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世界法医学鼻祖:宋慈断案是否真的那么神?大宋提刑官的传奇人生

世界法医学鼻祖:宋慈断案是否真的那么神?大宋提刑官的传奇人生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子忆青衿 访问量:1017 更新时间:2023/12/8 2:22:00

2005年,一部侦探类型电视剧《大提刑官》的播出,收视率一度飙红,剧中的主人公宋慈精通各种断案手法,侦破了不少的疑案、悬案,其中的各类神操作更是看得观众们目不暇接。

在其中一起案件中,宋慈仅凭一块早已死去一年多的人骨,就可以精确地判断出死者是死于溺水,而并非他杀;在另一起杀人抛尸案中,宋慈只靠观察几只苍蝇就成功地揪出了凶手。

不得不说,《大宋提刑官》里的情节不由得让人们觉得非好奇:历史上真正的宋慈真有那么神吗?

实际上,历史上真正的宋慈远比电视剧中的人物更加传奇!

宋慈的一生不但侦破了无数宗奇案、怪案,而且还开创革新了很多探案的规则和方法,以致于不少方式方法至今依旧在刑侦领域被广泛运用。

由宋慈编写的法医学著作《洗冤集录》,里面详细记载了自缢、火焚、溺水、中毒、自杀等二十八种死法的特征和判断方法,以及开棺、验尸、验骨、验男女等具体操作流程,并且大部分都被证实是符合科学的。

可以说,在没有高科技协助相对落后的古代时期,能把这些研究得如此透彻的,全世界恐怕也只有宋慈一个人了!

大家要知道,宋慈编写的《洗冤集录》相比起西方的同类著作,早了至少三百年,属于最早的法医学著作,此书直到今天也是法医学专业入门的必读书目,而宋慈更是因此荣获了“世界法医学鼻祖”的称号。

那么,宋慈究竟拥有哪些神奇的断案手段呢?而他的人生履历又是怎样的呢?

接下来,我就带着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大宋提刑官、世界法医学鼻祖,宋慈的传奇人生……

宋慈,字“惠父”,公元1186年出生,汉族。

宋慈出身于朝廷官吏家庭,父亲名叫宋巩,曾经就是负责刑狱审理的。因此,宋慈自小就梦想着有朝一日,自己可以像父亲那样审案、破案,为百姓伸冤。

只不过,宋慈实现梦想的道路却非常坎坷。

三十一岁的时候,宋慈考上了进士,朝廷就把他安排到了浙江的一个县去当县尉,结果还没等宋慈走马上任,他的父亲却突然去世了。

在古代,但凡父母去世,拥有官吏身份的子女必须辞官回家,丁忧三年。于是,宋慈只得放弃了此次为官的机会,回乡替父亲守孝。

等到三年期满,宋慈再想出山为官的时候,一个难题却摆在了他的面前:全国官位没有空缺,只能继续等待。

结果,一等就是六年。

直到四十岁的时候,宋慈才在江西的一个县当上了主簿,负责一些简单的书工作。

虽说,主簿的官职不大,事务也很繁杂,但宋慈并没有因此感到沮丧,而是一边认真地整理政务,一边利用自己的空闲时间,不断翻阅以往的案件审理档案,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时刻准备着。

或许是宋慈的诚心感动了上苍,在他为官的第十三年,朝廷终于把他派往广东担任提刑官一职,负责主理案件的侦破工作。

此时,五十三岁的宋慈,终于等到了实现梦想的那一天!

可是,提刑官并不是那么好当的……

首先,提刑官的社会地位并不高,因为想要侦破案件,就少不了要和死尸打交道,这在古代是很犯忌讳的一件事情,所以提刑官往往都会遭到一些人的白眼。

不过,在宋慈看来,既然自己选择了这一行,就早已有了心理准备,只要能替枉死的人伸冤就好。

事实上,真正让宋慈感到棘手的,其实是传统而又落后的断案手法……

在查阅案件卷宗的过程中,宋慈看到了许多的冤假错案,如果朝廷可以采用合理的办案方式,那些有意和无意的错误,原本都是可以避免的。

宋慈认为,作为一个提刑官,自己有必要对一些传统的办案方式进行革新。自此,他开始了一系列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

第一个创举:办案人员必须到现场勘查。

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都会发笑:这有什么了不起的!谁不知道办案的时候要去现场啊?

