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邦彦(1056—1121),北宋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官历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他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所填的词风格虽似柳永,但比柳词精美得多。词中用字除平完全符合词牌的要求外,甚至连仄声中的上、去、入三声也绝不相混。因此,词音调非常优美。前人称赞为“圆美流转如弹丸”,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作品在婉约词人中长期被尊为“正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或“词中老杜”。
据说,喜好寻欢作乐的徽宗皇帝微服私访,看中了李师师的美貌,一宿之后,在离开李师师家时,为了表示自己的皇帝身份和对师师的宠爱,特地赏给她一块皇帝专用的龙网敏绡(一种特殊的高级丝织品,另一说是手帕)。李师师原来有一个旧相好的名叫贾奕,是个小武职官武功郎。他听说李师师又有了新的特别的相好,大吃其醋,找上门去吵闹。李师师无奈,只好实告他那是皇帝,贾奕不信,李师师于是把那块龙凤皱绡给他看,贾奕才不敢再说什么了,可心中仍很生气,趁李师师不在房内时,以皇帝的口气写了一词《南乡子》 放在桌上。
第二天,徽宗又到李师师处,不巧看见梳妆盒中贾奕写的这首《南乡子》。徽宗本是才子,对词中的讽刺之意,自然一看就懂,唯因对李师师的爱恋,也就没有发作,容忍过去了。但贾奕仍对师师恋恋不舍,鼓动谏议大夫曹辅、张天觉为此事上书徽宗皇帝,可这位天子不仅不听,反而找个借口将贾奕、曹辅、张天觉等人进行了惩罚。
因为经常到李师师家饮酒作乐,次数多了,开封的人都知道,他自己也觉得不大好。于是他命人从宫中挖一条地道直通李家,这样来往就隐秘了。
一次,周邦彦正在李师师处,突然徽宗皇帝从地道里来了,他躲避不及好藏在复壁间(一说藏在床底下)。徽宗皇帝随身带来了一个江南新进贡来的橙子,让李师师切开尝尝。宋代吃橙子和我们现在吃菠萝有些相似,要准备一杯盐水,切开的橙子在盐水中蘸一下再吃。然后,皇帝与李师师讲了些私房话,当然,所有这些都给周邦彦听见了。
本来,这种事应该守口如瓶,绝不能说出去。可是善于写词的周邦彦技痒难熬,居然把这一夜所闻写成了一首词,就是著名的《少年游》。
少年游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白话译文
并州产的刀子锋利如水,吴地产的盐粒洁白如雪,女子的纤纤细手剥开新产的熟橙。锦制的帷帐中刚刚变暖,兽形的香炉中烟气不断,二人相对着把笙调弄。
女子低声地探问情人:今夜您到哪里去住宿?时候已经不早了,城上已报三更。外面寒风凛冽,路上寒霜浓重马易打滑,不如不要走了,街上已经少有人行走!
这首词将他同李师师求欢的心情比作露水,心像刀割,在雪压城门之际恨不能“胜”徽宗,看着李师师的纤指剥去橙子皮而无言面对现实的残酷,只求能在师师的“锦幄”下求的一时“初温”,情绪绵绵,对面坐下听师师弹琴弄弦。悄悄地发问:晚上住哪儿?引用李师师对徽宗说过的话“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借指李师师的用意是打发徽宗回去,于是在徽宗“休去”后,才得来这“少人行”的绝好相会时机。赞师师的机智。李师师很喜欢,笑纳了。天将拂晓,周邦彦才独自匆匆归去。(另有一种说法《少年游·并刀如水》中的译文是:路滑霜浓,很少有人行走,不如就别走了吧。这里是挽留徽宗“休去”。)
词中所写的男女之情,意态缠绵,恰到好处,可谓“傅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不沾半点恶俗气昧;又能语工意新。这种写生的技巧,用在散文方面已经不易着笔,用在诗词方面就更不容易了。单从技巧看,周邦彦实在是此中高手。
谁知有一次在与宋徽宗云雨之后,李师师竟然忘情地把《少年游》这首词当着徽宗的面唱了出来,宋徽宗一听,就明白那天在李师师家的事被人知道了。于是,第二天,宋徽宗下旨,说周邦彦荒废了公务,即日押出开封,贬去外地。
宋徽宗又去李师师家的时候,李师师不在。过了一会儿,李师师回来了,但眼睛红红的,显然是哭过了。宋徽宗问她去了哪里,李师师说送人去了。宋徽宗马上问她,是不是送周邦彦去了。李师师点点头。宋徽宗问:“他又写了什么东西没有?”李师师说填了一首《兰陵王·柳》,宋徽宗让她唱来听。周邦彦这首美妙的词,通过李师师圆润柔美的歌喉,使徽宗皇帝陶醉不已。他不仅气消了,而且非常高兴,下令赦免了周邦彦,让他官复原职。
#唐诗宋词#
#宋词#
#我要读宋词#
#周邦彦#
#李师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