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蹄南去人北望”,偏安一隅的南宋有一个强大的敌人——大金,说起抗金名将,公认的第一人当然是岳王爷岳飞。“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抢粮”,岳家军是中华史上少有的善战仁军。可当年风波亭之后,岳飞身陨。江山破碎的南宋,仍然是金军眼中的肥肉,所谓议和并不能得到豺狼的同情与怜悯。
绍兴三十一年,风雨飘摇的南宋再次面临一场大浩劫,金军大肆南侵。长江成了大宋最后的屏障,他们再无退路。凶残善战的大金仍然锋芒毕露,可今日的南宋经过数十年议和后的安逸,早已丧失一些铁血的风采。岳飞、韩世忠等抗金名将早已是昨日黄花,岁月流逝,大江淘去英雄泪。
金军在两淮流域无人能挡,淮河之地大半失去。自古偏安江南的王朝都很重视淮河,“守江必守淮”,淮河流域不仅是防御屏障,更是进军前头堡。宋廷一时人心惶惶,纸醉迷金的秦淮河染上了血色的历史使命。
乱世出英雄,大将李显忠,文官虞允文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虞允文以参谋、督战使命随军出行,决战的地方就是采石。“欲治兵者必先选将”,虞允文这位儒将有着不同于沙场战将李显忠的一面,少些雄浑霸气的同时,多了些缜密运筹。
采石前线的虞允文见到了宋军的萎靡、怯战,各地败军汇集组成的采石大军,战力、战心堪忧。本就享受几十年安定岁月,缺乏操练的宋军,在经历金军屠杀之后早已军不成军。采石战场上各地一万八千残军汇集,这便是虞允文手中全部的力量。
虞允文慷慨激昂,陈述利害,长江之后,便是国都,还可以退到哪里去?“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这些宋军的血性彻底激发了出来。采石营地一扫多日萎靡气氛,人声鼎沸,全军言战,士气极速提高。
最终长江这道南宋的屏障再次庇护了它身后的子民,错综复杂的水道,闷热潮湿的气候极大程度上帮助了宋军。采石矶一战,一万八千南宋军队大败十五万金军。铁蹄深陷泥潭,北方将士中暑生病,金主完颜亮遭受到了极大的侮辱。
逃走的完颜亮十分不甘,威信下降很快。丧失理智的完颜亮,听到了各处渡江的金军统统败退的消息。完颜亮做出了愚蠢的决定,下令金军三日之内全部渡河。各处金军早已疲惫不堪,湿热的南方早已让这群北方草原的汉子苦不堪言。传闻中鱼米之乡、小桥流水的人家对他们确实有不一般的诱惑力,但传闻从未眼见,湿热疫病却常伴己身。他们想家了,想那寒风刺骨,却水草丰美的家了。
这个时候金主完颜亮的渡江命令无疑是对所有将士,回家愿望的打击,他们还要深入湿热疫病横行的梦魇之地。他们害怕,他们不愿,他们甚至不忿。就这样历史上弑主事件再次发生,金主完颜亮为部下所杀,宋金停战议和。
采石矶大捷的虞允文直接击退十五万金军,间接促死金主完颜亮,江淮流域再次恢复往昔的平静。而虞允文也成为了声名赫赫的儒将,开始了出入将相的人生旅途。他的人生不再是单纯的文事政务,军旅也常伴这位儒生的生活了。
虞允文之后长期在四川整肃新军,操练严谨,令行禁止就是他训练军队最大的特色。虞允文是一位儒生,更是一位儒将。南宋极少的收复失地的军事行动又由虞允文发起,在四川整军之后的虞允文开始北伐。虞允文与吴璘一路连连战胜,西北陕西收复大半,并且建议朝廷整军收复中原。可惜面对金军进犯,宋廷的软弱形象再次浮现,命令全军撤回四川,陕西再次沦陷。
不久之后虞允文便郁郁而终,收复西北,虎视中原的时光应该就是这位老人最快乐的时光。因为那时他可以看到收复汉家江山的希望,可惜他的希望被他一心守护的宋廷的苟安一手破灭,65岁的名臣虞允文走完了一生的全部。死后宋廷赏赐“忠肃”,太师等等追封,可一代名臣虞允文英魂在天,期盼的并非这些。
参考资料:
《宋史》
《史传三编》
《中国历代战争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