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从曾巩里巷中走出的老学童(图)

从曾巩里巷中走出的老学童(图)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江南都市报 访问量:4545 更新时间:2023/12/6 21:30:42

■饶振华简介

饶振华,1966年4月出生,原陶博吾艺术研究会副会长,江西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江西省书协学术委员会主任,赣闽书法院特聘书法家,作品先后被吴道子艺术馆、曾巩纪念馆、李时珍博物馆等单位和海内外人士收藏,多次在全国及省市重要书法比赛中获奖,并在《中国书法》《书画世界》《江西日报》等学术刊物和报刊发表论文,2002年10月由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中国实力派书法家——饶振华作品集》。

草书苏轼诗《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

自作联:古巷曾留宋时雨,老斋犹闻读书声。

故土与家世

播下艺术的种子

清帝御赐汤蕃父子“三吴屏翰”。

赣东南丰,风光旖旎、钟灵毓秀,那里因千年古邑老城、千古才子曾巩、千秋古窑瓷器、千载非遗傩舞、千岁贡品蜜橘而闻名遐迩。饶振华位于南丰城西的老家,正是南丰宋明清60多栋建筑群里的三忠祠老屋思源堂,邻曾巩生活过的曾家大院和清代书法家赵世骏的故居,登楼遥对旴江河畔的曾巩读书岩。这让他从小生活的底色就与文学、艺术天然接近。

从他的祖辈看,更有着一条清晰的家学脉络。据《江西历代进士大全》《南丰地方志》等史料记载,饶振华始祖饶元亮公,仕唐德宗,为两浙安抚使;三世祖饶介,系元末明初著名诗人、书法家宋克的老师。饶振华的曾外高祖汤藩为知名学者、书法家,乾隆年间进士,由户部主事仕至江南苏松粮道,晚年为清粤秀书院第24任山(院)长。汤藩父子两代皆为重臣,一门出了4个进士(汤藩和儿子汤云楷、汤云松、汤云林)。汤云松,清道光年间进士,曾任江宁按察使,晚年主持白鹿洞书院、旴江书院,擅长书法,小楷为八大山人临王羲之《兴福寺碑》的册页题跋广为传诵。汤藩父子为官时,勤政亲民,体恤百姓,任上有功名,清帝曾赐“三吴屏翰”“学士第一”等匾以示嘉彰。

厚重的故乡与诗书的家风,不经意地在饶振华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艺术的种子。饶振华的父亲是独子,因此生育了10个孩子,但不管生活如何艰辛,父亲依然接续祖上读书的传统,坚持要他们兄弟姐妹好好读书。饶振华表示,在艺术蒙上,鼓励和才能是同等重要,他一生都感激父亲曾经的鼓励。一次过春节,5岁的小振华拿到了用大红纸包着的压岁钱,开心地在上面写下三个字,结果父亲看了惊喜地向妻子说道:“你看振华的字有点像王羲之字体呀!”要知道,那时候他还没上学,这是他第一次写字,也不知道王羲之是谁,只是从父母喜悦的脸上感受到夸赞,于是深受鼓舞开始练字。

从读书到工作,书法一直与他相伴。1987年,饶振华在江西省首届青少年书法比赛中荣获第五名,获得第一名的是同为南丰老乡的著名书法家曾印泉。饶振华感恩,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正是受到了父亲和很多前辈及良师益友的鼓励,激励着他不断创新前行。还有妻子放下钟情的文学,承担所有的家务,不断给予他鼓励。如1991年获全国篆刻比赛和年画大展一等奖的徐夫耕先生,对他的草书厚爱有加,为他篆刻名号和起首印。2003年11月,他获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书法展特等奖,受到启功等评委会专家的肯定。2007年4月,他在南昌美术馆举办“和谐之声”书法展,许亦农先生亲自写序并出席开幕式,张桂涛先生不顾年高体弱拄杖前来观看并欣然题词“长江后浪推前浪”。

缘分与机遇

拜师大文人艺术家陶博吾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也是一种文字美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古代,书写是文人抒发内心情感的表达,是一种生活方式,书者首先是文人且多善文能诗。

