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陈宜中,南宋最后的宰相为何被人不齿,不作田横刎,死矣死南荒

陈宜中,南宋最后的宰相为何被人不齿,不作田横刎,死矣死南荒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体验娱乐说 访问量:3270 更新时间:2024/1/17 18:17:37

陈宜中:不作田横刎,死矣死南荒

宋代是个出文人的朝代,也是个出奸臣的朝代,北宋是围绕“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最终是以“元祐党籍碑”的出台而结束;而南宋虽无明确的党争,但以权臣为中心的站队,以及战和之争,其炽烈程度更甚于北宋,所以,有宋一朝在《宋史》足足四篇的传记中,共有21人被录入奸臣之列。

《宋史》是元人脱脱主持编撰,采信的是南宋后期文人对前朝各时期重点人物的观点,其中的观点有很大的偏激之处,所谓“史实混乱、矛盾百出,且多存歪曲之辞”是也,所以,后世对《宋史》中人物评价的不实之处,颇多非议。

我认为,在这一众所谓的奸臣中,只有个别是铁板钉钉之奸臣,如秦桧,丁青皮;有些则颇有商榷,如章惇,如曾布,如韩侂胄,而受传统史评影响,有些虽没有列入《奸臣传》,却被后世视之为“奸臣”,这其中就包括王安石,汤思退等人,还有陈宜中。

龙湾区青山村宋左丞相陈宜中纪念馆

对陈宜中这个名字,现在除了对宋史小有研究之人,以及一些陈氏宗族后人外,知道的人并不是很多,但是要知道,他可以说是大宋朝的最后一任宰相,与文天祥一左一右,主持南宋最后的走向, 而包括文天祥在内的“宋末三杰”,皆由其推荐而被朝廷擢用。

陈宜中,字与权,宋两浙东路之永嘉人,即今温州人,以廷试第二名入仕,初任绍兴府推官校书郎,后迁监察御史,贾似道革职后,陈宜中任右丞相力撑危局。

在一系列交战失败后,临安陷落,宋帝投降,陈宜中与文天祥和陆秀夫、张世杰等,组织一众人建立流亡小朝廷,被追至广东,陈宜中占城借兵未果而崖山惨败,陈避居暹罗,即今泰国,直至终老,年约65岁。

陈宜中是个很有争议的人物,他身上有个类似“跑跑”的标签,这便是在在国家危难之际,他有临阵脱逃的嫌疑,而后世很多史家是将其界定在贪生怕死,书生误国一类之人,可以说,这是当前的主流认知。

当然,在他的家乡温州,是没有人认为他是奸臣的,反而认为他是宋末的擎天之柱,不仅为他修建了纪念馆,规模还不小,香火鼎盛,祭拜之人,络绎不绝。

至少我认为,陈宜中不是一个胆小鬼,作为当时的“学生领袖”,他如南宋立国之初的陈东一般,同当时的权臣丁大全抗争,并与其他五名太学生一起,不畏强权,上书天听,弹劾权相,“士论翕然称之,号为六君子”,史称“德佑六君子”。

权势熏天的丁大全当然回以颜色,六人全部下狱,不但削去了功名,并被发配去了边疆,“宜中谪建昌军”,以他这样的勇气我们可以看出,陈宜中绝对不是一个贪生怕死的小人,而是一位以国家为己任,勇于担当之人。

后来,丁大全在同贾似道的争斗中落败,陈宜中等人得以平反,并直接进入殿试,他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即榜眼,开始了仕途之旅。

因为他是得益于贾似道的势力而入仕,贾大人也看中了这年轻才俊,自然想拉拢陈宜中为已所用,于是,在贾似道的庇荫和提携下,陈宜中仕途平坦,一路高歌,官阶不断地升迁。

随着年龄的增长,陈宜中也逐渐成熟了起来,棱角也渐次被磨圆,没有了从前的锋芒,他也为贾似道做过不少打压政敌之事,所以,后世对他颇有诟病,将其看作是依附权贵之人,这也是很自然之事。

正当陈宜中在朝廷效力,长袖善舞之时,蒙古铁蹄的声响逐渐临近,随着襄阳陷落及丁家洲惨败,贾似道被罢官流放,最终在路途上被郑虎臣所杀,执政的太皇太后谢道清任命陈宜中为右丞相,全面主持临安危局。

