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当悲催的表妹遇上黑心表哥,没藏皇后与夏毅宗李谅祚

当悲催的表妹遇上黑心表哥,没藏皇后与夏毅宗李谅祚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娱三三三 访问量:2767 更新时间:2023/12/13 5:23:43

在封建社会,表哥娶表妹,表姐嫁给表弟,是一种很常见的亲上加亲的联姻方式,不论是民间还是皇室,都有很多这样的中表婚。

远在西陲的西夏国皇室也不例外,有三例这样的中表婚,今天某就来介绍其中一个例子,表妹没藏氏,表哥夏毅宗李谅祚

不是每个表妹都能遇到一个好表哥,当小表妹遇到黑心凶残的表哥时,可就不会有戏文里唱的那样和和美美,而是血流成河啊!

在皇室,显赫太后的侄女嫁给姑姑的儿子做皇后这种事,是很普遍的很正常的,太后想让娘家继续风光,只能让娘家和皇室联姻才能长保富贵。

西夏毅宗李谅祚的原配皇后小没藏氏就是这样的一个牺牲品,当然她和其他嫁给姑姑儿子的皇后有点区别,当初小没藏氏的姑妈没藏太后是反对侄女嫁过来的,没藏太后想让儿子凉祚娶辽国公主,问题是辽国没同意夏国的请婚,之前辽国嫁给凉祚的父亲夏景宗李元昊的那位兴平公主结局就不好,因此辽国拒绝和夏国联姻。

想让小没藏氏嫁给皇帝的是她爹权臣、国相没藏讹庞,没藏讹庞和妹妹没藏太后一起掌握夏国大权,就希望女儿嫁给外甥长保没藏氏的富贵,谁知道没藏太后不愿意,提议就此搁置,就算是辽国拒绝联姻没藏太后也没吐口让侄女嫁给儿子。

没藏讹庞恶从胆边生,对妹妹的各种不满一下子爆发出来,1056年十月,挑拨没藏太后的一个情人李守贵去刺杀另一个情人保细吃多已,趁乱之中,没藏讹庞的人把没藏太后也刺死。

妹妹死了,没藏讹庞独掌大权,在当年十一月里,火速就把闺女嫁给了虚岁十岁还在孝期的外甥凉祚。

凉祚他爹妈都是又精明又凶残的人,他会傻到哪里去呢?聪明的凉祚知道是舅舅害死了母亲,把仇恨深埋心底,和小表妹过起家家,因为他知道母亲生前不愿意他迎娶表妹,可以想象,这货对表妹会有什么感情,所以从一开始,小没藏氏就注定是牺牲品了。

平静的过了两年,十二岁的凉祚可以亲政了,但是,舅舅没藏讹庞已经经营了十来年的大权,怎么可能还给外甥?没藏讹庞还是继续凌驾在外甥皇帝头上的太上皇。

无人可用的凉祚只好重用自己的两个奶公,也就是奶妈的丈夫,一个叫惟昌,一个叫高怀正,其实这俩奶妈还是没藏讹庞推荐的,现在倒是和皇帝一条心对付没藏讹庞。

可是这二位奶公没什么才能,不但不会给凉祚收拢人心,反而仗着凉祚的宠信做出一些无脑的事,烦住了没藏讹庞,随便找了个理由就把俩货杀了,凉祚就更恨舅舅了。

十二三岁的凉祚沉默了,没有再在朝廷上给舅舅添堵,却趁着大臣内眷觐见皇后的时候勾搭上了舅舅的儿媳妇梁氏,具体怎么回事史书没有明言,反正是两人那个啥了,一个凶残男和一个狠毒女走在一起。

1061年的四月,十四岁的凉祚铲除了舅舅没藏讹庞家族,对外口径是说没藏讹庞知道了儿媳妇和外甥兼女婿的奸情,决定把外甥兼女婿弄死,被梁氏偷听到报告给凉祚,凉祚就先下手为强弄死了舅舅。

从这里暴露出来一个信息可以知道,十四岁的凉祚胆子有多大,这个凶残好色而没有伦理道德的恶少年偷情表嫂都偷到舅舅家表哥的卧室里去。

总之,权倾西夏的没藏氏家族,除了小没藏氏皇后和梁氏之外,全部被杀,自己的表哥丈夫竟然勾搭上自己娘家嫂子一起把自己娘家灭门,这是怎样的晴天霹雳啊?

还没有想明白的小没藏氏就被废掉,失去皇后的头衔,并被幽禁到别宫,虎落平阳被犬欺,落地的凤凰不如鸡,小没藏氏很快就体验到这两句话的含义,做为前皇后,现在的庶人,被服侍的的人凌虐到受不了去自杀。

无法想象,小没藏氏受到什么凌虐会到自杀的地步,可怜的是自杀都没成功,在娘家灭门五个月后,在那年的九月,凉薄无情的凉祚听说表妹自杀未遂,大手一挥,赐死小没藏氏。

随着小没藏氏的被赐死,没藏家族彻底消失,真正亲政的凉祚并没有封已经怀孕的前表嫂现情妇梁氏为皇后,而是转头向宋国请婚,相信在那一刻,梁氏的心也是哇凉哇凉的吧!老娘提着脑袋跟你干,要不是为了追求权力我至于帮你干掉前夫满门?丫的过河拆桥啊?

上天站在梁氏这边,宋国没有同意狡童凉祚的请婚,凉祚也无所谓,就在赐死小没藏氏的那一个月,就立快要生产的梁氏做皇后,同年,梁氏生子秉常。

就是这样。

参考资料:西夏书事、西夏书、宋史夏国传、西夏书校补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觉得猴格写的有误的也请不吝赐教!理性交流!谢谢!

