多资讯请关注上海华图微信公众号(shanghaiht),考试培训咨询电话:021-33621401“绿蚁”指。更多关于学习强国,学习强国试题的相关资讯,请关注华图考试资讯号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