在宋代的奸臣中,秦桧当然是排第一位的,接下来必定是这贾似道了,作为理宗朝的权臣,他肯定要为宋代的灭亡负一定的责任,虽然元人勇猛,大宋灭亡乃迟早之事,但贾似道的所作所为,人们也乐意把这一祸事的全部责任安在他的头上。

人们都认定陈宜中与贾似道是一党,这是主流认知,为之洗白者都对此避而不谈,或者语焉不详,刻意地将这篇轻轻地翻了过去。

这个其实并不用讳言,贾似道对陈宜中不但有平反之恩,亦有提携之功,作为一个政治人物,二人处同一阵营,这个并不稀奇,关键是要看是否是沆瀣一气,为非作歹,就这点来看,陈宜中的确有帮凶的嫌疑。

且不说他受贾似道指使,弹劾忠良之臣,就从他执政后,将诛杀贾似道的郑虎臣杀害,这就足以说明二人的关系非同小可,这是典型的挟私报复,

此时,大批的朝臣武将投敌,连原来的宰相留梦炎都当了叛臣,陈宜中在此危难之际,举荐了如文天祥、陆秀夫等人,但是,宋末之时,早已没有了良将,且不说没有岳飞这样的战神,连毕再遇、孟珙这样的将领也是难寻。

唯一能领军的武将,只有一个北来之人的张世杰了,而这些“归来人”是不会被重用的,当年的喊了一辈子收复故土的辛弃疾一直被闲置,便是最好的例证。

再说了,陈宜中乃一介书生,其才能显然不能当力挽狂澜之重任,而他依靠的这些人也都是些文人,忠义有余则才干不足,要指望他们能扶大厦之将倾,那也太勉为其难了。

宋代文人间的争斗为历代之最,一点也不输于明末党争,即使在这亡国的前夜,这些人还在内斗,当时御敌方案多多,逃亡、迁都,抗敌,各执一词,于是,一旦方案不被采纳,便会不容于朝,出走是当时很多朝臣的选择,而不会求同存异,以大局为重,共赴国难。

陈宜中担纲之初,也是努力而为,谋划御敌之策,一时也呈振兴之势,史书有赞,“定众志于缀旒之际,回治象于惊涛之冲”,可见还是对他努力的认可。

但随着焦山、溧阳及常州等一系列的战败,宋军主力尽失;而包括一些誓死不降,同元人血战到底的忠义之士,如扬州李庭芝等将领,对陈宜中也不信任,拒绝调遣,时局遂更加糜烂不堪,他也是无计可施。

临安陷落,谢老太后率众出降,陈宜中则带领众人出走福州,建立“海上行朝”,主持南宋流亡政府的全面工作,后又另立新君,继续抗敌,但回天无力。

接下来的他是离开了皇帝一行人,宋末行朝则在陆秀夫等人的带领下,逃至崖山,经过血战不敌,十数万人蹈海殉国,南宋覆灭。

颠风吹雨过吴川,极浦亭前望远天;

有路可通环屿外,无山堪并首阳巅;

淡云起处潮初长,夜月高时人未眠;

异日北归须记取,平芜尽处一峰圆。

陈宜中离开的理由是去占城借兵,这首诗是他在去占城途中所为,从中我们还是能看出,他是怀有复国之愿望,他不愿像伯夷、叔齐一样。宁愿饿死首阳山,而要奔异域待机再举的决心,但是,他的出走,历代对其还是很不齿的。

占城,即今越南中南部的一个蕞尔小国,去那里借兵,一看就是我们四川人所说的“扯把子”,想那占城能有几个人,能借到几个兵来抗击元人,所以,我凭直觉就认定他是临阵脱逃。

但是,能不能有另外一种可能,他并不是宵遁,亦不是去借兵,而是寻找宋王朝最后的退路,如后来南明永历帝退至缅甸一般,作战略大转移,当然,这是我的想象,是没有任何史料支撑的。

打是打不过那凶悍蒙古人的,而融入血液中的家国情怀是可能去卖国求荣的,那么,摆在如陈宜中这样文人面前的路只有两条,一是如文天祥和陆秀夫那样,杀身成仁,以死殉国;再一条就是隐遁,但是,作为朝廷大员,是很难逃过追捕的,元人连谢枋德这样不在朝的人不放过,何况这曾经的宰相了。

