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王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及其后代的封号,这一系生活在山西大同,除了嫡系代王外还有众多郡王及其各级将军中尉等宗室。
朱桂是朱元璋众多儿子中最不着调的儿子,一辈子没有正形,干了一辈子坏事,而他的这个基因居然传给了他的子孙,以至于他的众多后代也都是这样不着调,为所欲为最后把自己的爵位都给丢了。
定安郡王是第二代代王的次子朱成鏻的封号,这位定安王可以说是朵奇葩,他先是和父亲不和,之后又和妹妹妹夫大打出手,最后又和大哥闹翻了,最后在大同待不下去了,被迁到忻州居住。
朱成鏻到了忻州后,因为周围没有亲人,他也就没办法再打架,因此终于过上了安稳生活,最后在成化五年去世。
朱成鏻去世后,因为他有子嗣,故此他的定安王位可以传承下去,按照规定他的儿子法定继承人朱聪潏应该在两年后为父亲守孝完毕后成为新的定安王,可是谁也没想到就在两年后功成圆满的,朝廷准备按部就班册封朱聪潏的时候,朱聪潏居然出事了。
朱聪潏这个人完全继承了他的祖宗朱桂的个性,骄横无比放荡不羁。作为郡王继承人,在父亲守孝期间,朱聪潏理应时刻警醒自己要对死去的父亲时刻表现孝心。
可是朱聪潏却感到无法生活,毕竟守孝什么都不能做,不能喝酒,不能吃肉,不能玩,不能听音乐,不能亲近嫔妃,整天都要守着自己死去老爹的坟墓看着香烟萦绕,这样的生活太乏味了。
就在朱聪潏百无聊赖的时候,他的舅舅来了。这位舅舅虽然是长辈,但是毕竟地位不如外甥,因此时刻讨好外甥,他看到外甥不高兴,就表示与其在这里守着坟地不让出去玩玩,反正天高皇帝远,谁也不会知道。
朱聪潏听了大声叫好,于是马上换上便装和舅舅跑了出去,玩得不亦乐乎。
本来朱聪潏是偷偷出去的,一次没人发现,两次没人发现,多了不能不被人发现。很快王府教授叶宗显发现了郡王长子不为亡父守孝,反而一再违背礼制跑出王府,他十分生气,因此找到朱聪潏,规劝他要遵礼守法,不要逾越礼制。
朱聪潏本来就不喜欢这个老学究,更不想听他唠唠叨叨,于是不耐烦地就把他赶了出去。这让叶宗显很生气,他不能容忍这种事发生,于是直接给朝廷上报了。
明宪宗接到叶宗显得奏报后大怒,朱聪潏真是不孝,为父亲守孝期间居然如此行为,他马上统治相关部门,停止册封朱聪潏为定安王的流程,至于是否袭封看看朱聪潏以后的表现。
明宪宗的这个决定已经是给朱聪潏很大面子了,毕竟朱聪潏不是谋反,只是暂停袭封,宪宗没有把路堵死,只要朱聪潏老实悔过,还是能得到王位的。可是没想到朱聪潏不是一般人,他压根没有把皇帝的好意放在心上,依然故我,最后凭本事把一个郡王给弄丢了。
朱聪潏没有成为定安王,这反而让他没了束缚,变本加厉的胡作非为,他把忻州看成了自己的私人领地,于是成天在忻州毫无顾忌的嬉戏游玩。当年他的老祖宗朱桂最喜欢在大同城里胡逛,身上带着铜锤短斧,看到不顺眼的人上去就是一下子,没想到今天朱聪潏居然继承了祖宗的这个习惯,他身上也带着大棒,看到人就打,然后公开抢钱。
朱聪潏毕竟是皇室成员,忻州的地方官也不敢管,于是朱聪潏更加厉害,很快忻州就成了空城,百业萧条,老百姓都不敢出去,民怨极大。
忻州的地方官实在是受不了了,于是只能一层层地上报最后报道了明宪宗那里。
明宪宗一看到这个奏报头都大了,这个朱聪潏怎么又来了,代王这一支到底是怎么回事成天找事。于是迫不得已明宪宗派出了专案组前往忻州调查朱聪潏。
