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王清惠:南宋亡国后被俘去北国的她,一首《满江红》引文天祥不满

王清惠:南宋亡国后被俘去北国的她,一首《满江红》引文天祥不满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蔷薇凋零 访问量:2854 更新时间:2023/12/27 22:52:24

王清惠:妾命薄如叶,流离万里行

在文学史上能留下姓名之人,相对于那笔墨耕耘的芸芸众生来说,万不及一,众多的人是一生写作,但作品因各种原因不得传世,以至于湮没在文字的汪洋大海之中;而有些才情绝佳之人,因偶尔的机缘,如鸿泥雪爪般留下的印迹中,也难以识得其全貌。

王清惠便是这留下了点滴印迹之人,她一生只留下四首诗和一首词,其他都随着历史的风烟,消失在那迷蒙的天空中;但是,就是这几许文字,让我们识得了一位在一个特殊时间中,经历了事件女性的一段心路历程。

太液芙蓉,浑不似、旧时颜色。

曾记得、春风雨露,玉楼金阙。

名播兰簪妃后里,晕潮莲脸君王侧。

忽一声、颦鼓揭天来,繁华歇。

龙虎散,风云灭。

千古恨,凭谁说。

对山河百二,泪盈襟血。

客馆夜惊尘土梦,宫车晓碾关山月。

嫦娥、於我肯从容,同圆缺。

这是她写的一首《满江红》。王清惠是南宋末年人氏,为宋度宗的昭仪,生卒年不详,是临安失陷后,被元人押解着去大都时那数千宫人中的一员。

宋朝实在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朝代,作为文人的天堂,它生活富裕,天空中似乎都弥漫着浓浓的文化气息。

但是,在整个宋朝三百余年的时间中,除了北宋初年澶渊之盟后,有了一段难得的好时光外,一直是外患相伴,几乎没有一天的安稳之日,中间还经历了亡国之痛,于是,才有了南北宋之分。

亡国后,最痛苦的无过于那些皇宫嫔妃和宫女们,她们作为战利品,统统被押解北上;但是,“靖康之难”时的那些女人们更为悲惨,一路走一路被奸淫欺凌,走到,容颜美艳的被分配给军官为玩物,差一点的被分给兵士为奴。

而南宋亡国后的宫人们的待遇似乎要好一些,史书上对她们的遭遇记载并不很多,到了北国后,至少没有为奴和做苦力,但真实情况如何,也并不是很清楚。

据《钱塘遗事》载:元人“索宫女、内侍、乐官诸色人等,宫人赴莲池死者甚众”,但还是有数千之众的女性被押解北上,王清惠作为昭仪,自在其中,一路愁云惨雾,凄凄惨惨戚戚地向北而行。

她是在途经北宋故都汴梁时,在一处唤作夷山的驿站中,面对大宋王朝的旧时景物,百感交集,想着自己不可预想的命运,想着故国难回,想着亡国之痛,于是,在墙壁上写下了这首《满江红》。

这首词并无用典,很容易理解,上阙说自己玉颜美貌,得君王宠爱,尽享荣华富贵;可惜,这所有的美好,都被那一声鼙鼓击得粉碎。

下阙尽道大势已去,大好河山皆膻腥,空遗千古恨;继而,又从叹国运拉回到自我际遇的描述,宫人们风餐露宿,对寒残月,苦不堪言,于是,问嫦娥,我将随你而去!

昔日的软语浓情,轻歌曼舞,转眼间化作尘烟喧嚣,铁骑践踏,而今身不由已,凄凉悲伤,看着身边凶恶的兵丁,看着遥遥无尽的路程,想着今后未知的命运,岂能不悲从中来,尽道神伤。

这首词将亡国之痛与自己的遭遇紧密结合,是袁枚之“作诗,不可以无我”的最高体现,远非那些“为赋新词强说愁”可比,它出自一位昔日受宠人之手,自是更显得伤心和悲痛。

作为一位嫔妃,此词以血和泪,由自己的喜怒哀乐升华到国之兴亡,承载的是整个时代和民族的悲恸,仅此便令人崇敬有加。

词被后来亦是押解到此的谢太后等一众人看见,引起了巨大的共鸣,于是,一传十,十传百的流传了开来,最后,传到了被囚在北京的文天祥手中。

文大丞相可能是理解有误,他以为这王清惠是想委身事仇,这让高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他情何以堪,于是,援笔依韵也写下一首《满江红》,并写有小序五字为“代王夫人作”。

