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苏轼请佛印和尚喝酒,酒足饭饱后,苏轼暗中让歌伎陪佛印就寝,苏轼对歌伎许诺:若能成事,定会帮你赎身,否则就要挨一顿板子。苏轼与佛印是至交好友,可是苏东坡为何这样对他呢?
佛印在出家以前,原本姓林。他自幼聪慧,3岁就能背诵论语,5岁精通四书五经,是远近出名的“神童”。
林公子在成年后,顺理成章地考取功名,成为了地方的官吏,立志要建功立业。
可是因为一场意外,林公子竟然出家了。
1060年,林公子巧遇苏轼,两人相谈甚欢,大有相见恨晚之意。
这一年正好是大旱之年,宋神宗决定去大相国寺祈雨,便让苏轼负责写祈雨文疏。
这种与上天沟通的文章,苏轼可不敢懈怠,想听听林公子的建议。
林公子没有给出意见,反而央求苏轼,让他想法子让自己一睹圣颜。
苏轼笑道:
“这有何难,你扮成僧人的侍者即可。”
两人一拍即合。
到了祈雨这天,苏轼与乔装打扮的林公子,早早来到大相国寺,林公子被安排在斋坛前值守。
顷刻间,鸣鼓聚众,香烟缭绕,有人通传御驾即将到达,林公子就混在侍者的队伍中,很是兴奋。
宋神宗进了大雄宝殿,烧香拜佛完毕,来到方丈的禅室休息,便叫侍者奉茶。
近前奉茶的人,不是旁人,正是林公子。原来林公子觉得,顶替奉茶者,才能够近距离接触到皇帝。
宋神宗一看来人,方面大耳,浓眉秀目,生得一副慈善模样,就和他攀谈起来。
一旁的苏轼被惊得一身冷汗,生怕露出破绽。
好在林公子机灵,对答如流。
宋神宗见此人颇有慧根,就问道:“你为何不剃度?”
这下轮到林公子紧张了,赶紧自圆其说:“因家贫,无钱请得度牒。”
结果,宋神宗大手一挥,赐林公子一道羊皮度牒,一件紫罗袈裟,还赐他法名了元,号佛印,并让他在御前剃度。
林公子闻言,当场傻眼了,自己要是答应呢,就真成和尚了;要是不答应呢,那就是欺君之罪,不但自己遭殃,还会连累到苏轼。
所以,他只能叩头谢恩。
苏轼见状,也懵了,都怪自己出的馊主意,害得好友假戏真做,真成了出家之人。
从此以后,大相国寺多了一位法号为佛印的僧人。
佛印已经认命,但是苏轼的心里却很过意不去,便常来探望佛印。
闲谈中,佛印多次表示自己已经看淡尘世繁华,可是苏轼很难接受,只想找机会让佛印还俗。
多年以后,苏轼被贬到杭州,佛印也恰好在杭州的金山寺修行,老友重逢,格外欢喜。
为此,苏轼经常邀请佛印来家中饮酒叙旧,一起谈经论道好不快活。
但是,苏轼的内心始终还有个心结,想找人化解。
一次游湖时,苏轼结识到歌伎琴操。她原本姓蔡,名云英,是官宦人家的小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只可惜,父亲因犯事而被抓,家也被抄了,就被沦落成歌伎。才气斐然的她,只卖艺不卖身。
苏轼很欣赏琴操的才情和骨气,两人又志趣相投,常在一起谈天说地,吟诗作赋。
一日,苏轼特意邀请琴操和佛印来家中小聚。
苏轼安排琴操在内室抚琴吟唱,自己和佛印在外室饮酒欣赏。
琴声悠扬,歌声婉转,让佛印陶醉其中。
苏轼见佛印喝得酣畅尽兴,以喝多为由,将佛印推入内室,让他宽衣休息。
转过身,苏轼悄悄对琴操说:
“姑娘可趁他睡后,到房中相伴同寝,以便让他窥测自己的内心。事成,我会赏姑娘三千贯钱,可作嫁妆之资。若不成,可要挨板子呦!”
琴操早就听闻佛印的大名,想到苏轼对她坦诚相待,这也是救自己出火坑的机会,就羞涩地朝佛印的屋子走去。
琴操一整晚都守着佛印,快到凌晨时,佛印猛然惊醒,发现坐在一旁的琴操。
佛印是个聪明人,见琴操嗫嚅的样子,又想到苏轼,心中已经了然。
佛印无奈地笑道:“想来苏学士,要试我禅心是否坚定啊!”
说完,佛印随手写出一首诗,交给琴操,说道“你且拿去答他!”
佛印走后,苏轼接过琴操递来的诗,念诵道:
夜来贪睡上床眠,
不觉琵琶在枕边。
传语翰林苏学士,
不曾弹动一根弦。
苏轼反复诵读,心情豁然开朗,赞叹道:“佛印乃真禅僧也!”
佛印诚心向佛,自己的心结也就解开了。
琴操依照诺言得到了三千贯赏钱,苏轼也为她赎了身。
闲暇之余,琴操也经常参加苏轼和佛印的聚会,三人相谈甚欢,言语间没有芥蒂,泰然自得。
只是三年后,苏轼被贬到了惠阳,苏轼离开后,琴操去玲珑山削发为尼,皈依佛门。
虽然佛印的出家,多少是苏轼惹的祸,但是佛印也是佛缘善根深厚之人。
后来,佛印修成了高僧,67岁含笑坐化。
苏轼撰写《东坡问答录》,记录苏轼与佛印一起谈经论道的内容,还有揭示禅理的玩笑话,充满了机智谐趣。
仿佛是两个段子手,在谈笑间一较高下。
苏轼豁达幽默,虽然仕途坎坷,一贬再贬,但是每到一处,总能结交到好友, 佛印和琴操都是被苏轼的个人魅力所吸引的。
你身边可有一个有趣,又有才的人呢?
感谢关注@观心铭史,把旧时光的故事讲给你听!
感谢关注@观心铭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