咱们史料说话,谢绝以讹传讹。

标签: 夏毅宗李谅祚皇后太后藏氏

更多文章

  • 她曾出家为尼,最后却当上了太后—西夏毅宗李谅祚之母没藏皇后

    历史解密编辑:年华名人汇标签:夏毅宗,李谅祚,李元昊,太后,西夏,皇后

    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介绍的人物曾是西夏景宗李元昊的情妇,她曾出家为尼,但她最后却当上了西夏的太后,她就是西夏毅宗李谅祚之母,没藏皇后,接下来我将给大家详细的介绍她的一生。没藏氏是凉州人,她出身于西夏凉州六谷吐蕃(吐蕃部族在凉州境内设置的独立政权,被宋朝视为正统)的没藏家族,家世高贵,在长大后嫁给了镇

  • “千古词帝”李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历史解密编辑:古文人物坛标签:李煜,虞美人,周娥皇,宋太祖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李

  • 李煜的隐居生活|每日一诗

    历史解密编辑:诗词中华标签:李煜,避世

    诗词赏析这首诗是在李煜即位之前,过隐居生活时写的,诗中的山舍应该是李煜在城外用来赏玩、避世的山庄。诗中描写了山舍建成后的清爽心情以及身边之物,给人跳出红尘的感觉,有闲居山野、怡然自得的意味。李煜借助传说中长生不老的仙人以及佛教高僧,表露了远离凡尘、隐匿于世俗纷争喧嚣之外的想法。文字由好诗词整理,转载

  • 李煜这词600多年无人敢仿,纳兰性德睡不着仿一首,成为经典之作

    历史解密编辑:蔷薇凋零标签:李煜,纳兰容若,睡不着,王国维,故园

    前言站在君王的角度上,李煜是失败的,但是作为词人,他是成功的。如果当时李煜不当后唐的皇帝而是专心于文学创作,我相信他可以纵横文坛,碾压名家。唐宋时期有很多厉害的文人,李煜在当时就比较出名,完全不输绝大多数名家。他的词也被很多人模仿,从用“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来描写愁之后,江水就成为了描写愁的一种时尚

  • 李煜不多见的一首悼亡词,其中真情可与纳兰性德诗词相媲美

    历史解密编辑:品读红楼梦标签:李煜,纳兰容若,诗词,悼亡

    生离死别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难题。每个人的生命看似漫长,实际上也很短暂。两个人在一起有过美好的时光,但突然有一天这个人的离去,会给留下的那个人带来无尽的哀伤。人的生死并非由自己所能够决定,这也给诗词当中以更加广阔的表达空间。很多在文学史上卓有成就的诗人和词人都留下了大量有关悼亡主题的诗词。《诗经》当中

  • 北宋攻灭南唐,李煜:我称臣行不行?赵匡胤的回答堪称千古名言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宋太祖,李煜,后周世宗,后主,高祖,皇帝

    提到李煜这个名字,很多人都会想起他留下的那些文采斐然的诗词作品,之后才会想起他也是一位皇帝,也就是南唐后主。其实,李煜天生就喜欢诗词歌赋,他对于当皇帝、治天下并没有多大的兴趣,而且,南唐交到他手中的时候已然开始衰退,这注定了他会是一个悲剧的皇帝。当北宋赵匡胤带兵前来攻打时,李煜试图用称臣来免除一场恶

  • 视频|李冬君:最懂李煜的人是宋徽宗?

    历史解密编辑:澎湃新闻标签:李煜,宋徽宗,李冬君,苏轼,后主,李清照

    南唐后主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以其优美的词,留名后世。同为末代君王,又都醉心于艺术,学者、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荣休教授李冬君在新书《走进宋画》中将宋徽宗视为最懂李煜的人,为什么?在李煜诞辰1085年之际,本期视频我们邀请李冬君来谈谈宋徽宗和李煜。李冬君谈宋徽宗和李煜(07:23)

  • 李煜难得一见的早期情词,句句写思妇秋怨,却不见“秋怨”二字

    历史解密编辑:故事一箩筐标签:李煜,思妇,秋怨,相思,情词,诗人,宋朝,古典乐,纳兰容若,五代十国

    词,最开始就是写相思、愁绪等等小女人情感的,没有像诗那样的恢弘大气,万物皆可入其中。王国维先生就曾说“词”道:“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能言诗之所不能言”就是词里面经常写的那些风花雪月的种种关乎男女之情的事情,特别是女子,好多男词人都借用女

  • ?《斯文江南》今晚细数宋词开拓者李煜的双面人生

    历史解密编辑:新民晚报标签:李煜,苏轼,宋词,宋朝,诗人,贾宝玉,李宗翰,辛弃疾,古典乐,斯文江南,欧阳奋强,五代十国

    新民晚报讯 (记者吴翔)今天20时30分,《斯文江南》第六期将在东方卫视播出。节目将带观众走进有着“天下文枢”之称的江苏南京。演员李宗翰将借由李煜词作,与演员欧阳奋强、李健、成泰燊,主持人曹可凡和文化嘉宾潘知常、黄晓丹,共同围读追忆“南唐往事”。节目中,李宗翰演绎了“两个”李煜:青年帝王李煜和被俘宋

  • 李清照的这首词比李煜、秦观高明,与苏轼在伯仲之间

    历史解密编辑:二哥谈事标签:李清照,李煜,秦观,苏轼,赵构

    在漫长的南渡岁月中,李清照既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哀吟,也有“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上枢密韩公诗》)的壮志豪情。还有《题八咏楼》这样的借景抒情之作:“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李清照不但为沦陷的大好河山而愤慨,同时也在为自己的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