饶振华很庆幸,喜爱书法的他从小就浸染在这样的生活氛围中。他出生和成长的老屋是一栋独门独院的建筑,上下两层,100多平方米,“不是特别大,但是很自在”。老屋内有客厅、东西房、阁楼,还有一间房专门用来读书学习,父亲浪漫地取名为“读书堂”。他的家里至今都还保存着曾祖父的碑刻字帖,牛角的斗笔,老紫檀的端砚,这些祖上留下的明清时期的文房四宝,为他儿时保留了原汁原味的文人式生活。逢年过节,家里会贴上孩子们自创和书写的春联,每扇门的春联都有着不同的要求。饶振华10岁左右开始像姐姐哥哥们那样把自己写的春联贴在墙上。

关于年少时的趣事,饶振华记得13岁时,自己老家与县体育馆很近,时常与小伙伴们去那里练举重,由于成绩优异,举重照片还上了县体育局的文体橱窗,并被县里推荐至省体工队,差点成了一名省队专业运动员。那时他从南丰来到省城,“当看到举重房里声声呐喊的氛围,感觉与我从小成长的环境相差太远”,最终还是放弃了“弃文从武”。后来与中央美院教授、江西籍当代书法名家邱振中交流时,饶振华发现原来两人有着同样的经历。邱振中在南昌二中读书时练体操曾颇有名气,同时在京剧方面也有着天赋。

1983年的一天,饶振华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十七八岁的他来到南昌读大学,有一次到省文联看书画展,他站在一幅篆书作品前驻足观看,旁边走过来一位拄着拐杖的80来岁老人。老人好奇年轻的小伙竟然对篆书感兴趣,就问他,“你喜欢篆书吗,这上面写的是什么字呀?”饶振华回答,小时候在家里看过很多这样的刻板书,所以识得篆书。老人开心之余,立马留下地址,邀请他有空去家里玩。那个时候,饶振华并不知道眼前这个朴素且精神矍铄的老人就是陶博吾,他欣赏的那件篆书作品也正是陶老所书。

等到放假,饶振华去了陶老家中,不仅受到热情接待,到了饭点还要留他在家中吃饭,只是他不好意思,几次婉拒,反倒惹得老人不高兴。饶振华说,那个时候的人简单纯洁,陶老看见喜欢书法的年轻人就愿意去引导,去向晚辈传承传统文化。被陶老的真诚所感动,饶振华后来成了陶老家中的常客,每次从老家回南昌时,只要带上一篓南丰蜜桔孝敬师父,老人家就很开心。

日常生活中,陶老喜欢聊时事,在艺术方面则教导饶振华要多读书,既要通读古代经典读本,也要懂得现代科学知识。陶老常说:“写字画画不难,难的是读书。艺术要有风格,要形成优秀的个性,所谓优秀就是读书沉淀之后的厚积薄发,才能够通过艺术更深刻地表达自己,成为有思想的艺术家。”

渐修与顿悟

书法是修养的沉淀和精神的外化

陶博吾的书画能够在当下艺术市场低迷时期频创拍卖纪录,饶振华认为这在常人看来似乎是意料之外,业内行家却认为是情理之中,甚至未来还有巨大的上升空间。陶博吾是中国最早一批系统学习艺术的科班生,师从黄宾虹、王一亭、潘天寿、诸闻韵、贺天健等学习书画,其笔墨渗透进人生历练和修养,充满率真和质朴的情感。饶振华感言,“陶老的作品之所以能够打动人,是他崇尚惟朴是求,从生活的简朴到艺术风格的朴实。这是他的审美取向,也是做人的坚守”。

陶博吾在艺术审美风格和人生价值的追求上,给予了饶振华全面的影响。在陶博吾为数不多的弟子之中,饶振华是极少几个继承了老师书法内质的人。他能够专注学习老师的书法精髓,却不受困于老师的字体形态,勇敢地闯出了自己的一条新路。饶振华认为,中国书法是通过笔墨纸砚等工具为载体,以笔法、结体等技法为支撑,表达书写者生命的轨迹、心弦的律动、情感的容器、修养的沉淀和精神的外化。

他总结,学习和欣赏书法首先要抓住一个“法”字,书法是有法之法,在古人讲是法书,需要技术的支撑,在笔法、结体和线条质量上下功夫,需要有工匠精神;其次是感受一个“情”字,书法是表达情怀的。历史上“天下三大行书”,都是情感汇集产生的结晶;第三,上升到一个“道”字,要把握书法内在的规律,要书以载道,一门艺术需要有思想和创新发展;第四,要契入一个“缘”字,走进和热爱书法是具有机缘的。