试问琵琶,胡沙外、怎生风色。

最苦是、姚黄一朵,移根丹阙。

王母欢阑瑶宴罢,仙人泪满金盘侧。

听行宫、半夜雨霖铃,声声歇。

彩云散,香尘灭。

铜驼恨,那堪说。

想男儿慷慨,嚼穿龈血。

回首昭阳辞落日,伤心铜雀迎新月。

算妾身、不愿似天家,金瓯缺。

文天祥代王清惠作词,这也算是奇事一件,这要他的集子中可能是唯一,他其实要说的是,不仅是我们男儿要有浩然正气,即使是女子,也要屈膝事敌,要保持节气。

这于文天祥来说,当然是应该这样做,但是我觉得,要用这一标准来要求一个小女子,就实在有点勉为其难了,对她们来说,生命最为重要,要是不想事敌,早就随着那一众投水的宫人们一起死节,也就走不到大都来了。

要是按大道理,或文天祥的观念来说,全国人民都要拼死反抗,但是,实际情况是不可能如此的,危难之时,“十四万人齐卸甲 更无一人是男儿”,王清惠只是一个弱女子,难道还要让她去纵马挺枪杀蛮夷,以死殉国吗?没道理嘛。

有趣的是,在被俘北上的队伍中有一人,名叫汪元量,他是一位宫廷乐师,也是一位诗人,据说他是主动要求北上的,这就很不可思议了。

于是,后人推测出,他是因爱慕王清惠而做出这样决定的,并且也随之演绎出一系列的凄美的故事,好痴情!

他当然是最先看到王清惠这首词众人之一,于是,他也依韵写了一首,同样有五字小序为:“和王昭仪韵”。

天上人家,醉王母、蟠桃春色。

被午夜、漏声催箭,晓光侵阙。

花覆千官鸾阁外,香浮九鼎龙楼侧。

恨黑风,吹雨湿霓裳,歌声歇。

人去后,书应绝。

肠断处,心难说。

更那堪杜字,满山啼血。

事去空流东汴水,愁来不见西湖月。

有谁知、海上泣婵娟,菱花缺。

这里有个小问题,文天祥是“代王夫人作”,而汪元量是“和王昭仪韵”,这夫人和昭仪可是差着好几个等级呢,后世都认可王昭仪,这是因为汪元量为宫廷之人,自然是知道王清惠在哪个层级,而文天祥当然不关心这些。

同文天祥的题意不同,汪元量在词中体现的是关心和怜爱,于节气一类的励志毫无关联,我觉得,这才是一个男人对一个受尽屈辱的小女子应有的姿态。

王清惠一路是如何到的北国,以及到了后是如何的一番光景,不得而知,但她后来是出家当了道士,年龄不到30岁便香消玉殒了。

汪元量也够幸运,他应该是以他的技艺,服务于元人宫廷,他在大都期间,不但有人身自由,还多次看望被囚的文天祥,最后是在多次要求下,回归南方,终老湖山。

据说他是在王清惠出家后,也去王附近的道观当了道士,在王清惠逝世后才回到南方,但也有人说不是这样,他回归时,王清惠还有诗相赠,然后才挽髻为道,道号冲华,客死北地,真相后人是很难以说得清楚。

而汪元量能够如愿回归,实在是不幸中之大幸,“濒行,与故宫人十八人,酾酒城隅,鼓琴叙别。不数声,哀音哽乱,泪下如雨。”

看来,那时的元人,有时还算有宽容;汪元量回到南方后,他写了大量的遗民诗,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于是,也有人将其比作杜甫,以“诗史”称之。

王清惠所有的故事,都是围绕着这首《满江红》词展开的,但是,观后世对此词的评价,似乎都围绕在最后一句,即宁愿出家当道士,与嫦娥共孤寂以明心志上来了,这个我认为就很牵强了。

自程朱理学盛行后,将女性的贞洁提高到生命价值观之上,这也是在“靖康之难”中,众多女性的遭遇得以广为流传的原因之一,其实,这三千名宫人的命运都不是她们自己能掌握的,大家看重的是,她们在受到侵害时,只要是失了贞洁,就必须死,不然,就不是好女人。

王清惠被后世褒扬,是因为大家认为,她出家为道士,保住了自己的贞洁,于是便崇高了,大家都将赞扬之词纷纷献上,如果失贞了呢,那就是另外一外模样了,管你《满江红》写得再好也无用,除非你自尽明节,不然,无人喝彩。

我不知道王清惠是否失贞,但她肯定是这三千宫人中的幸运儿,她们中的绝大部分是没有这样运气的,北上的都是容颜艳丽的宫人,那些粗使丫头元人是不费那劲的。

所以,她们的命运定是给那些元人当小妾,或者更惨,要是讲贞洁,她们就只有死路一条,要是这么多人都能去当道士,元人也是养不起的。

这牵涉到一个价值观的问题,崖山之战,十数万人蹈海,尸漂数十里,誓死不降,彰显的是中华民族不屈之精神;靖康之难,全城人将张邦昌弄去火上烤,开封一城人性命得保,从此在金人的统治下,甘当顺民。