大家要知道,在宋慈之前,官员办案是从来都不去现场的,一旦发生命案,官员们往往都是命令衙门的衙差:“去,把尸体抬上来,让本官瞧瞧!”

在宋慈看来,案发现场往往会隐藏很多珍贵的线索,如果不去现场加以调查的话,很可能就会遗漏掉这些线索,从而增加误判的可能性。

因此,每当有案件发生,宋慈都会命令手下人在第一时间保护好案发现场,不准旁人进入。

在此之后,他就会亲临现场,寻找蛛丝马迹,推理案发过程……

一个泥瓦匠的家中突然起火,大火熄灭后,人们在废墟中发现了早已烧焦的泥瓦匠的尸体。

按照常理来讲,这就是一起普通的失火案,但是宋慈却不急于对此妄下结论,他在失火现场发现了一些不同寻常的事情:泥瓦匠手指下方的地面上有一处印迹,似乎是他在临死前划出来的。

宋慈在地面上倒了一碗醋和一碗酒,利用酒和醋的挥发性把印迹显现出来,不大一会儿,地面之上赫然出现了一个“田”字。

宋慈继续观察地面,发现在死者太阳穴着地的位置,忽然又出现了一些血迹,他因此断定:泥瓦匠是先被人杀害,而后被纵火焚烧、毁尸灭迹。

经过一番走访,死者的死因终于浮出了水面:原来,泥瓦匠在无意间得知了一个富户的秘密,富户为了灭口,所以才派自己的管家田七去杀人灭口。

第二个创举:推行开棺验尸。

历朝历代,律法都严令禁止挖人掘墓,而宋慈能够突破这个限制,已经算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了。

而且,宋慈在此基础上还更进了一步!

宋慈规定:凡开棺,一律不准掩住口鼻,一定要直面尸体的味道和死者的样貌。因为,此中往往都会隐藏着破案的线索。

在一起疑案中,宋慈就是利用开棺验尸,从而巧妙地锁定了杀人凶手……

在一对新人的洞房花烛夜上,新郎忽然口鼻窜血,没多久就一命呜呼了,当地县官在审案的时候,想当然地认为新娘就是凶手,于是就把新娘收监,草草结案了。

宋慈得知情况后,认为此案疑点颇多:新娘和死者生前情投意合,她并不具备作案动机。

只不过,在死亡现场,除了新娘和新郎之外,也确实没有第三个人在场,这就很难让新娘洗脱嫌疑了。

于是,宋慈提出了开棺验尸。

通过检验尸体的气味,以及死者身上溢出的“毒素”,宋慈判断:新郎中了蛇毒,在新婚夜毒发身亡。

第三个创举:发明了法医昆虫学的分支学科。

昆虫对于气味有着比人更强的敏感度,而宋慈就是第一个利用昆虫来破案的人!

有一次,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名死者,验看伤口后,大家一致认定应该是被镰刀所杀,但是死者所在的村子里家家户户都有镰刀,而且案件已经发生一段时间了,作案凶器肯定也早就被清理干净了。

如今,到底该怎样去追查凶手呢?

于是,宋慈命令村民们把家里的镰刀全部交上去,随后他将收缴的镰刀并排摆放在地上,静静等待着。

没过多久,有几只苍蝇飞了过来,正好停在了其中的一把镰刀上,不一会儿,更多的苍蝇飞了过来,也纷纷停留在了那把镰刀上。

宋慈马上命人把镰刀的主人叫来审问,对方做贼心虚,不一会儿就招供了。

在此次案件中,宋慈就是利用苍蝇对人血的极度敏感,找到了作案用的镰刀,因而锁定了真凶!

