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赵匡胤为何不传位给儿子,而是传位给弟弟?世人看到的都是假象

赵匡胤为何不传位给儿子,而是传位给弟弟?世人看到的都是假象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佳佳很有料 访问量:4503 更新时间:2024/3/5 8:27:07

有这么一个问题,赵匡胤的儿子已经成年,可为什么赵匡胤不传位给自己的成年儿子,而选择传位给兄弟赵光义呢?

说到这里,我们可能有一个误会,也就是实际上,赵匡胤直到去世,都没有明确说过要传位给弟弟。当然了,他也没有明确说明要传位给儿子。实际上,赵匡胤并没有立太子。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

普遍的说法是,这是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要求的。

杜太后认为,君王年幼是引起五代乱世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避免大宋王朝走上五代十国那样的老路,出现王朝短命的悲剧。所以,杜太后希望赵匡胤把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这样的话,就不会出现君王年幼的情况,自然也就能够避免大宋覆灭的悲剧了。

这个说法究竟对还是不对?历史上已经讨论了一千多年,都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认为对的,是因为杜太后说得有一些道理。认为不对,是因为这违背了“嫡长子制”的传统,而且很像是赵普和赵光义的一场合谋目的是为了证明赵光义得位的正确性。

不过,咱们今天抛开这个问题的讨论,我们会发现,赵匡胤让赵光义掌权是必然选择,但是并不表明就要把皇位传给他。为什么这么说呢?

陈桥兵变的发起,固然是士兵哗变的结果。但是,无论是怎么哗变,总得有个人在幕后组织,没有人组织,这个政变也发动不起来。按照各种史料的记载和分析,不少学者认为,这场政变的组织者,多半是赵光义。至于赵光义是否提前给赵匡胤说过这个事儿,现在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但赵光义组织这个事情,可能性确实是最大的。

既然在陈桥兵变中,赵光义是组织者之一,他理所当然就应该获得红利。因此,赵匡胤当了皇帝以后,把赵光义放在国家二号人物的位置上,也是很正常的。

但是,不能说赵匡胤把赵光义放在二号位置上,就是培养他当接班人。除了因为赵光义是陈桥兵变的组织者,他应该获得红利以外,赵匡胤也必须用赵光义。为什么这么说呢?

赵匡胤当了皇帝以后,自然需要有人辅佐他。赵匡胤的义社兄弟,当然可以辅佐赵匡胤。但这些人是让赵匡胤不放心的,因为五代时期,皇帝被身边的亲信推翻的事情经常发生,赵匡胤当然得提防他的义社兄弟们。

那么事后,唯一让赵匡胤放心的,就是来自于家族的支持。而且,必须有来自于家族的支持,赵氏家族的家天下才会更稳固。

五代时期,就曾多次出现,因为家族无人,因此权力被夺去的情况。比如,后周的开国皇帝郭威的一家老小被杀光后,郭威甚至找不到继承人,只好让干儿子柴荣来继承皇位。然而柴荣的家人也几乎被杀光了,柴荣的儿子年纪又很小,因此柴荣去世后,最终赵匡胤捡了一个便宜,夺了皇位。假如柴家当时还有人,赵匡胤断不会占这样的便宜。

所以,赵匡胤才会在那时候,把帝国很大一部分权力给弟弟赵光义掌控。

再一点,赵匡胤刚登基的时候,他的儿子确实年纪都还比较小。比如,赵匡胤最年长的儿子赵德昭,那时候也才八岁。赵匡胤根本就不敢把他立为太子,假如那时候把他立为太子,自己倘若遭遇不测,那么新兴的大宋王朝,可能就会变成第二个后周。

总之,赵匡胤当时之所以重用赵光义,并没有想立赵光义为皇位继承人的意思。只不过后来,赵匡胤重用赵光义的过程中,渐渐给文武大臣们产生了一种错觉,觉得赵匡胤在着力培养赵光义为接班人。

