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清照在浙江避难,写下一首《武陵春》,比肩李煜绝笔《虞美人》

李清照在浙江避难,写下一首《武陵春》,比肩李煜绝笔《虞美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地宫丝绒 访问量:1296 更新时间:2024/1/26 10:10:30

宋朝第一才女李清照最擅写“愁”,她在浙江避难时,写的《武陵春·风往尘香花已尽》中有一压轴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句话常常被人拿来与李后主绝笔《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相提并论,被认为是宋词写愁“最好”的两个句子。

李后主用“一江春水”来比喻“愁情”,胜在江河直下,奔流无尽的气势。而李清照不能在势上压倒李煜,却能让“愁情”有了“重量”感,压得蚱蜢舟开不动。

如此看来,仿佛李清照的比喻更加高明。但是第一个写出“愁情”重量的人却并不是她,而是唐朝的王之涣。只不过,李清照在得到王之涣的诗发后,把他诗中隐含的意思直白地展现了出来。

一、《武陵春·风往尘香花已尽》赏析

《武陵春·风往尘香花已尽》——宋·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词作意译:风雨过后,繁花落尽,化为含香的泥土。傍晚倚在妆台上,心身疲倦,懒得梳头。回忆往事随风散,物是人非,未曾开口泪先流。

听说双溪春光好,想去泛舟,但想到我独自一人,顿觉兴味索然。试问那窄小的舴艋舟,怎么载得动我心中那么重的愁。

上辞版《唐宋词鉴赏辞典》中说,李清照这首《武陵春》像“戏曲”,我深以为然。传统戏曲表现女子闺怨,开头就是先通过描写景物渲染气氛,然后开始写“懒梳妆”。所以说她这首词是“代言体”。

不过,李清照毕竟是大词,她不必像写曲子词一样,用繁复的笔法慢慢去写。所以,她一上来就用一句“风往尘香花已尽”,把故事的前景交待清晰明白。

词的第二句中,李清照通过“日晚倦梳头”的行为描写,暗示人物心中的“愁情”,为后文作铺垫。第三句是在说明人物为什么发愁。原来,她愁的是“物是人非,事事休”。

一个人的生命是十分短暂的,特别是在战乱的年代里。多少人少年时代曾经怀有雄心壮志,想要去干一番大事业。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岁月的蹉跎,全都只有作罢了。

爱人逝去了,亲人离散了,眼前的景物倒还是好端端的。怎能不教人触景伤情呢。想把心中的一腔怨愁对人诉说,但又不知道从何说起。

大脑的逻辑中枢还来不及组织语言,情绪本能就已经下达了命令,让她哭。但是,哭并不能解决问题。于是她想寻找一个办法,让自己不那么愁。

在下半阙的开始,她“闻说”双溪这个地方春光很美,她想去散散心。但是这个地名没起好,明知道她已经单着很久了,居然来了一个“双”溪!

于是最后她就写出了名句:这窄小的舴艋舟,载不动我心中那么重的愁。为什么舴艋舟载不动“愁”呢,因为“愁重”。用重量来比喻愁,是全词最富有想象力的地方。

二、双李一王对“愁”的描写

李清照擅长写“愁”,她曾在《醉花阴》里,通过“人比黄花瘦”来表现自己因与赵明诚短暂分离,而感到忧愁的情绪。

黄花是菊花,黄色在中文语境里面,带有“瘦”的意象。比如我们平时形容一个人瘦,有时候会说“面黄肌瘦”,这是一种病态的瘦。菊花和梅、兰、竹并称为“四君子”,经常与文人高洁的品性挂钩。

李清照的“人与黄花瘦”用得巧妙,但是单从比喻的技巧上来论,这一句还是比不上《武陵春》压轴句来得高明。

但是最早运用“重量”来比“愁情”的人,是唐朝奇才王之涣。王之涣有一首送别诗名叫《宴词》,李清照《武陵春》末句模仿的,正是它。

《宴词》——唐·王之涣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这一首诗是王之涣为友人送别时所作,大意是讲:春天,长堤逶迤,春水明碧。河水与田间细小的溪水汇成一道,悠悠地向东流。