除了对断案手法进行革新之外,宋慈的一些断案思想也同样对后世法医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以往断案,官府都讲究“罪从供定”。也就是说,只要案犯招供就可以结案了。

不得不说,这样的传统弊端,最容易发生的就是官员会严刑逼供,使得犯人屈打成招,从而酿成冤案、错案。

而宋慈则推翻了这个规矩,提倡“慎刑”和“罪从证定”,强调审慎用刑,要以物证为第一,即便是案犯招供,也要通过尸体检验、现场勘查等方式来核实。

如此一来,大大降低了冤假错案的概率。

此外,宋慈还特别注重“程序正义”,要求办案人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必须符合规定,而其中的一些细则,放在今天依然适用……

比如,宋慈规定:差役必须遵行亲属回避原则。也就是说,如果某个差役的亲属犯了案,他是不能参与办案的。

在办案时,如果遇上要留宿,办案者一律不准住在涉案人员的家里,以免引来受贿嫌疑。

宋慈晚年的时候,把自己所有探案、破案和验尸的经验与思想,收录编写成了《洗冤集录》一书,书中详尽讲述了各种死法与伤口的检验方法,而且每个方法都有相关的案例作为参考。

宋慈希望,自己的这本《洗冤集录》可以帮助未来更多的断案者,为枉死之人澄清真相、洗清冤屈!

更多文章

  • 胡鑫宇遗体找到后更多细节披露,宋慈的《洗冤录》为破案提供思路

    历史解密编辑:科技生活快讯标签:宋慈,遗体,尸体,自缢,自杀,宋朝,胡鑫宇,洗冤录,医学家,推理片,民国农村奇案

    近日,胡鑫宇遗体,在距致远中学仅二三百米处的粮库院内找到后,一些反常现象,让人们都有着许多疑惑,比如发现胡鑫宇遗体时,身上校服为何是反着穿?录音笔为何在遗体旁边的墙洞?鞋带是否能悬吊100多斤的重量?如今,随着警方深入的调查, 一些不为人知的细节也逐渐披露。据了解,致远中学后山上的粮仓荒废了五六年了

  • TVB古装刑侦剧标杆,欧阳震华演活了“胖宋慈”,至今难以超越

    历史解密编辑:最爱酷影视标签:宋慈,欧阳震华,tvb,刑侦剧,洗冤录,佘诗曼

    刑侦剧是TVB压箱题材之一,黄金时期推出的《法证先锋》、《鉴证实录》都是叫好又叫座的收视王。这部分剧集一向重视阵容,筹备期间基本上是谁在TVB人气最火,男女主就给谁;或者直截了当,人气男星女星一起上,光用阵容就砸死人。相较于时装刑侦剧演员花团锦簇不同,TVB古装刑侦剧,似乎被一个人垄断了,那就是被大

  • 技术落后的古代,宋慈是这样判断自缢与勒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一本正经说历史标签:宋慈,自缢,尸体,自杀,洗冤集录

    是自缢还是勒死后伪造自缢?在技术手段非常先进的如今似乎不是什么难题,但在落后的古代,没有条件情况下,宋慈又是怎么来判断自缢与勒死的呢?剧照来自《洗冤录》此时宋慈正在判断死者是否真自缢自缢有真自缢与假自缢之别。真自缢就是自己上吊而死,假自缢是指被人勒死后伪造出自缢现场的。真自缢又分很多种,比如绳索套在

  • 我国31省代表性人物前三位:福建省(林则徐、郑成功、宋慈)!

    历史解密编辑:妖妖浅谈标签:宋慈,诗人,林则徐,郑成功,福建省,董仲舒,代表性人物

    这是我国大陆地区31个省代表性人物前三位:内蒙古地区第三位是忽必烈,河北(扁鹊、秦始皇和董仲舒),福建省(林则徐、郑成功、宋慈)。内蒙古是我国民富大省之一,已经进入前十。其代表性人物的第三位是忽必烈,这是元朝的创建者,也是大蒙古国的第五任可汗,其首创行省制度,开凿大运河。河北省则是扁鹊、秦始皇和董仲

  • 宋氏是赵匡胤的皇后,死后却遭宋太宗“羞辱”,这是为何?