我只能说,陈宜中远走他乡,是在度事不可为而选择的一种逃避,对此,他可以有很多理由来辩解,但我相信,任何解释都是苍白的,是改变不了人们对他行为性质认定的。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在宋末之时,以文天祥为代表的士大夫,以其感天动地的壮烈,谱写了一曲中华民族不屈的壮歌,相比之下,陈宜中就显得很龌龊了。

以后人的观点站在道德高度,怎么评价陈宜中都不过分,在人们的感觉中,他就应该同大家一起,同生死,共存亡,那结局就只有一个,不是陆秀夫跳海殉国就是文天祥南市戮首,其它任何形式的活着,都是偷生,都是苟且。

对此,我就不展开说了,怕被指为汉奸言论,不过,我对陈宜中的选择,表示同情和理解,以退为进,又何尝不是一种策略,因为,只有存在,才有复国之希望,要是都死了,除了赢得世人对其鞠躬尽瘁的赞扬和一片掌声外,有何益处?

我很赞同那些惨烈的战争中,经常出现的一句台词,如一部描写川军抗日的电视剧中,全团拼光了,只剩下几个人,于是,他们向长官要求撤出阵地,“为我们川军留点种子吧”,此情此景,让人潸然泪下。

他们没有从血泊中爬起来,去扶起那百孔千疮的战旗,巍然挺立,被最后一颗炮弹炸飞,而是拖着残缺的身躯选择了撤退,对此,我们能忍心对他们横加指责吗?如果你不忍心的话,那么也应该对陈宜中一视同仁。

以陈宜中的声名和才能,如果降敌,那肯定是高官得做,骏马得骑,荣华富贵,享之不尽,但是,他没有,“宜中在暹,仍念念不忘宋室,并遗嘱子女永不仕元”,他以自己的流风遗韵,书写着另一篇如箕子般的悲壮故事。

至少,他没有投降,至少,他没有卖国求荣,至少,他不食周粟,誓死不做亡国奴,我想,仅陈宜中的这些所作所为,我们对陈宜中就应该给予一定的宽容和理解,毕竟,人无完人,我们不能站在现在的角度,对他进行道德绑架。

更多文章

  • 留梦炎是宋臣,为何其后人被罚千年为“贱民”,只因他做错一件事

    历史解密编辑:文史鉴赏观标签:元朝,秦桧,岳飞,明朝,宰相,宋臣,宋朝,文天祥,忽必烈,留梦炎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奸臣二臣不计其数,但能将坏人做到极致引起全民共愤的,恐怕也只有秦桧和留梦炎了,并且后者还要更胜一筹。留梦炎不但自己遗臭万年,还让自己的子孙后代也跟着遭殃,甚至都不能参加科举考试,世世代代都是“贱民”……究竟留梦炎干了什么恶事呢?如果您也好奇,下面小编就来揭秘。(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

  • 一代权臣留梦炎,年轻时高中状元,又任两朝宰相,为何史书无名

    历史解密编辑:专注谈话三十年标签:梦炎,权臣,宰相,文天祥,忽必烈,进士

    一代权臣留梦炎,年轻时高中状元,又任两朝宰相,为何史书无名李砍柴2022-07-1413:55山东编辑关注乾隆年间,有个进士参加殿试,他刚说完自己的姓氏,乾隆就变了脸色,严肃地说道:“把他轰出去,以后他都不能再参加科考。”这个年轻人本该是大好前程,却因为自己的姓氏一下子从进士变成了贱民。这一切,都要

  • 留梦炎:害死文天祥并遗祸后代的大汉奸

    历史解密编辑:旧闻故史标签:文天祥,梦炎,宰相,丞相,秦桧,忽必烈

    有此状元郞,两浙以为耻状元及第而宰相者,历史上最著名的当属秦桧和文天祥,一为奸臣而遗臭万年;一为忠烈而留芳千载。但是,也有一位状元,也是宰相,可他不仅害死了作为弟子,也是状元的文天祥,并且后代亦因其而受累。这被后世唾骂,千年不得翻身之人叫留梦炎,相比此人,秦桧嘛,小巫啦。明太祖朱元璋曾发下一道措词严

  • 留梦炎:投靠元朝,陷害文天祥,他的子孙后代受到了怎样的惩罚?