谁好谁不好,谁对谁错,我不敢乱下定义,记得鲁迅先生曾有过一段描述,大意是说,强盗进了寡妇门,恣意妄为,邻居无一敢出来解救,强盗走后,大家都站出来指责这寡妇失了节气,应该如何如何。

好像有点扯远了,王清惠的身世让人感叹,这是那个时代造成的,她一个弱女子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但我们不能如文天祥一样,将她这首词中的“问嫦娥,于我肯从容,同圆缺”,将嫦娥解读成元廷后妃,王清惠是想要与其一起伺奉元朝的皇帝。

但也不能解读成王清惠为保自己的贞洁,早就作好了去出家的准备,因为,此时的这些宫人们,命都不保,何敢侈望能有这等好事,那是想也不敢想的。

她在这里问的嫦娥,是孤寂的化身,是无人理解的孤独,从此后,如花开花落,无人问津的凄惨,是一个被抛去异国他乡的小女人无助的叹息,与苟且存世是没有一毛钱关系的。

文天祥因误读而写的词,无形中也使得更多的人认识了王清惠,他对此太在意,因为,气节于他是唯此为大,他这样要求自己,也同样要求别人,于是,他意犹未尽的又依韵代作了一首:

燕子楼中,又挨过、几番秋色?

相思处、青年如梦,乘鸾仙阙。

肌玉暗消衣带缓,泪珠斜透花钿侧。

最无端蕉影上窗纱,青灯歇。

曲池合,高台灭。人间事,何堪说!

向南阳阡上,满襟清血。

世态便如翻覆雨,妾身元是分明月。

笑乐昌一段好风流,菱花缺。

文天祥是道德标杆,但他对王清惠的理解上,远不如汪元量还得体贴,他是视女人的节操同个人品质合二为一,即,你身受浩荡皇恩,自是不能事敌,反之便是淫媚荡妇,为人不耻。

“世食宋禄,羞为北臣。妾辈之死,守于一贞”,好在,至少于历史文字中,我们看不到王清惠有不妥的言行,后来还有人说忽必烈早闻她诗名,要将其纳入后宫,被她拒绝,而她又以道士的身份,照顾和教授被俘去北国的幼帝赵显。

吴国生如梦,幽州死未寒。金闺诗卷在,玉案道书闲。

苦雾蒙丹旐,酸风射素棺。人间无葬处,海上有仙山。

后来的赵显被放逐到天山,王清惠忠心事主,一路随行,当然,这些都是传说,谁也不知真相究竟为何,但人们都愿意相信,这是真实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王清惠的形象更加饱满。

生于西子湖畔的王清惠,最终骨埋他乡,再也没能回到她日思夜想的故国,一缕香魂,漫漶于北国的晨雾中……

更多文章

  • 夜雨丨黄濂清:在佛印山,当茶叶邂逅兰花

    历史解密编辑:上游新闻标签:印山,茶树,兰草,兰花,松树,黄濂清

    在佛印山,当茶叶邂逅兰花文/黄濂清山上有佛,佛在山上。佛往佛来,有痕;佛来佛往,留印。于是,这山就叫佛印山了。虽然没有泰山那样巍峨雄壮,但也有“一览众山小”的气势与意蕴。常常烟雨迷蒙、云雾缭绕。站在孙家槽往山那边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的绿,铺天盖地的绿。细细观之,这绿由密密匝匝、层层叠叠、高高矮矮的松树

  • 观心铭史︱苏轼请佛印和尚喝酒,并暗中让歌伎陪佛印就寝

    历史解密编辑:观心铭史标签:苏轼,宋神宗,出家,佛印,歌伎

    北宋时期,苏轼请佛印和尚喝酒,酒足饭饱后,苏轼暗中让歌伎陪佛印就寝,苏轼对歌伎许诺:若能成事,定会帮你赎身,否则就要挨一顿板子。苏轼与佛印是至交好友,可是苏东坡为何这样对他呢?佛印在出家以前,原本姓林。他自幼聪慧,3岁就能背诵论语,5岁精通四书五经,是远近出名的“神童”。林公子在成年后,顺理成章地考

  • 佛印:你像一尊佛 东坡:你像一堆牛粪

    历史解密编辑:挥不去执着plus标签:苏轼,牛粪,禅师,佛印,居士

    苏轼即苏东坡,虽然仕途不顺,但是被贬到哪里就吃到哪里,就快乐到哪里,每每迁走,百姓们都会争相相送被贬黄州时一道东坡肉被他带火了。被贬杭州,苏轼带着20万人修苏堤,才有了今天的西湖。还建了中国第一所公立医院,免费看病等等,关于他的小故事也特别有趣:佛印是他的好朋友,有一次苏东坡去拜访佛印,看到佛印禅师

