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的包公故事中,开封府的龙虎狗三大铡刀是必备的大杀器。故事中说这三把铡刀是皇帝御赐,授予包公斩杀奸佞之徒,因此包公才能够铁面无私,不畏权贵。随着包公故事在评书、戏剧等各方面的改编,这三把铡刀也成为开封府的标志,在各种艺术形式中展现。当然现实中是不可能有如此大杀器的,宋仁宗也不会授予包公如此高的权限,这完全是小说家为了显示包公的权威而做出的安排。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龙虎狗三铡刀的来历在小说中也不是包公提出的,而是公孙策跟包公赌气而搞的事情。
龙虎狗三铡刀的威风比钦差大臣的尚方宝剑还高一筹,是开封府和包公专用的大杀器。其中龙头铡用于处斩皇亲国戚和龙子凤孙,虎头铡用于处斩贪官污吏和勋贵子弟,狗头铡用于处斩作奸犯科的普通百姓。这三把铡刀把宋朝的人分成了三个等级,不同的等级对应不同的刑具。当然包公的判罚也不只是为了杀人,这三把铡刀的存在更多的是对作奸犯科之人进行威慑。从权限来看这三把铡刀带给包拯的是生杀大权,这种权力在古代是只有皇帝才具备的。然而在小说家的安排下,包拯有权奉旨杀人,先斩后奏。
在陈州放赈故事的开篇,公孙策在微服查案中遇到了投奔包公的开封府四勇士。五人在回城时路过铁仙观,顺手救了被恶道打劫陈州人田忠,于是揭开了陈州放赈的序幕。陈州放赈是包公故事中极为重要的一段,也是故事中奠定包公和开封府地位的篇章。剧情的背景是陈州发生自然灾害,先涝后旱,百姓民不聊生。宋仁宗派太师庞吉之子安乐侯庞昱去陈州赈灾,而庞昱却借着赈灾的机会鱼肉百姓,强抢良家妇女。田忠的主人田起元便是受害者,而田起元的老婆金玉仙就是被庞昱强抢的民女之一。
由于庞昱的祸害,田起元被抓入大牢,田起元的母亲被气死,金玉仙被庞昱抢走,所以田家仆人田忠上京告状。田忠在路上借宿铁仙观,被铁仙观的恶道打劫,正好被路过的公孙策和开封府四勇士救出。包公将田起元案的情况夹杂在上表宋仁宗的奏折中,这让身为师爷的公孙策非常担忧。公孙策是屡试不中的举子,本来就指着开封府师爷的身份求一份前途,包公突然上告庞昱让他觉得前途堪忧。庞昱是皇后庞氏的弟弟,太师庞吉之子,是皇亲国戚之一。包公作为开封府尹挑战庞家的权威,以常人看来结果自然是凶多吉少。
在普通人看来,庞昱是宋仁宗的小舅子,包公告庞昱的状是肯定碰壁的,而且贬官驱逐出京都是轻的。因此公孙策之前也是忧心忡忡,认为自己在开封府也呆不了几天了。事情比较出乎公孙策的意料,宋仁宗要派包公去查庞昱陈州赈灾的案子,还允诺包公御札三道。小说中没有具体交代这御札三道是什么,而戏文中则说是三道空白圣旨,让包公随便写。显然随便写圣旨那是不可能的,这戏剧的编剧为了方便表演进行的演绎。在我看来这御札三道就是三个授权,让包公有身份,有权力,堂堂正正的去查陈州放赈的案子。
包公作为开封府尹本身是没有权力管陈州的案子的,而且庞昱作为皇亲国戚也不是包公能直接审理的。按照正规流程田忠进京上告要走大理寺的路子,然后由大理寺丞指定开封府审理。可是在没有经过调查的情况下,皇帝不可能单凭田忠的一面之词就下诏把庞昱抓起来,因此需要有人作为钦差去陈州调查。包公要去陈州查案必然要钦差的身份,而且权限必须能够审理庞昱,和与庞昱沆瀣一气的陈州太守蒋完,也需要调动当地的力量配合。宋仁宗赐御札三道就是从这个方面出发考虑,而包公也因此让公孙策起草御札的内容,以便于宋仁宗批示。
公孙策一开始对包公上告庞昱的事情忧心忡忡,他不相信宋仁宗会赐包公御札三道,认为包公编造谎言忽悠他,想让他知难而退。于是公孙策赌气的故意将"御札三道"理解成"御铡三刀",直接设计除了龙虎狗三把大铡刀。没想到包公竟然很欣赏这三把铡刀,还专门请木匠设计了图纸,第二天上朝的时候呈给宋仁宗。宋仁宗对三把铡刀的设计很满意,于是将错就错的将"御札三道"改成了"御铡三刀",也就有了后来开封府大名鼎鼎的龙虎狗大铡刀。这三把铡刀不但代表了皇帝对包公的信任,也代表着先斩后奏的权力。
公孙策也觉得自己意气用事之作太过儿戏,于是在造刀时专门让人做出了非常形象的龙头、虎头和狗头,并用黄铜镶嵌,以示郑重其事。而包公还让开封府四勇士操练了开铡斩首的流程,于是才有了戏台子上的那番挺戏剧的造型。后来这三把铡刀成为开封府的标志,成为作奸犯科之人心里最为惧怕的存在。在几乎所有的包公故事中,这三把铡刀都是非常重要的装备,也是开封府的LOGO。这三把铡刀在民间流传很广,也很有威望,让很多人误以为包公就是这样斩杀贪官污吏的。实际上这完全就是小说家的杜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