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黄尚文下乡途中被一块石板绊倒,石板上还有字,正要细看时,突然,有人喊:“别碰!会倒霉的!”
黄尚文是湖北英山县草盘镇的通讯干事。这天,他匆匆走在五桂敦村的路上,脚下一绊摔了个跟头,原来是被荒草掩盖的石板绊倒的。哪儿来的石板?
黄尚文拨开野草,隐约看到石板上有“毕昇”两个字,心里一惊!毕昇?是发明印刷术的毕昇吗?他凑近细看,突然听到喊声:“别碰,那是墓碑,碰了会倒霉的!”
有个村民跑了过来,黄尚文刨根问底,村民说:“这墓碑原本在村边的睡狮山上,山上还有个坟墓。前几年村里修水电站时把石碑挖出来了,这东西晦气,被扔在了路边。”
黄尚文惦记着碑上的字,万一真是大发明家毕昇的墓碑,那可是文物啊!
他和村民将墓碑抬到睡狮山上,放在原来的地方,回到镇里又上报了此事,等啊等,这事一直没有音讯。
1991年初,黄尚文在焦急的等待中,给英山县志办公室主任陈凯文打了个电话,说明情况,陈凯文带领工作人员找到了那块墓碑。
墓碑是由麻灰石凿成,清洗后,可以看到四周刻满花纹,上部是荷叶顶的华盖,下部是莲花座刻饰,正中刻着:故先考毕昇神主,故先妣李氏妙音墓。可以看出这是毕昇夫妻的合葬墓碑。
墓碑上还有小字:孝子毕嘉、毕成、毕文、毕荣、孙男毕文显、毕文斌、毕文忠。这说明毕昇夫妇去世时家中已有四子三孙。
这个墓碑让大家兴奋不已!因为虽然毕昇发明印刷术家喻户晓,但他的祖籍和身份史料上没有任何记载。如果能确定这是发明家毕昇的墓碑,那将填补我国科技史上一大空白。
可是,由于年代久远,碑上刻的时间模糊不清,只能依稀辨认出,年款第一个字的上半部分是“白”字,以及后面的七个字:四年二月初七日。
时间无从考证,考古工作陷入僵局。
1993年,湖北文物处的孙启康带领专家们来英山考察毕昇墓碑,专家根据墓边花纹断定此乃宋代墓碑。
针对墓碑年款时间的问题,他们从《康熙字典》中查出,上半部是白的字有7个:皇、皂、泉、帛、皋、皃、皛。这些字中只有皇可以做年号。
从两宋至元代,带皇字的年号有皇祐、皇建、皇统和皇庆,其中只有皇祐是北宋年间宋仁宗的年号,时间为1049—1054年,其余3个属于西夏、金、元时期,况且湖北也不属于他们的统治范围。
因此,专家们断定,墓碑的年代为皇佑四年二月初七日,毕昇是1052年去世的。
这与考古学家考证的毕昇故去的时间在1049年至1053年之间相吻合。由此确定,这个就是北宋发明家毕昇的墓碑。
按照古代落叶归根的说法,英山就是毕昇的祖籍。
有专家提出,碑上的神主二字说明毕昇的尸骨不在墓中,只是灵位与妻子合葬。那么,他的祖籍真的在英山吗?
专家们在《英山县志》中查到,当年此地有毕、李、肖3大姓氏。在走访当地百姓时,专家发现附近的村庄多以“毕”字命名,毕家铺、毕家沟、毕家畈……奇怪的是村里却没有一个姓毕的。
专家们又查阅了大量古文献,结果发现了一个秘密。
明代洪武年间,毕氏家族中有位叫毕翰儒的人执掌英山县财政大权,他暗中打造铜币,结果被发现。私自铸币乃株连九族之罪,毕氏一族纷纷逃亡,剩下的改为田姓,总算逃过一劫,从此毕氏绝迹。
后来,专家们又在离毕昇墓碑9公里处,发现了在毕昇墓碑上提字的孙子毕文忠的墓,两个墓碑的外形基本一致,祖孙的墓都在这里,毫无疑问,此地便是毕昇的祖居之地。
那当年毕昇是在哪儿去世的?
当时英山刻印术十分发达,许多人以此为生,毕昇也是其中之一。为了生活,已是子孙满堂的他来到杭州。
他在辛苦劳作中发挥工匠精神,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后来积劳成疾,客死异乡。由于当时交通不便,他的尸骨未能运回英山,因此家人在其墓碑上刻了神主二字,以此希望他的魂魄能够入土为安。
虽然毕昇的身世一直无人知晓,但他的活字印刷术却逐步传播到了海外,默默推动着世界文明的发展,连德国发现的活字印刷品《圣经》都比我国的活字印刷术晚了400年。
毕昇是古代工匠创业创新的典范,他的活字印刷术是世界科技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