离别时候,莫要去听那欸乃的桨声,它仿佛是在催促行人快走。假如走得太慢了,只怕那些像田间细流一样的万千愁丝,会压住了船身。到时候桃溪清浅,就载不动这只小舟了。

王之涣全诗没写一个“愁”字,但是字字都是在写愁。诗的首句用“绿悠悠”的春水,表示“离别”,又仿佛和李后主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句中的“畎”是指的田间小沟,代指万千细流汇合入江海。所有的愁丝都涌上来了,随着长堤春水,跟着行人一道向东走。离别让人愁烦,偏偏浆声还在那儿催促,岂不是更加重了愁烦?

于是诗人说“桃溪浅处不胜舟”。因此王之涣这首七绝,没有一个字直接说“愁”,却句句离愁。并且最关键的是他用“桃溪浅”来间接暗示了“愁情”的“重”。

词贵婉曲,但李清照却用自己的压轴句,点破了“愁”。反倒不如王之涣来得“有余味”。不过从大众接受度来讲,她的“载不动许多愁”却比王之涣的“桃溪浅处不胜舟”,更容易理解,不那么费脑子。

但是,讲起描写“愁情”最不费脑子,最具有感染力的,还是李后主的词。

结语

从王之涣、李煜到李清照,我们可以看到古人诗词作品中对“愁情”描写的相互“继承”与“改进”的脉络。

李煜用“一江春水”来喻“愁”,王之涣就隐晦地用“重量”来形容愁。李清照则直白地接过了王之涣的大旗,恰如其分地运用重量来形容愁。

三个人对“愁”的描写,论技巧最高明的要数王之涣,其次是李清照,最后是李煜。但是论“通俗”的程度与感染力,李煜排第一、李清照第二,王之涣的倒有些伤脑细胞。

李煜词受众一直非常广泛,毕竟“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写得既通俗又流畅,有一气呵成之感,所以他的词作情绪的感染力是最强的。

古人说写诗赋文章,要讲究一个气势,果然是有道理的啊。

更多文章

  • 李煜写了首词700年无人模仿,清朝词人睡不着仿一首,超越原作

    历史解密编辑:惊鸿似人间标签:李煜,纳兰容若,睡不着,杜甫

    当今社会,网络发达,移动端的广泛普及带动了自媒体行业的寻乌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但是,飞速发展的科技同样也是一把双刃剑,对于人们最重要的是什么?赚钱,这也是大量人群投入到移动端媒体的主要原因。鱼龙混杂的一股脑涌入,就导致了质量的参差不齐,有些人只是见到别人来钱快,还没有现在摸清门道的

  • 从王到囚,李煜都经历了什么,才能写出一首首绝词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磁场标签:李煜,宋太祖,宋太宗,后主,项羽,小周后

    李煜,原名李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他是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继位。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国破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七月七日,经历了亡国之君的囚徒生涯后,李煜死于汴京,世称南唐后主、李后主。李煜精书法、工绘画、

  • 李煜派大才子出使北宋,朝中无人敢接待,赵匡胤:找十个文盲侍卫

    历史解密编辑:暴龙历史记标签:李煜,宋太祖,韩熙载,宰相,徐铉

    960年,赵匡胤称帝建国,961年,南唐后主李煜继位,奉北宋为正统,岁贡保平安。入宋进贡的使者都是李煜千挑万选出来的,比如冯延鲁、韩熙载、徐铉、周惟简等,其中又以徐铉为使者入宋发生的故事最为著名。徐铉是南唐著名的大才子、大学士。他十岁就能写文,声名远播,是和韩熙载齐名的人物,被称为“韩徐”,韩熙载这

  • 李煜:人间不值得

    历史解密编辑:读书狗子标签:李煜,皇帝,娥皇,诗人,宋朝,宋太宗,陈叔宝,古典乐,五代十国,宋太祖赵匡胤

    ①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冬,金陵,潇潇苦雨,凛凛寒风。此时的江南比往年时候要更冷一些。金陵城外钩矛林立,旌旗蔽空,昨日的厮杀声已被迎宾进行曲所替代……“吱呀,吱呀,……”,伴随着几声刺耳声,两扇厚重的城门被缓缓打开,一队人马白衣素缟,颓顿而出。走在最前面中年男子,半裸上体,背缚荆条,手捧方盒,

