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省运会围棋女子组冠军张琼:“棋”乐无穷 谁说女子不如男

省运会围棋女子组冠军张琼:“棋”乐无穷 谁说女子不如男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九江新闻网 访问量:3337 更新时间:2023/12/6 20:14:34

近日,第十六届省运会(社会部)围棋比赛落下帷幕。顶着“业头衔”的九江代表队琼,以全胜战绩技压群芳夺冠,名噪省运会,更让浔城许多棋迷一下子记住了这位女棋手。7月26日上午,在九江市围棋协会内,记者采访了这位“神机妙算”的女棋手,在黑白世界,女生也有一方天地。

乐在“棋”中 从小爸爸钻研棋局

“作为一名本土业余选手,我能在家门口举办的省运会取得冠军,内心是无比激动的。”7月26日上午,记者见到了赛后的张琼,在棋场上敢杀敢拼的她,齐耳短发、娇小的脸庞,笑起来还有些腼腆。

谈起第一次接触围棋的场景,张琼告诉记者,自己父亲是一名围棋爱好者。从七岁开始,父亲便带着她下围棋。起初,父亲对她当作兴趣爱好培养。那时还是小学生的她,一放学就坐在棋盘前,执起棋子,和父亲学习围棋。

“这一步该下什么棋?”每天晚上,父亲指着书上的棋盘考她,她思索良久说出自己的答案,随后父女俩一起钻研书后给出的解答。从定式学起,然后是布局、中盘、收官,父亲带着她稳扎稳打,感受着棋局的魅力。“一盘棋往往要下一两个小时,每天晚上跟着父亲下棋,我从未感到厌倦,反而是乐在其中。”张琼说。

9岁时父亲便带着年幼的她参加比赛,与棋友们切磋棋艺。“我当时把下棋当成玩。”张琼说,当时学习围棋女孩子很少,她就想证明女孩子下棋可以和男孩子一样好。小学毕业后,张琼便慢慢放下了下棋这个业余爱好。

“棋”乐无穷  连续下棋14个小时

“我就是喜欢下棋,从早上8点到晚上10点,连续14个小时不停换对手,我一点也不觉得累反而很享受。”张琼说。2017年,她偶然被棋友拉进围棋爱好者的微信群,与棋友们再次重逢,这让她重新拾回了对围棋的热爱与信心。

“谁说女子不如男,我就是要赢他们。”张琼说,为了把二十多年缺失的围棋时光补回来,每到周末她就泡在围棋协会的棋馆里,学习围棋理论知识,并经找对手实战。棋盘如战场,一盘盘的胜负让大家共同经历激烈对抗,张琼的棋法又快又狠,一点都不给对手留余地,让不少男棋手甘拜下风,棋友都称她“棋痴”。

“一天没摸棋子,全身都觉得不舒服。”张琼笑言。每次下棋后,她会沉下心来突破自己,不断地分析拆解各种技法战术,找到属于自己的“新世界”。

“我自己也没有想到,可以取得这么好的成绩。”今年年初,张琼得知代表九江参加省运会,她下定了决心要下苦功提高棋艺。为了备战比赛,张琼给自己设定了每天5盘快棋的针对性训练,“因为我是慢棋选手,为了适应快棋,我从几个月前便开始准备,主要是对开局的定式、布局进行研究,对不同的开局做到心里有应对方案。”张琼说。

“一开始下得还可以,对手实力强劲,

我当即转变了思路,抓住了对手的弱点,最后赢了下来。”说起省运会比赛中难忘一场,张琼觉得自己下得“跌宕起伏”,但最终她还是凭借多年经验和稳定发挥拿下了比赛,以全胜战绩技压群芳夺冠。

黑白世界 女生也有一方天地

“这次比赛有优秀的教练指导我们,在和专业的棋手对决中,也学到了很多的技巧,受益匪浅。”张琼说,虽然比赛前集训很辛苦,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下棋,但是看到九江代表队在省运会上取得好成绩, 她觉得再多的辛苦都值得。

“我从小学棋,围棋是我的爱好,它陪伴我走过了30多年的人生,让我享受博弈的乐趣。”张琼说,她将努力把自己的这份对围棋的热爱传递给更多的年轻人。

“围棋是很适合女生,中国传统的四大艺术——琴棋书画,其中围棋是一种静态的竞争。纤纤素指拈起棋子轻落楸枰,本身就是一副绝美画卷。”张琼说,现如学棋少年越来越多,但其中女孩的比例在减少。张琼表示这次她获得这个成绩,也是想用实力告诉大家,黑白世界,女生也有一方天地。

“女生在动手和逻辑思维方面与男生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学习围棋正好可以弥补在逻辑性思维上的不足。”张琼说,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女生喜欢上围棋、学习围棋。

“教孩子们下棋,弘扬我们国家的优秀围棋化,促进青少年对参与围棋运动的热度,为九江围棋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张琼说。

(实习生 张曼玉 九江日报全媒记者 金璐  文/摄)

标签: 张琼围棋省运会棋友

更多文章

  • 张琼到远安了

    历史解密编辑:赤脚论坛标签:张琼,远安,福利院,茅坪场镇,远安县

    点击赤脚论坛 关注我哟正文原标题:副市长张琼来远调研民政工作6月21日,副市长张琼,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杨青山等一行到远安调研。县委副书记、县长刘朝,副县长邓作军参加调研。张琼一行先后来到洋坪镇农村福利院、茅坪场镇农村福利院、远安县福利院实地调研养老服务工作。张琼检查了各福利院设施建设、食品药品安