  • 佛印和尚爱煮肉,东坡居士要躺平

    历史解密编辑:凡人摸史标签:苏轼,和尚,佛印,陶渊明

    看到标题,有人要奇怪了,苏东坡和尚好朋友佛印,竟然是个不守戒的主?别说,还真是的,苏轼还留有证据呢。且看《戏答佛印》:远公沽酒饮陶潜,佛印烧猪待子瞻。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此诗首句用典,讲的是晋朝慧远和尚为结“莲社”,想请名流陶渊明入伙,甚至为他破了戒,单单准许他在庙里喝酒,陶潜却丝毫不给

  • 古人是如何看待欲望的?苏轼、佛印、王安石、宋神宗给出不同答案

    历史解密编辑:秀才吃瓜标签:苏轼,题诗,佛印,王安石,宋神宗,题西林壁,千古名句,中国音乐家,可食用植物

    引言宋代文豪苏轼在《题西林壁》中有这样一段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其实这句话的意思是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指出我们观察问题的时候应该客观且全面,如果仅仅只是主观片面的话,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01在我们中国古代的俗语之中有这样一句话:色是刮骨钢刀,无色路断

  • 佛印和苏东坡互损,被苏小妹一眼识破

    历史解密编辑:明史官标签:苏轼,金山寺,佛印,书童,和尚

    这一日,苏东坡上门拜访佛印,进门便问:“秃驴何在?”小和尚也不甘示弱,怼道:“东坡吃草。”苏东坡在杭州任知府期间与金山寺和尚佛印是知交好友,好到什么程度呢?就是可以经常说些互损的玩笑话。杭州有个著名的风景叫苏堤春晓,是苏东坡任杭州知府的时候修建的防护工程一苏堤。如今已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只供游人观赏

  • 苏东坡和佛印辩论佛道两家谁高谁低,其中内涵让人深思

    历史解密编辑:知书少年很达理标签:苏轼,佛道,道士,道家,佛家,和尚,佛印,唐朝,宋朝,唐宋八大家,苏东坡(2012年电视剧)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和一个法号佛印的和尚关系莫逆,二人经常谈古论今,但问题是苏东坡本人并不信佛,有一次二人论及佛道两家谁的法力高深。为此苏东坡和佛印说了这样的一则故事。意思是道家高于佛家。唐朝皇帝崇道贬佛,说是在玄宗时期,一个法号大木僧人因修炼元神,因为天资愚笨。苦修多年也没有法力。后来不知道在哪找到一

  • 苏轼骂佛印像牛粪,佛印夸苏轼像如来,苏小妹却笑哥哥输了

    历史解密编辑:唐唐剪辑标签:苏轼,如来,高僧,黄庭坚,佛祖,佛印,苏小妹,东亚弦乐器,民族乐器,乐器

    中学课本上,我们曾经学过一篇文章,叫《核舟记》,里面有这样一段描述:“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 ,神情与苏、黄不属。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这是写的什么呢?原来是写的宋朝大才子苏轼和“宋四家”黄庭坚以及得道高僧佛印一同泛舟的故事,记性

  • 苏轼对佛印说:你看你就活像一摊牛粪。苏轼境界这么低?

    历史解密编辑:做一个思想清醒的人标签:苏轼,牛粪,高僧,佛印,参禅,乐器,诗人,香草,苏小妹,中国传统音乐

    网上有这么一个关于苏轼的故事,看了后很受启发。苏轼是个大才子,佛印是个高僧,两人经常一起参禅、打坐。佛印老实,老被苏轼欺负。苏轼有时候占了便宜很高兴,回家就喜欢跟他那个才女妹妹苏小妹说。一天, 两人又在一起打坐。苏轼问:你看看我像什么啊?佛印说:我看你像尊佛。苏轼听后大笑,对佛印说:你知道我看你坐在

  • 朝廷重臣苏轼和得道高僧佛印,才是真正的欢喜冤家!

    历史解密编辑:娱乐小武哥标签:苏轼,得道,欢喜冤家,高僧,禅师

    苏轼给我们的印象,一直就是才高八斗的大文学家。确实,能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这样的绝世代表作流传百世,又怎么会不是一个儒雅博学的人呢?也许很多读者会认为,集才高八斗,儒雅,博学,朝廷重臣(被贬斥之前)于一身的苏轼,性格一定是古板固执,非常的封建刻板。其实不然,所有人对苏轼的印象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