当朝廷派人来调查他的时候,他也害怕了。毕竟他也知道自己本来就有案底,他做贼心虚认为如果这次被查实那非得废为庶人不可。因此朱聪潏马上反咬一口,他马上诬陷山西巡抚派来的人殴打自己,要求朝廷给自己做主。本来明朝对这些宗室很宽容,只要不谋反,对这些事情基本上不过问,一般轻描淡写就完了。可是朱聪潏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他非要来这一手,结果弄得自己彻底无法翻身。
殴打宗室,这可了不得,明宪宗一看居然发生了如此大事,马上下令调查。结果自然很清楚,根本没有发生。
明宪宗大怒,这可是欺君啊,朱聪潏这是不想活了。明宪宗十分生气后果很严重。虽然他恨不得把朱聪潏宰了,但是杀宗室,宪宗又下不去手,最后他下令免去朱聪潏的定安王长子身份(这个长子和亲王的世子一样,表示是郡王的继承人,不是说不承认他是朱成鏻的长子)。然后发往大同看守代王的坟墓。“聪潏不能改过,愈肆非为,宜迁守祖坟。聪潜其降敕切责之。余左右之有罪者,从法司所拟。”
不得不说明宪宗还是对宗室很仁慈的,欺君都能容忍,只让他去看坟地。没想到回到大同的朱聪潏并没有认识自己的过错,反而如鱼得水,他马上就和自己的大爷当年和自己父亲打的火热互相诬陷的代王朱成鍊成了忘年交,爷俩在一起玩的不亦乐乎,最后居然多次结伴违背禁令离开大同去游山玩水,完全不把皇帝放在眼里。明宪宗虽然气得要死,但是没有办法只能痛骂一顿了事,但是一再气皇帝,最终还是要付出代价的。
朱聪潏待在大同流连忘返,丝毫不想念忻州。他的母亲定安老王妃王氏惦记儿子,而且由于儿子一直无法继承王位,恐怕这样下去定安王位不保,因此她多次向朝廷申请表示朱聪潏因为犯罪被罚已经三年了,定安王府无人管理,自己年老无人奉养,希望皇帝赦免朱聪潏回来继承王位。
明宪宗一看这个请求,感到定安王妃想得太美好了,自己给了朱聪潏多少次机会,他都不珍惜,自己不杀了都是仁慈还想回去继承王位,想的美,再关三年再说。
没想到他随口说的三年居然被代王记住了。三年后和朱聪潏关系密切的代王真的上奏希望赦免朱聪潏,表示朱聪潏这几年已经一改之前的蛮横,开始后悔自己的所作所为,真心悔改了。定安王妃也一再上奏希望皇帝开恩赦免儿子回来赡养自己,让自己老有所依。
明宪宗最后还是心软了,最后同意赦免朱聪潏,不过别提继承王位,只是让他回去侍奉母亲。
朱聪潏终于回了忻州,儿子能够回来这是一大胜利,定安王妃接下来还要给儿子要回本来属于他的王位,不过这一次被宪宗断然聚聚,表示朱聪潏罪行累累不宜袭爵,因此王位在事实上就被废了。
明宪宗对朱聪潏的决定深刻影响了他的儿子明孝宗,在弘治五年,胡闹一生的朱聪潏死了。定安王妃痛惜儿子的死,她还没有放弃这个儿子,她依然想要保住定安王永远在自己的儿子一脉中传承。因此她采取了迂回的办法,她上表希望追封朱聪潏为定安王。按理说人都死了,追封有什么用?
明孝宗一眼看出了定安老王妃的目的,就是追封了朱聪潏,朱聪潏就是正式的定安王,这样朱聪潏的儿子朱俊桯就能名正言顺的继承王位。
明孝宗自然不会同意,因此他下令群臣讨论这个办法,这个旨意一下,群臣马上领会圣意。
他们马上表示在定安王位在成化年间就已经被宪宗废除了,而弘治三年,皇帝刚刚册封周王一系的朱安渳为定安王,如果追封朱聪潏,那么宪宗的面子往哪放?而且现任皇帝在明知代王一系定安王的情况下就册封周王一系的定安王,那皇帝怎么办?难道还要改封朱安渳,这样一来皇帝威严何在?
面对这种情况,明孝宗马上驳回了定安王妃的请求,只允许朱聪潏享受镇国将军的待遇下葬,从而为这件长达几十年的案件盖棺定论。
定安王就这样失去了王位,从此一蹶不振,朱聪潏放着唾手可得王位不要,非要胡作非为,凭本事最后自己把王位给玩没了,他的儿子降级成了辅国将军,从此一代代降级,一直到明朝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