饶振华研习书法,从深入到经典法帖开始,抓住经典中最核心的东西,吸收其精髓,如王羲之的端庄典雅、李邕的遒劲雄健、米芾的振迅天真等,体会不同历史时期的典型书风和代表性书法家的特征。接下来是渐修顿悟,因为传统书法艺术宝库像浩瀚的大海,他通过一些与自己心性相通、契入内心的经典法帖来涵泳、来感悟,如王羲之在《兰亭序》中呈现出的书法用笔与结体的典型性、丰富性和强烈的抒情性、节奏感,如颜真卿如何在继承中创新发展,创造出了新的典范,很好地诠释出了一脉相传的笔法与人生价值取向及笔墨精神,是他不朽书法的三大基石。通过渐修顿悟,饶振华让这些鲜活人物的智慧映射进自己的脑海,不断使自己的作品有他们智慧的影子,而不仅仅是外形。

饶振华20来岁开始临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及王铎草书杜诗,奠定了他喜欢抒情豪迈的书风。数十年一直从《平复帖》《冠军帖》《王献之草书六帖》《自叙帖》《诸上座帖》等法帖中揣摩,不断地体会孙过庭《书谱》中所说的“草书贵在流而畅,以点画为性情以使转为形质”。

“砚有积墨三分厚,心无灵犀一点通;我本不是丹青手,只缘胸中逸气生。”生活中,饶振华也常常写诗作对抒发情感。他记得潘天寿曾说过,一个好的国画家,本质上应是一个诗人。“他强调的是作品中要具有打动人的地方,要有诗情画意的表达。书法家更应如此,因为中国书画同源。我每每翻阅傅抱石等大师的精品力作,无论是山水还是人物,都感觉到有一种独立苍茫唱大风的境界,就像遇到生命中的一束光,内心一下子被吸引和打动。”饶振华的书法让人明显感受到,他从诗中所领悟到的独到韵味在自然而然地渗入。从他的诗中感受到经过长期书法实践,点画精确,线条轻重、急缓、朴实、浓淡,以及色彩、空间感、韵律感带来的独特语言及意象。

2018年戊戌初冬,他于金陵相晤曾获1980年全国首届中青年书法大展金奖的吴振立先生,相谈甚欢,写道:照心六朝月,拂衿十都烟;旧事随流水,邂逅不计年。诸如此类的交游、临池、闲居、登山、观展、耕读等,只要拨动他心弦之处常常付之笔端,也成为他率真的生活场。

赤壁烽烟浪淘远,苏公名咏传千载;相慕不因流水去,怀瑾少年泛舟来(1998年秋游赤壁有感)。神州此亭古,一序圣名亘;修禊开新篇,流觞曲有痕;仰观宇宙大,俯察品类盛;停云鸟相亲,疏山清无尘;涧仄流红浅,林密间绿深;惠风拂青衿,兴酣墨迹陈;循溪清流湍,睹文性近翁;几人得其趣,千载崇斯风(2001年8月赴兰亭领全国党政军书法比赛二等奖谒兰亭有感)。

诗意与笔意

书法艺术中的书卷气

“故乡有一个祥和的古称——嘉禾;故乡有一个暖意的名字——南丰。春天的傩舞是她古老悠扬的欢歌,夏日的旴江仍回荡着姐妹的浣衣风。秋红的桔水倒映着挂满金果婆娑的身姿,冬季的军峰屹立着笑傲风雪的云松。哦,不同的季节都有她独具面目的容颜和风采,不同的年轮都有远离桑梓游子共同的牵挂与祝颂。故乡里有我的父老乡亲,闾巷里有儿时伙伴嬉耍、逐戏的影踪。古屋里有我们蹒跚学步的脚印,壁檐上有不知开落多少遍古藤的新茸。人生的驿站总不时为故乡而停靠和注目,故乡是藏进胸怀、搁在心窝里难抑的情动。”

这首名为《故乡小忆》的诗,令自由作家、独立艺评人王建南感叹,饶振华除了钟情于文学创作之外,还隐含了他作为一位书法家用抽象的符号创造种种视觉意象的最初渊源。为此,王建南写下文章《诗意与笔意的辉映》,探究一位钟情于书法的诗人,是怎样将生动的文学描写转换成抽象的文字书写。王建南认为,故乡早已成为作者在书法创作中寻求真切感受的母体,成为借书写为情感释放提供的一个出口,把握住这个“出口”是理解饶振华书法特质的一个重要落脚点。文学的感染力离不开读者的丰富想象,而书法的表现力需要线条来承载。饶振华书法作品中呈现出的“摇曳多姿”正是对“婆娑”一词充满个性化的书写阐释。以下便是几段王建南《诗意与笔意的辉映——饶振华书法艺术初探》的节选。