    历史解密编辑:纵横五千年标签:皇后,宋氏,唐朝,宋太宗,五代十国,中国传统音乐,宋太祖赵匡胤

    宋太祖赵匡胤先后有三位皇后,分别是孝惠皇后贺氏、孝明皇后王氏以及孝章皇后宋氏。贺氏是赵匡胤的结发妻子,死于后周时期;王氏是继室,不过福薄命浅,只做了三年的皇后就病死了;宋氏是赵匡胤最后一任皇后,死于宋太宗统治时期,但在死后却遭到了赵光义的羞辱,这到底怎么回事呢?一、母仪天下宋皇后是河南洛阳,她出生在

  • 赵匡胤为何不传位给儿子,而是传位给弟弟?世人看到的都是假象

    历史解密编辑:佳佳很有料标签:宋太祖,宋太宗,皇位,后周世宗,郭威

    有这么一个问题,赵匡胤的儿子已经成年,可为什么赵匡胤不传位给自己的成年儿子,而选择传位给兄弟赵光义呢?说到这里,我们可能有一个误会,也就是实际上,赵匡胤直到去世,都没有明确说过要传位给弟弟。当然了,他也没有明确说明要传位给儿子。实际上,赵匡胤并没有立太子。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普遍的说法是,这是赵匡

  • 赵匡胤之前,此人黄袍加身,登基称帝,结果赵匡胤有样学样!

    历史解密编辑:故事一箩筐标签:宋太祖,郭威,后周世宗,周世宗,赵匡胤,军事政策,中国传统音乐,五代十国,军事制度

    黄袍加身,是一个妇孺皆知的历史典故,意思是五代十国后周时,赵匡胤在陈桥兵变,部下诸将给他披上黄袍,拥立为天子。后比喻发动兵变获得成功。出自《宋史·太祖本纪》。对于赵匡胤的黄袍机身,有人认为赵匡胤对此并没有事先得知情况,也有人认为赵匡胤不仅事先得知了该情况,甚至赵匡胤亲自策划了陈桥驿兵变。其中,就第二

  • 赵匡胤的这个小舅子,用行动诠释了什么叫人面兽心

    历史解密编辑:农民小阿蟹标签:宋军,郭威,唐朝,宋太宗,李守贞,王继勋,五代十国,中国传统音乐,宋太祖赵匡胤

    王继勋,陕州平陆(今属山西运城)人,五代末年,北宋初年将领,是个有勇无谋的鲁莽武夫,因作战时经常使用铁鞭、铁槊、铁楇[guō]等兵器,故而号称“王三铁”。王继勋最初为河中府亲兵牙校,后汉隐帝在位时期,河中节度使李守贞割据陕西,发动叛乱,命王继勋镇守潼关,被后汉将领郭从义攻破,王继勋率残兵逃回河中。后

  • 宋太祖赵匡胤的眼光有多么的长远?

    历史解密编辑:早睡标签:皇帝,唐朝,中央集权,五代十国,中国传统音乐,宋太祖赵匡胤

    赵匡胤(927年-976年),即太祖,是中国北宋朝的第一位皇帝。他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这些改革使得北宋的地位更加牢固,并且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成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时期。一、改革军队制度赵匡胤认为军队制度的改革是巩固北宋地位的关键,因此他推行了军功爵位制,即按照军

  • 赵匡胤抢后周郭氏江山,为何宋朝300余年,历代君主却厚待柴氏?

    历史解密编辑:学姐看生活标签:宋太祖,柴氏,郭威,宋朝,后周世宗,赵匡义

    《宋史》评价赵匡胤:“三代而降,考论声明文物之治,道德仁义之风,宋于汉、唐,盖无让焉。”赵匡胤在历史上的评价颇高,然其重文轻武的治国策略却使得宋朝百年活在耻辱当中,令后世叹惋。在五代十国乱世当中,后周是一个短命王朝,传承至第三代就亡国了,而抢夺后周江山的就是赵匡胤。在建立北宋后,赵匡胤曾降旨要善待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