    历史解密编辑:小粒圈主标签:文天祥,梦炎,元朝,宰相,忽必烈

    英雄流传千古,万世流芳,子孙后代会受其风骨影响,将会不辱使命,更上一层楼,而奸臣只会遗臭万年,子孙后代甚至还会被其牵连,终生抬不起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我们自幼就会背诵的诗词出自民族英雄文天祥,面对元军大举进犯,文天祥保家卫国,视死如归的英雄气节让我们万众敬仰。面对他的死亡,后

  • 权臣留梦炎:害死文天祥,所有后人不得参加科举,直到清朝都有效

    历史解密编辑:明史官标签:文天祥,梦炎,元军,忽必烈,宰相,丞相

    公元1282年,忽必烈本想听从大臣们的建议,将文天祥送去当道士,结果因为一个人的一句话,就下令杀了文天祥。在和元军的战斗中,因叛徒告密,文天祥战败被俘。可是,无论如何威逼利诱,文天祥就是誓死不变节。忽必烈对此十分恼怒,不过对于文天祥也愈加敬佩,并不想杀他。有已经投降元军的南宋官员看出忽必烈的小心思,

  • 两会声音|市人大代表吴坚:让社区医院做好居民健康“守门人”

    历史解密编辑:新民晚报标签:乙类,编剧,守门人,剧作家,社区医院,两会声音,居民健康,市人大代表,吴坚(1920年)

    市人大代表吴坚1月8日起,新冠病毒感染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上海市卫健委表示,在完成第一轮发热诊疗扩容的基础上,不断提升社区新冠救治与防重症能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也持续扩容增能,推动新冠重症感染者“早发现、早干预、早分流”。然而,上海是我国最先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城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

  • 国寿安保基金吴坚:追求绝对收益,长期业绩出众

    历史解密编辑:天空之外标签:吴坚,基金,国寿,公募基金,安保

    寿安保基金稳诚的基金经理吴坚研究宏观策略出身,拥有出色的大类资产配置能力,现任国寿安保基金绝对收益部总经理助理、基金经理。在他看来,平衡能力是将来偏债混合型产品基金经理的核心竞争力,而在这样的思路下,吴坚的管理风格显得均衡又不失进取、积极又不激进,维持长期业绩出众的同时,又将回撤控制在一个非常优秀的

  • 吴坚:“中文+专业”的国际中文教育在海内外迎来新机遇

    历史解密编辑:中新社华舆标签:吴坚,教育,华南师范大学,教师,高校

    中新社广州7月19日电 题:为何“中文+专业”的国际中文教育在海外越来越受欢迎?——专访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教育国际化研究中心主任吴坚中新社记者 许青青日前,华南师范大学成立东南亚中文教师教育学院,聚力培养海外本土高层次中文师资人才,尤其是满足海外本土民众对“中文+专业”师资的需求。为何“中文+专业

  • 国寿安保基金吴坚:追寻偏债混合基金的“平衡”之道

    历史解密编辑:鲸落孤岛标签:吴坚,基金,国寿,资产配置,偏债

    在市场持续震荡的当下,抗风险波动能力显得至关重要,“能攻善守”型的基金经理和严格控制回撤、能作为资产压舱石的基金备受市场青睐。偏债混合型基金或许正是这样的宝藏产品。以国寿安保基金旗下的稳诚混合基金为例,根据银河证券数据显示,截至10月31日,国寿安保稳诚A最近一年的业绩回报排在同类基金【偏债型基金(

  • 国寿安保基金吴坚:实现净值低波动增长 提供长期稳健投资体验

    历史解密编辑:证券日报标签:吴坚,基金,国寿

    本报记者 昌校宇    2022年以来,权益市场整体行情起伏不定,偏债混合型基金则重回大众视野,在震荡市中颇受青睐。这与两类产品“特质”不同相关:权益类基金往往更注重时机的抓取,可能会在某一时刻凭借突出的业绩“一战成名”;而偏债混合型产品与权益类基金不同,更需要用时间来证明自己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