作为一位有追求的书写者,在每一个创作阶段都会设定一个总体的目标。从饶振华近十年来的书风看,他在实现了第一个目标“摇曳多姿”之后,不免产生了某种迷失感,因为即便将这四个字的内涵表达得再充分,也并非中国书法的最高境界,下一步需要弱化这种过于突出的笔势偏好,朝着更高的境界“闲散自适”进发。欲达到此种境界,仅凭刻苦的训练是不够的。所谓“功夫在诗外”,创作者必须在个人的学识与修养上下足功夫,从而提升个人气质。同时结合书写时的心绪,才有可能在生存状态与情怀操守之间找到那个属于书写者个人独有气质的平衡点。

饶振华是这样认识的,也是这样去探求的。于是,我欣喜地看到了他的新突破。2022年所书写的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体现了这种书卷气。书卷气是指在古代诗文、简札墨迹以及刻帖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笔致的轻松、流利、遒劲、灵巧的形式美感。如果说金石气体现的是一种苍劲古拙,那么,书卷气体现的则是一种优雅。

饶振华的这一件《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在从纵横恣肆之中展现出一种坚守,将苏轼夜饮归来倚杖听涛声的心绪以笔墨的干湿浓淡枯表现了出来。苏轼在创作这首词时,正值人生仕途的最低点,但却是他一生中最为文采飞扬的时候。他谪居黄州,写出了一生中最为华彩的篇章,《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即是其一。饶振华专门挑选这首东坡词作为训练的主要目标,除了对苏轼的崇敬之外,更有对书卷气的追求。当书写的内容与书写的技巧达到高度一致时,书写者才有可能攀上新的艺术高峰。

由此,让我们回顾一下饶振华带给观看者的书法审美体验。从强调生命个性的“摇曳多姿”到收敛自我的“闲散自适”,再到“雄浑朴拙”的自我重塑,最终抵达书卷气的彼岸。他通过书写来磨砺自己的心灵,将生命成长的轨迹转换成各不相同的书法意象,于厚积的审美趣味之中铸就出昂扬的精神气象。

文/图 本报全媒体记者段萍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大江网(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江西新闻国内国际娱乐教育理论评论旅游体育问政江西大江专题江西日报信息日报江南都市报新参政文摘新法制报通讯员全部

江南今日版面

江南都市报2022-09-17

标签: 曾巩书法草书王羲之篆书书法家

更多文章

  • 虞云国|曾巩《局事帖》二题

    历史解密编辑:文汇报标签:曾巩,晏殊,进士,唐朝,宋朝,局事帖,王安石,欧阳修,虞云国,散文家,抚州府志,唐宋八大家

    前贤时彦对曾巩《局事帖》多有考论,笔者不贤识小,仅对两个相关问题,结合文献,略说浅见;当然,限于史料,也仅是管窥而已,不当之处,尚祈指正。曾巩《局事帖》资料图片无党乡贤之旁证据《式古堂书画汇考》卷12著录云:“曾子固《局事多暇帖》,行楷书,印书纸背。”今据存本行款,过录标点如下:局事多暇,动履禔福。

  • 曾巩为官二三事

    历史解密编辑:弗兰力艺术标签:曾巩,为官,齐州,知州,官府,地方官

    曾巩,字子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也是一名政绩卓著的官员。嘉佑二年,曾巩进士及第,从此开始仕途生涯。早年间在朝廷担任一些文职,多年后出任地方官职。曾巩勤于政务,关心民生。他被任为越州通判,其时越州大旱,粮食紧缺。曾巩考虑到常平仓的粮食供应不了境内粮荒,各地百姓也不可能都到州城来买

  • 曾巩与济南的不解之缘

    历史解密编辑:如汝侃娱乐标签:曾巩,大明湖,趵突泉,西湖,济南,齐州二堂记

    曾巩是客居济南的名士,是济南重要的文化名片。曾巩任齐州知州只有两年,政绩却十分显著。他改革弊政,推崇仁政;推行新法,发展农业;兴修水利,根除水患;镇压恶霸,除暴安良;珍惜民力,节用裕民;美化环境,建设城市;重视文教,繁荣学术;把齐州治理得井井有条,物阜民丰, 是一位卓有才干的政治家。曾巩文学成就卓著

