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乡绅大喜之日,酒后跌跌撞撞走进屋内,正准备拨开盖头,看一下美娇妻。谁知道,这时意外却发生了。
次日清晨,乡绅屋外挤满了看热闹的人。只见,狱卒把新娘给抓起来了,新娘大喊:“冤枉!”。
原来,当晚新郎拨开盖头后,两人正含情脉脉互望着,忽然新郎倒下来,四肢抽搐,口吐白沫,暴毙而亡。
当时,新郎周围没有旁人,只有新娘一人在场,新娘百口莫辩,绝对是脱不了干系。虽然县官看出了新郎是中毒而死。
但他想草草了事,并沒有再深究此案,便判定新娘乃此案凶手。
古人常说,人生有四喜,“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可新娘不仅洞房花烛痛丧夫婿,自己还蒙冤入狱,不久便将秋后问斩,新娘想到这里,不禁泪流满面。
在临近行刑的日子,这起案件却忽然有了转机。
新上任的县令宋慈一来觉得此案有蹊跷,并要求开棺验尸,重审此案。
打开棺木,尸体上一股腐败难闻的味道扑面而来,尸体上没有发现任何刀烧、棍棒伤,双侧肢体肿胀不一样,左侧明显,左侧还有两个褐色斑块,有个不对称的伤口,好似被蛇咬了一样。
为了查明真相,宋慈既然拿出米饭团子验毒,饭团沾上的气味和打开棺材冲出的气味一样,最后发现新郎中蛇毒而亡,这样一来,凶手就不是新娘,而是另有其人。
宋慈立即派人查找附近的养蛇户,不久便发现一个叫龚三的养蛇户正住在乡绅旁边。
官兵搜查到后院时,发现堆满了竹篓,用刀掀开一看,里面“腾腾”地钻出几条毒蛇来,正信信吐着长舌,让人毛骨悚然。
经查证,原来龚三无意间窥见新娘美貌,想占为已有。在新婚之夜,趁新郎敬酒的时侯,放出毒蛇,杀害新郎。
新郎当时被蛇咬之时,似觉针扎,没引起重视,入洞房之时,可惜为时已晚,毒已侵入五脏。
案件终于水落石出,百姓不由得为这个刚来的知县拍手称赞。
那么这个宋慈是何许人也,办案既然如此神通广大,还花样百出,怎么会想到用饭团来验毒?
其实此人正是我国著名的法医学家,宋慈,他所著的《洗冤集录》是世界上最早一部法医巨著。
宋慈,从小生于官宦之家,祖上是唐代名相宋璟,父亲宋巩,为人正直,曾经担任过广州节度推官,也就是一种主要负责刑事司法工作的官员,在父亲的影响下,宋慈从小便接触到了许多刑事案子。
父亲非常重视他的教育,从小就把交给多位名师学习,其中就有著名理学家朱熹的高弟吴稚。
公元1205年,宋慈考上进士,正准备到浙江鄞县任蔚官,谁知道他父亲这时却得了重病。
在名利和孝道面前,宋慈毅然选择了守孝。可这一守,就是九年,九年时间,宋慈从青年步入了中年,错过了人生的最好时光。
可天无绝人之路,是金子总会发光。
在本来就有着刑事经验的宋慈,从县事主薄,一路做到了大宋提刑官,他为人正直,破案严谨,每次都会把案子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反复检验、推敲。
宋慈被调到去办案,翻出许多压积的陈年旧案,发现了很多冤假错案,其中牵扯到了一些朝中大臣。
“人命大于大”,想起父亲生前说得一句话,“刑狱之道最忌患得患失,但有三分疑问,不敢轻言放弃。”
即使面对位高权重之人,宋慈也毫不畏惧。
后来宋慈得罪朝中诸多达官贵人,那些奸臣免不了在皇帝面前弹骇,日子久了,皇上也不再像之前那么明智。
最后,宋慈在国运不济,民不聊生,而官场黑暗,一已之力,无法力挽狂澜。双重打击下,宋慈悲痛不已,辞官回家。
临行时宋慈想起,《满江红》一词:
“千古悠悠,有多少,冤魂嗟叹。
空怅惘,人寰无限,丛生哀怨。”
就是他当时心境的最好写照。
在古代医疗有限的条件下,宋慈怀着一颗为死者伸冤,找出凶手的正义懔然之心,凭着自已渊博的知识和摸索总结的经验编著了《洗冤录集》这本伟大著作。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宋慈编撰的《洗冤录集》,为我国乃至全世界的法医学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书中对生理、药理、诊断、治疗、预防、急救、检验等方面进行论述,有很多内容被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