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历史上关于赵匡胤的所有事件都被打上了“传奇”的标签——
他喝了场酒,睡了个觉迷迷糊糊就被披上了黄袍;他兵不血刃就完成了改朝换代,成了宋王朝的开国皇帝;他组织了个酒局,那些军阀们就乖乖交出了兵权。
仿佛就是,弹指间赵匡胤就干成了一系列大事。江湖上也将他的名字和秦皇汉武,唐太宗并列在了一起。
你以为赵匡胤的所有成绩都是个人能力、人格魅力作用的结果?
才不是呢。
如果没有周世宗柴荣,他既摘不了“江山”这颗果子,更不可能用一顿酒就让军阀们放弃了兵权。
打开五代各个朝代开国皇帝的个人简历,他们几乎都是上一个朝代的军阀,石敬瑭、刘知远、郭威,莫不如是。
也就是说,这些人都是凭借自己手中的军队才在激烈的角逐中成为了笑到最后的人,做了汴梁城的天子。
同时,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这些军阀的军事实力是要强于朝廷的,这才是他们成功问鼎的根本。周太祖郭威是乾祐三年(950)十一月十五日从河北向汴梁城进军的,十二月二十七日他就做了后汉王朝的监国,成了后汉王朝事实上的掌门人。次年正月初五,他更是直接登基做了皇帝,开创了后周王朝。
▲郭威是后汉的军阀 图源/剧照
几乎就是不费吹灰之力就打败了后汉皇帝刘承祐。
也是,当时江湖上的流行语就是:“谁的拳头硬,谁做皇帝。”
作为郭威的养子,周世宗柴荣太知道义父郭威凭什么做的皇帝,所以,在成为后周的第二任皇帝之后他就在内心发誓,一定要解决这一问题。(郭威的儿子被刘承祐在“乾祐之变”中杀光了)
还没等他抡起袖子开干,边境上就已经是烽火狼烟,原来是北汉皇帝刘崇联合契丹大军南下,趁着后周国丧要将其灭掉。
在御前会议上柴荣作出了御驾亲征的决定,但却遭到了满朝大臣的反对,一个是因为对他能力的怀疑,再一个就是怕皇帝有个闪失。
大臣冯道甚至是公然讽刺皇帝:“你不是泰山,更不是唐太宗,歇歇吧。”
但柴荣最终还是坚持御驾亲征。显德元年(954)2月18日,柴荣抵达泽州,直接就将部队拉到泽州东北十五里的高平准备和北汉军开干。
看一下双方的实力对比:刘崇麾下三万北汉军,契丹派北院宣徽使耶律敌禄(即杨衮)率六万契丹铁骑支援刘崇;后周军满打满算不到三万人。
怎么看后周都处于弱势。而且,北汉军的强悍是天下皆知,更是有契丹的耶律敌禄坐镇右路。柴荣面临的压力不是一般的大。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后周军右路的马军都指挥使樊爱能、步军都指挥使何徽还没和北汉军接战,就直接带着几十名亲兵逃了,右路军在无主帅的情况下更是直接投降了刘崇。
在溃败几乎就是板上钉钉的情况下,柴荣直接拔出剑来率领自己的亲兵就冲了上去。周军的血性也在皇帝的带动下都被瞬间激发了出来,全都成了不要命的主,战斗力惊人。
在赵匡胤、石守信、高怀德、张永德等后周将军们的共同努力下,后周军打败北汉军,契丹人也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直接脚底抹油溜了。
柴荣用亲征与勇气解决了登基以来面对的第一个挑战,更是在危难时刻保全了后周王朝。
此战,柴荣用胜利向后周、向天下证明了自己。后周的大臣们从此紧密地团结在了他的周围,天下的各路军阀更是知道了后周天子柴荣的威武。
▲柴荣也是战神级别的 图源/剧照
但说实话,柴荣战后更关心的其实还是后周军队的素质。右路军临阵脱逃的脱逃,投降的投降,可见后周军队都是由一帮什么素质的军人构成的。
如果不是自己御驾亲征又在关键时刻冲入敌阵,估计这会北汉军已经兵临汴梁城下了,后周王朝能不能保住都是个问题。
所以,这一仗之后柴荣更加坚定了改造后周军队的意志。
在高平之战斩杀了右路军樊爱能等七十余名将校之后,柴荣开始了裁汰军中冗员的工作。那些混吃混喝不好好干活的兵油子,以及老弱残兵都被在第一时间淘汰掉,然后,柴荣又招募了一批身体素质良好、为人淳朴的农民补充进了军队。
是的,兵不在多而在于精。
经过这一轮洗牌之后,后周军队的面貌是焕然一新,战斗力自然也提升了一大截。
但这远远还不够,因为,地方藩镇的实力依然强悍,他们随时可以以手中的部队向朝廷发难。
说实话,柴荣当时之所以坚持亲征,另一个原因就是,他担心那些将军们一旦打了败仗,为了避免受罚又会以手中的军队对朝廷反戈一击,对自己发难。
对,就是怕藩镇向朝廷发难的历史再一次重演。
而如果柴荣能够亲征的话就能够将军队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随时掌控着主动权。
但是,柴荣虽然打了胜仗强化了自己的权威,而藩镇的力量强于朝廷依然是不争的事实。也就是说,柴荣依然面临着藩镇的压力,这些人只要不高兴随时都可能向朝廷发难。
只要这个局面不改变,藩镇问鼎的欲望就永远存在,大周天子柴荣也永远睡不了个安稳觉。
所以,柴荣还得干一件事,那就是:强化朝廷禁军,弱化地方藩镇的力量。
柴荣的方案是,将地方藩镇军中的精英都选调到朝廷禁军中来,也就是所谓的“强干弱枝”。
经过这轮洗牌,朝廷禁军在实力上远远将地方藩镇甩在了身后,大周天子再也不用担心藩镇向朝廷发难的事了。
但是,柴荣没有想到的是,自己会英年早逝,禁军将领赵匡胤会欺负自己的幼子直接夺了后周的江山。
赵匡胤敢干这事的底气就是,他彻底掌控了后周的禁军,而地方藩镇也没有实力向这支军队挑战。
所以,赵匡胤才能兵不血刃地完成改朝换代,而地方藩镇也大多在第一时间承认了既成事实,反对的也只是零星,并很快被赵匡胤平定。
没办法,地方藩镇在实力上根本不是禁军的对手,只能承认赵匡胤这个皇帝。
所以,没有周世宗对朝廷禁军的强化,赵匡胤根本坐不了江山。
▲宋太祖赵匡胤 图源/剧照
赵匡胤上位之后又通过一系列改革将禁军的权力系统不断进行拆分,防的就是“黄袍加身”事件的重演。
还有,赵匡胤为什么能通过一场酒局就能让那些军阀们主动放弃了军权,从此做个富家翁?
因为,藩镇在实力上根本和朝廷禁军就不是一个级别,他们只能按赵匡胤的意思办事,乖乖交出兵权。
都是实力博弈的结果,哪有什么一顿酒就能解决这么重要的事?
喝酒那只是通知他们而已,那些将军们其实没得选。
所以,没有柴荣对禁军的升级改造,赵匡胤最多只会以一个名将的身份在历史上被标记。
但历史总有意外,这个意外就是,周世宗还没来得及对禁军实施分权管理就撒手西去,白白让赵匡胤摘了果子。
当然,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历史使命,可能柴荣和赵匡胤的使命都是不断地修复历史,最终实现整个天下的繁荣。
他们都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