到了最后,赵匡胤就算不想培养赵光义为接班人,似乎也无法逆转这种局面了。因为赵光义的权力实在太大了,而且赵光义野心还不小,他对皇位的渴望很大。如果那时候,赵匡胤把自己儿子立为皇位继承人。一旦他死后,他的弟弟和儿子们必然大打出手,互相残杀。那样的话,国家就乱了。

赵匡胤曾经试探性地做过一些工作,比如试图把开封留给赵光义,让他当开封府留守,自己把都城迁到洛阳去,从而跳出赵光义的包围圈。一旦跳出赵光义的包围圈,就可以顺理成章地立自己的儿子为继承人了。

可惜,大家都不同意他迁都。也就是说,赵匡胤的这一试探失败了。赵匡胤明白赵光义继承皇位,这事已经不可撼动,因此他就一直没有确立自己的儿子为继承人。再加上他去世得非常突然,所以,最终赵光义顺理成章登上了皇位。

(参考资料:《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等)

更多文章

  • 赵匡胤之前,此人黄袍加身,登基称帝,结果赵匡胤有样学样!

    历史解密编辑:故事一箩筐标签:宋太祖,郭威,后周世宗,周世宗,赵匡胤,军事政策,中国传统音乐,五代十国,军事制度

    黄袍加身,是一个妇孺皆知的历史典故,意思是五代十国后周时,赵匡胤在陈桥兵变,部下诸将给他披上黄袍,拥立为天子。后比喻发动兵变获得成功。出自《宋史·太祖本纪》。对于赵匡胤的黄袍机身,有人认为赵匡胤对此并没有事先得知情况,也有人认为赵匡胤不仅事先得知了该情况,甚至赵匡胤亲自策划了陈桥驿兵变。其中,就第二

  • 赵匡胤的这个小舅子,用行动诠释了什么叫人面兽心

    历史解密编辑:农民小阿蟹标签:宋军,郭威,唐朝,宋太宗,李守贞,王继勋,五代十国,中国传统音乐,宋太祖赵匡胤

    王继勋,陕州平陆(今属山西运城)人,五代末年,北宋初年将领,是个有勇无谋的鲁莽武夫,因作战时经常使用铁鞭、铁槊、铁楇[guō]等兵器,故而号称“王三铁”。王继勋最初为河中府亲兵牙校,后汉隐帝在位时期,河中节度使李守贞割据陕西,发动叛乱,命王继勋镇守潼关,被后汉将领郭从义攻破,王继勋率残兵逃回河中。后

  • 宋太祖赵匡胤的眼光有多么的长远?

    历史解密编辑:早睡标签:皇帝,唐朝,中央集权,五代十国,中国传统音乐,宋太祖赵匡胤

    赵匡胤(927年-976年),即太祖,是中国北宋朝的第一位皇帝。他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这些改革使得北宋的地位更加牢固,并且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成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时期。一、改革军队制度赵匡胤认为军队制度的改革是巩固北宋地位的关键,因此他推行了军功爵位制,即按照军

  • 赵匡胤抢后周郭氏江山,为何宋朝300余年,历代君主却厚待柴氏?

    历史解密编辑:学姐看生活标签:宋太祖,柴氏,郭威,宋朝,后周世宗,赵匡义

    《宋史》评价赵匡胤:“三代而降,考论声明文物之治,道德仁义之风,宋于汉、唐,盖无让焉。”赵匡胤在历史上的评价颇高,然其重文轻武的治国策略却使得宋朝百年活在耻辱当中,令后世叹惋。在五代十国乱世当中,后周是一个短命王朝,传承至第三代就亡国了,而抢夺后周江山的就是赵匡胤。在建立北宋后,赵匡胤曾降旨要善待后

