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宋代文人张先,恐怕很多人一时想不起,但是说起“张三影”,恐怕无人不知。其实,“张三影”就是张先,据《古今诗话》记载:“有客谓子野曰:‘人皆谓公张三中,即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也。’公曰:‘何不目之为张三影?’客不晓,公曰:‘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柳径无人,堕风絮无影:此余平生所得意也。’”
张先词中有“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所以有人给张先起了一个“张三中”的绰号,但是张先用自己写“影”最得意的三句词炫技,自诩为“张三影”。据说“云破月来花弄影”这一句,当时得到了欧阳修与宋祁的盛赞。王国维更是赞叹说:“‘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张先此句以拟人化手法写“花弄影”,不但活画出春花摇曳生姿、婆娑起舞的情态之美,而且花的绰约妩媚,在“云破月”之后,更加别有风韵。皎洁的月光下,花与影牵连互动,花中有影,影中有花,绘声绘影,缠绵悱恻,含蓄地透露出张先在孤寂中意外发现春夜美景的惊喜心情 可谓神来之笔。唐圭璋赞云:“‘云破’句,写景灵动,古今绝唱。”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宋代文人最喜爱也最擅长绘影绘声。无论是人影、花影、月影、云影、山影、树影等,还是人声、水声、鸟声、歌声等,在他们笔下都异常美妙无穷,多姿多彩,这些“声”和“影”构成了宋代诗文鲜明突出的美感特质和美学象征。
张先在其词中写“影”约有二十多处,在张先之后,欧阳修、苏轼、秦观、晏几道、贺铸、周邦彦、姜夔、史达祖、吴文英等词家都有不少绘影妙笔。例如晏几道《木兰花》中有“夜凉水月铺明镜,更看娇花闲弄影”;陈师道《西江月》也有“晚云将雨不成阴,竹月风窗弄影”;周邦彦在《风流子》中说:“新绿小池塘,风帘动,碎影舞斜阳”;欧阳修《浣溪沙》中说:“溶溶春水浸春云,碧琉璃滑净无尘”;李清照《蝶恋花》说:“花光月影宜相照”等等。
宋代词人善于捕捉光影和声音的高超艺术手法,令人叹为观止,他们将大自然各种影像融为一体,精心敷彩设色,写出了光影流转之美,在他们的笔下,景物的影像或静如山川,或动若浮云,于无声中透出声响,娓娓诉说“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天地大美。
这些绘影绘声之句,大都出于宋词,词句或迷离绚丽,或活泼灵动,或缥缈至空,或开阔至远,具有各自不同的形态韵味,为读者传递出细腻的情感和丰富的美感。那么,宋诗中有没有绘影绘声的佳作呢?当然有,今天我们就以张先的一首七律为例,来看一看宋诗中的光影世界。
题西溪无相院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题解:
诗题为“题西溪无相院”,“题”有书写、题写之意。西溪在浙江湖州,那里的苕水分东西二源。西苕出天目山之阴,东北流经孝丰,又北经安吉县,又东经长兴县,至湖州而与天目山之阳流出的东苕合流,西苕又名西溪。无相院就是无相寺,在湖州西南黄於山,始建于吴越。
注释:
1. 涵虚:水天一色的景象,天空倒映在水中。涵:包容。虚:天空。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2. 鉴:镜子。
3. 芦:芦苇。
4. 碍:妨碍,阻碍。
赏析:
首联“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一场秋雨过后,西溪涨满秋水,放眼望去,水光天色,倒影清晰,浑然一片。溪水渐趋回落,水面与岸持平,岸边住着几户人家,雨后清宁明丽,非常悠然。
首句中诗人从远处起笔,先写雨后的天地大美,浑然一体,天空之景倒映在溪水中,分不清那里是天,何处是地,经过秋雨的洗涤,天地之间格外清朗。然后在小处落笔,那就是岸边的屋宇,此时悠然倒映在溪水中。诗人没有明写“影”,但是字里行间,处处有光影流动,真可谓妙笔生花。
颔联“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溪水中的浮萍游来荡去,在浮萍的空隙里隐约可见山的倒影,溪水上的小艇正滑向家中,经过的地方可以听到草被划掠的声音。
在这一联,诗人发挥了善于写“影”的高妙笔法,把山的倒影浓缩在浮萍的空隙里,这是在细处着墨,“浮萍破”的“破”字,抓住了浮萍被秋风吹动游移不定的细节,并且因为小艇的划动引发水波的荡漾,浮萍因波而动,因动而“破”,因“破”而露出水面中的山影。诗人体物入微,心思缜密,善于扑捉瞬间变化,用一个“破”字,以动衬静,妙趣横生。
此句的“破”和诗人“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破”,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在极其安静的环境下,破空而来,一静一动,静中生动,自然巧妙,错落有致,给人以无限生趣。
颈联“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此联呼应诗题“无相院”,意思是诗人来无相院寻求清净,却看到寺院的僧人们循着人间烟尘而去,诗人走过一座小桥,犹如走在镜中。
无相院本是僧人们的清修之地,更是一处离俗之境。诗人来访,本为安住内心宁静,然而诗人从桥上进入寺院时,却和从寺院出来的僧人们擦肩而过。一个出城从喧嚣步入净土,一个进城,从净土走向尘世。这是为何?
诗人的疑惑由此而生,遁入空门的僧人能在无相院安住如如不动的内心吗?换句话说,寺院的僧人们真的可以了断尘俗,一心静修吗?如果可以,那他入城又是为何。
诗人就带着这样的疑惑走上西溪的桥,这座桥距离水面较近,桥上人的倒影映在水中,这个倒影就有入城的僧人。僧人和俗人在桥上擦肩而过,他们的影子也在水中擦肩而过,水面如镜。
所谓“水中花”、“镜中月”都是不实的幻相,让诗人联想到佛家无相的境界。《金刚经》中提及“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意思是劝告世间人不要执着于“相”,只有摆脱了世俗之有相认识之后,才能得到真如实相,因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认识到这一点,才能达到“心与镜寂”,这大概就是诗人到无相院的禅悟吧。
尾联“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秋雨平添了秋色,也平添了几分清幽。所以诗人有感而发,说别让岸边的芦苇太过肆意生长,不然妨碍游人观赏溪中水月。
诗人所言“修芦”寓意为“修心”,杂乱的芦苇意味着心中纷乱的思绪和膨胀的欲望,只有及时清理掉这些杂乱无章的东西,才能借助修行使心中逐渐升起一轮明月。诗人却偏偏没有用“升”,而用了“生”,可谓寓意深刻。
“生”是无中生有之意,戒除了贪、嗔、痴,一个人的内心才会如明月一般清朗,才能体悟到“深潭月影”的清寂之美,尾联写秋色月影,呼应首联“积水涵虚”,可谓禅意十足,且余韵悠然。
这首诗写“影”手法高妙,除了颔联直接写“山影”,其它三联写影不露痕迹。首联的天空之镜,水天一色,如梦如幻;颈联的桥面如镜,人来人往,却在入世与出世之间徘徊不定;尾联水色撩人,却有芦苇遮蔽了月影,令人有修剪芦苇的欲望。
诗中变幻的光影深含禅机,句句隐含禅意。诗人在捕捉影子的变相中参悟人生,淡化所有相,不被外相所扰,才能看到实相,也才能修炼一生的安然宁定,这或许是诗人在滚滚红尘中踽踽独行,却成为宋代词人中最为长寿之人的重要原因吧。
#头条创作挑战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