  • 先“作”再哭:从诗词中看美到极致,悲到可怜的李煜

    历史解密编辑:博览群书君标签:李煜,皇帝,宋朝,诗人,虞美人,宋太宗,古典乐,五代十国,先“作”再哭,宋太祖赵匡胤

    才高八斗不为夸,可怜薄命做君王。前半生,他是帝王;后半生,沦为阶下囚。《虞美人》之后,再无李煜。汴京城一处幽静的居所内,把酒当歌,对月长吁。他,提笔濡墨,写下一篇《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人生低谷时,千万不要读李煜的这首词,实在是太悲伤了,读完想哭

    历史解密编辑:平酱文史标签:李煜,人生,醉乡,一梦,诗人,宋朝,乌夜啼,古典乐,五代十国

    每个人,都会经历人生的低谷。而李煜的人生低谷,特别低。低到他几乎没有逆袭的机会,他能做的似乎就是坐以待毙。因此,那段时期以来,他的词作也都特别悲伤。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的一首《乌夜啼》,建议大家不要在人生低谷时读,因为除了徒增悲伤,似乎并无他用。乌夜啼·昨夜风兼雨李煜〔五代〕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

  • 李煜:一首绝命诗,不仅将他带上了千古词帝,也结束了他的一生

    历史解密编辑:醉珺故事汇标签:李煜,皇帝,宋太宗,虞美人,他的一生,古典乐,宋朝,声乐,艺术家

    李煜,南唐中主的第六个儿子,亦被世人称为李后主,他的一生可以说是蜿蜒曲折,后人对其评价也是褒贬不一。他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性宽恕,威令不素著”,好生戒杀,死后,江南人闻之,“皆巷哭为斋”。或许在当时的百姓眼里,他是一个好人,但作为皇帝,他整日不思进取,毫无谋略,更是沉迷佛学,在宫中招募人为

  • 南唐灭,李煜被允许带100箱黄金去汴京,却因写了一首词被赐毒酒

    历史解密编辑:多角镜头标签:李煜,汴京,宋太祖,宋军,后主,宋太宗

    南唐后主李煜,大家一定不会陌生。李煜既是南唐的最后一位君王,也是才华横溢的“千古词帝”。然而在世人眼里,李煜做君王并不合格,他只是一位被皇位耽误的好词人。当南唐君臣在宫里宴饮,有人来报说宋军要搭桥过江时,后主忙问大臣该咋办?大臣说:“自古以来,就没听说过有搭浮桥过江的,这事肯定办不成!”后主端起酒杯

  • 本周上演 | 在李煜的词里「读春天」,遇见你不曾知晓的「南唐后主」

    历史解密编辑:南宁吃喝玩乐标签:李煜,春天,诗人,虞美人,苏东坡,欧阳修,古典乐,南唐后主,五代十国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剧伙音乐&上玺文化联合出品剧伙音乐倾力制作新·国风音乐剧《南唐后主》以梦幻迷离、质感细腻的国风美学演绎南唐末代君主、著名词人李煜凄婉的生命绝唱兼具个性和人文关怀的独特视角将重新为历史人物填充血肉找寻与当代观众的共鸣一朝万人上,一朝跌云端。人生的起落皆映照于李煜的词曲中

  • 李煜被赵匡胤俘虏到开封后的一个晚上,写下这首词,读来让人心疼

    历史解密编辑:三分钟的温度呀标签:李煜,宋太祖,开封,俘虏

    李煜被赵匡胤俘虏到开封后的一个晚上,写下这首词,读来让人心疼。作为南唐后主,李煜在治理国家的同时,也进行过一些诗词创作。要说他在诗词创作上的巅峰,那还要数南唐灭亡之后,他成为阶下囚的那段艰难日子。宋开宝八年的时候,南唐覆灭,李煜被赵匡胤俘虏,成了开封城中的一个阶下囚。那段时间,他心中的苦闷、悲哀简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