  • 赵匡胤夺走孤儿寡母天下,千防万防却漏着一道

    历史解密编辑:心然轩标签:宋太祖,宋太宗,皇位,后周世宗,周世宗,宰相

    一日,赵匡胤醉酒后对皇后王氏说:“我不杀周世宗孤儿寡母,别人都说我厚道,可还有一层心意他们不知道。今天我杀了前朝遗孤,倘若来日皇位不保,你们弱妇幼子也会同样下场。” 确实,这是赵匡胤心底最深处的恐惧。五代十国时期,政局战乱,藩镇割据势力强大,皇权更迭几乎全靠武装篡位。后周太祖郭威就是这么篡了后汉的皇

  • 赵匡胤到底是官二代还是富二代?

    历史解密编辑:壹线故事汇标签:后唐,皇帝,高祖,唐朝,富二代,五代十国,中国传统音乐,宋太祖赵匡胤

    很多人的成功都是赢在起跑线上,要么有个当官的爹,要么有个有钱的爹,然而我们所熟知的宋太祖赵匡胤,年少的时候究竟是官二代还是富二代呢?答案是说是也是,说不是也不是,还真别说,赵匡胤他爹和他祖上还真是当官的,至于有没有钱,看他出生的年代就知道,五代十国是一个战乱的年代,饿殍遍野,甚至还出现人吃人的情况,

  • 琴书:赵匡胤醉斩郑恩郑子明的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七喜文学标签:皇帝,贵妃,琴书,郑恩,声乐,郑子明,后周世宗,陈桥兵变,军事政策,中国军事制度,宋太祖赵匡胤

    赵匡胤陈桥兵变,夺了结拜大哥柴荣家的江山,把大侄子柴宗训赶下皇位,自己称帝建立大宋王朝。赵匡胤志得意满,感谢皇天后土和祖先保佑,一个街头混混也成为大宋开国皇帝。有一天,赵匡胤在军师苗光义、丞相赵普、大元帅高怀德讨论军机大事。有人来报,一个叫韩龙的老头带一个美女前来讨债。赵匡胤一听就心里发怵,想当年自

  • 让赵匡胤害怕的“北周诸葛亮”王朴,都有哪些厉害本事?

    历史解密编辑:壹线故事汇标签:三国,后周世宗,五代十国,北周诸葛亮,宋太祖赵匡胤,王朴(洪武进士)

    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是个传奇式的人物,能文能武,雄才伟略,非同一般。可是这样的厉害人物,也有怕的人,这个令他害怕的人名叫王朴,与赵匡胤同在北周周世宗麾下任职。(赵匡胤)据《默记》一书记载,赵匡胤刚做殿前都点检时,与王朴有过一次交锋。说起来,事情很小。某天,皇帝的一个侍从官(官名为殿直),骑马冲撞了赵匡

  • “陈桥兵变”之谜——赵匡胤是被迫黄袍加身

    历史解密编辑:李雨爱打羽毛球标签:大军,范质,唐朝,陈桥兵变,后周世宗,五代十国,中国传统音乐,宋太祖赵匡胤

    赵匡胤“陈桥兵变”仅用了4天时间,就把后周的天下,变成了大宋王朝的天下,他是怎么做到的呢?他是早有预谋还是被迫上位的呢?尽管史书记载“陈桥兵变”记载得非常清晰,但“陈桥兵变”最终竟成为了“千秋疑案”。下面我们先从正统的《宋史》中的记载,详细了解一下“陈桥兵变”的经过。960年正月初一,大家还沉浸在新

  • 文武双全的优秀青年“赵匡胤”的进化之路

    历史解密编辑:旧闻故史标签:宋太祖,赵匡义,后周世宗,宰相,石守信,周世宗

    提起宋朝,那是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浓墨重彩的朝代,它继承于五代十国,灭亡于蒙古建立的元朝,一共延续了319年,同时,宋朝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据世界上著名的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考证,宋朝最鼎盛的时候,GDP总量为265.5亿美元,在当时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