  • 侯文亮 张琼一线了解高考备考情况并看望慰问高三教师

    历史解密编辑:法眼观三晋标签:宋朝,侯文亮,高考备考,县教育局,高三教师,五代十国,张琼(北宋),中小学教师资格

    2023年高考在即,县委、县政府十分牵挂高三学子备考情况。5月25日,县委书记侯文亮,县委副书记、县长张琼带领县教育局班子成员到承担高考任务的五所中学了解高考备考情况,看望慰问奋战在备考一线的高三教师。县委常委、副县长胡海艳一同参加。侯文亮一行先后来到汾河中学、新绛中学、新绛二中、职教中心、海泉学校

  • 新城子镇刘克庄村开展“喜迎党的二十大·中秋树新风”志愿服务活动

    历史解密编辑:信息新报标签:新城子镇,志愿服务,示范户,永昌县,美丽乡村

    为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城子镇刘克庄村积极开展“喜迎党的二十大·中秋树新风”志愿服务活动。活动中,为新城子镇17户荣获2022年度市、县级“美丽庭院”示范户进行表彰奖励,进一步引导广大村民群众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共同营造庭院整洁、

  • 千家诗41《莺梭》刘克庄 | 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工夫织得成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一首古诗词标签:刘克庄,莺梭,洛阳,如锦,黄莺

    莺梭宋·刘克庄掷柳迁乔太有情,交交时作弄机声。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工夫织得成。译文春天,黄莺飞鸣迅速,穿梭于园林之间,时而在柳树上,时而在乔木上,似乎对林间的一切都有着深厚的情感。黄莺的啼叫声就像踏动织布机时发出的声音一般。洛阳三月,百花争奇斗艳,竞相开放,犹如锦绣。你看那些辛勤的黄莺正忙碌于园林之

  • 《千家诗》134《冬景》刘克庄 | 蓉菊满园皆可羡,赏心从此莫相违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一首古诗词标签:刘克庄,满园,冬景,莫相违,千家诗

    冬景【宋】刘克庄晴窗早觉爱朝曦,竹外秋声渐作威。命仆安排新暖阁,呼童熨贴旧寒衣。叶浮嫩绿酒初熟,橙切香黄蟹正肥。蓉菊满园皆可羡,赏心从此莫相违。【译文】晨曦万道,斜映着睡醒的纱窗,竹外西风,送走秋色捎来寒霜。我命仆人及早给阁子安排火炉,又呼童子,去熨贴御寒的衣裳。绿酒新熟,像嫩叶一样的澄碧,肥蟹煮熟

  • 刘克庄:他写诗似陆游,填词如稼轩,错为贾似道站台而被后世不耻

    历史解密编辑:月色如遇梦标签:刘克庄,陆游,贾似道,辛弃疾,刘过

    刘克庄:高洁似放翁,爱国如稼轩在中国文学史中,有个名词叫“辛派三刘”指的是南宋末年的刘过、刘辰翁及刘克庄,在这三人中,就数这刘克庄官做得是最大了,其他二人都很悲催,那刘过虽同辛弃疾交厚,但却是布衣终生。既然这三人都被视为“辛派词人”,那当然与辛弃疾的词风相近的,都属所谓豪放派;其实,这三人同辛弃疾一

  • 刘克庄一首《一剪梅·袁州解印》风格独特,语言诙谐

    历史解密编辑:老树标签:诗人,知府,记者,宋朝,刘克庄,辛弃疾,科学家,千古名句,一剪梅·袁州解印

    我对刘克庄并不熟悉,算是第一次接触。据资料记载,刘克庄,字潜夫,号后村,福建莆田人。南宋诗人、词人、诗论家。宋末文坛领袖,辛派词人的重要代表,词风豪迈慷慨。享年82岁,在江湖诗人中年寿最长,官位最高,成就也最大。晚年致力于辞赋创作,提出了许多革新理论。刘克庄的诗属江湖诗派,作品数量丰富,内容开阔,多

  • 刘克庄的一首冷门词,叹年光过尽,功名未立,书生老去,机会方来

    历史解密编辑:豁然书斋标签:书生,宝钗,陆游,功名,诗人,记者,宋朝,刘克庄,辛弃疾,科学家

    刘克庄,号后村居士,莆田人。南宋理宗淳祐六年,赐同进士出身,官至龙图阁直学士。早年曾写《落梅》诗,内有“东君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句,被谗者以示柄臣,因而贬官,病废十年。刘克庄词的词品受到词论家的好评。刘熙载说他的词“旨正而语有致”。冯煦说他是与陆游、辛弃疾在南宋鼎立的词人, “拳拳君国似放翁

  • 宋朝才女朱淑真这首《黄花》,开篇很是一般,可最后两句意境高远

    历史解密编辑:直证大史官标签:朱淑真,李清照,才女,诗人

    古代是一个绝对的男权社会,对于女人而言,并没有多少的社会地位,即使是在比较开明的唐朝,女人也没有多少话语权,一辈子过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日子,无非只是在闺房里做做女红,只有在一些盛大的节日里可以出门。这也就是为什么古代的才女比较少,在文学上完全无法与男人相比,只有极少部分的女孩子比较幸运,她们受到过

  • 朱淑真经典十首诗词,文采风流不输李清照

    历史解密编辑:每日一首古诗词标签:朱淑真,李清照,生查子

    朱淑真(约1135~约1180),号幽栖居士,南宋著名女词人,与李清照齐名。是唐宋以来留存作品最丰盛的女作家之一。朱淑真生于仕宦之家。幼警慧、善读书,但一生爱情郁郁不得志。丈夫是文法小吏,因志趣不合,夫妻不和睦,最终因抑郁早逝。又传淑真过世后,父母将其生前文稿付之一炬。其余生平不可考,素无定论。现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