  • 曾巩之侄曾纡《过访帖》拍出4025万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学府标签:曾纡,过访帖,曾巩,黄庭坚,米芾,李公麟

    曾纡(1073-1135),字公衮,晚号空青先生。江西临川南丰人。北宋丞相曾布第四子,曾巩之侄。北宋末南宋初散文家、诗人、书法家。他与曾巩、曾布、曾肇、曾纮、曾协、曾敦并称“南丰七曾”。曾纡天资聪颖,十三岁时已经在诗文上有多开悟,伯父曾巩以韩愈的诗文传授指导,学习更加上一层楼。十八岁时,曾纡便在开封

  • 曾巩:对任何命运抱有气概和平和

    历史解密编辑:秦朔朋友圈标签:曾巩,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范仲淹

    · 这是第4666篇原创首发文章 字数 3k+ ·唐宋八大家,前面陆陆续续都写过7家了,该写曾巩了。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有多厉害呢?介绍一个人,应该先介绍绝活和核心竞争力。他写东西特别快,又相对特别好,应是古代单位时间内产出性价比极致王。十几年前,小作者我也特别“能打”

  • 宋代墓志︱王安石“退稿”曾巩始末

    历史解密编辑:澎湃新闻标签:曾巩,王益,诗人,宋朝,王安石,墓志铭,宋代墓志

    墓志铭的写作,中国古代最常见的情况是墓主人去世之后,丧家给一定数量的财物(雅称为“润笔费”)请他人撰写,写作者完成之后交稿,丧家磨勒上石。不过,有一种极其罕见的情况,即丧家先后两次求他人为墓主撰写墓志,也就是说墓主一人有两方墓志存在。据学者统计,在上万方唐代墓志中,有28人存在两方墓志,(拜根兴:《

  • 抛弃瘫痪妻子娶小娇妻,“现代陈世美”水均益却养智残大哥16年

    历史解密编辑:凌瑶读史标签:水均益,陈世美,央视,杨迪

    人之初,是善是恶?这是一个永恒的命题。而在一位央视名嘴——水均益身上,这个命题也在困扰着观众们。他原本是央视最出色的主持人之一,更是多次冒着生命危险去战地进行新闻报道。多年的打拼,使得他的业务能力获得了全国观众的一致好评。然而一场绯闻的引爆却将他勾勒成为"现代陈世美",也正是这个人们以为的"陈世美"

  • 穷丈夫整容变成高富帅,开宝马却4年不管妻儿,妻子:当代陈世美

    历史解密编辑:情感调研室标签:陈世美,结婚,离婚,婚姻,罗志强,陈亚丽

    男子离家打工四年之久,期间从未回家一次,独自在家教子的她在视频中偶然刷到一个外貌陌生又熟悉的男人,容貌精致西装革履。这个人是否是她的丈夫呢?在家刷视频,意外发现离家四年的丈夫眼前这个女人名叫陈丽亚,生于贵州张于贵州的她,如今独自一人来到长沙,住在一起家廉价的旅馆里,其目的就是要找到自己消失四年之久的

  • 民国渣男图鉴:胡兰成情史乱,萧军会家暴,郭沫若就是民国陈世美

    历史解密编辑:直证大史官标签:胡兰成,郭沫若,萧军,萧红,张爱玲,沈从文

    作者|门木编辑|知愚姑娘古语有云,“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虽然一竿子打翻了一船人,但每句良言背后都暗藏着无数血与泪的悔悟。事实证明,负心是读书人的传统技能,尤其在哄骗女子上,相爱时浓情蜜意海誓山盟,厌弃时决然无情翻脸不认人。读书人擅长用笔杆子针砭时事,也擅长用甜言蜜语笼络少女芳心。近如民

  • 大姐相亲,得知对方是抛弃前妻的陈世美,当场开怼:你不是我的菜

    历史解密编辑:墨小墨说故事标签:陈世美,离婚,红娘,结婚,相亲,李大姐

    俗话说: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人心是最难测的东西,尤其是在感情里。你永远都不知道,那个嘴上说着爱你的男人,究竟出自真心,亦或只是在哄你;你也永远不知道曾经一心一意对你好的男人,什么时候目光开始流连那些更年轻漂亮的身影;曾经许诺你不离不弃的男人,什么时候会背弃了誓言。人是被欲望驱使的生物,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