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地气
驻村青年汗洒京郊大地
2021年4月,委局号召全局青年干部开展进村驻点锻炼工作。杨林在接到动员通知后第一批主动报名参加了本次驻点工作,经过需求对接,结合他本人擅长的景观农业产业融合领域,确定了延庆区白河堡村作为对接村。
这个村距离虽然远,但是对于这位经常跑山区的农技推广人员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
01
深入学习
了解白河堡村历史过往
为了更好地融入白河堡村,杨林也算是做足了功课,他先是在网上搜索白河堡的各类信息,又跟随镇农服中心人员与村两委班子实地对接,还认真参观学习了村史馆。
在白河堡村村史馆参观学习
白河堡村隶属于北京市延庆区旧县镇,是个水库移民村,原村址在白河堡水库库区,八十年代修建白河堡水库迁建于此。2013年白河堡村作为国家级水库移民避险解困试点村,经过两年多的施工建设建成了现在的新农村样板,村民集体上楼,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这个村完全是社区化管理,从村容村貌来说可以说是新农村建设的标杆,但是该村产业状态相对薄弱,土地资源较少,尤其是经过造林工程后农业用地不足,村里的主导产业是60余亩的经济果林。
目前该村的产业结构单一,村集体有一个合作社,主要负责村里果树产业和3户民宿的运营。这个村目前在册123户270人,常驻人口主要是老人,年轻人基本都是去北京市里或延庆区里工作,劳动力短缺也成为了制约村里产业发展的一个限制性因素。
02
扎实驻村
愿做村里的“及时雨”
自从跟村里对接后,杨林每周都要去村里两三天,很快他就跟村里张师傅、祁大姐两位支委处成了忘年交,时常跟着两位支委转转社区,看看果园,谈谈林下药材育苗的可行性,聊聊村社区内外景观提升的方案。
杨林给村里的景观地被菊进行打顶
为了更有针对性地提升村周边景观,他邀请来延庆景观农业专家为村里出谋划策,还积极牵线延庆龙头国企绿富隆农业园区与村里形成共建,为该村支援了5000余棵蔬菜及花卉种苗。村民对这位朴实无华、爱打招呼的“新村民”也越来越熟悉,时常跟他聊聊天,开开玩笑。
请延庆景观农业专家为村里出谋划策
2021年6月26日凌晨延庆下起了大冰雹,旧县镇是受灾最严重的乡镇之一,白河堡村也没能幸免,焦急中的村民们没想到,一大早杨林就出现在村里,与村两委班子成员一起冲在查灾的第一线。
杨林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与村班子共商对策
村里苹果树受灾非常严重,受灾面积50余亩,部分树木根部折断,大量设施损毁,由于事发突然人手紧张,村书记派杨林赶紧去镇农服中心汇报了受灾情况,完成报灾后,杨林又往返在果园、村委、镇农服中心和单位,帮着村里四处打听农业保险的政策,及时跟村里商量办法。
苹果园遭受严重雹灾
通过这次雹灾,村里上上下下对这位农口派来的技术员更加认可了。去年北京的雨季持续时间长,降水量大,极端天气多。杨林把驻村工作做的很扎实,雨季时干脆就住在旧县镇里,每周都在延庆住3到4天,他很多周末都是在村里度过的,陪着村里想办法,忙里忙外筹集抢种受灾的花苗菜苗,成为了村里的“及时雨”。
03
调整思路
踏踏实实为村里做点小事
雨季过后杨林又邀请到旅游自媒体方面的朋友来到村里为村里献计献策,为民宿的运营想办法,找到了一些可以关联的资源点和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
村周边的景观美化卓有成效
秋季,村里果园受雹灾苹果下来后杨林又开始帮忙多方联系销售,这种受过雹灾的苹果品质差、不耐储放,销售难度很大,所以他干脆先自己买了几十斤苹果送亲戚同事朋友,为村里带来了一些回头客,杯水车薪帮着村里分忧。
后来本市疫情又发生阶段性反复,杨林身为局系统的防疫督导组成员,很注意防疫规范,驻村就不再进入村社区内,每次去村里都为村里防疫岗送去一些口罩、雨伞、食品等物资,有时间还陪着村民一起站防疫岗,也在这个过程中督促村民提高防范意识。
杨林为村里防疫岗楼送去口罩
今年开春后,驻村工作已经要结束了,杨林又赶着早春帮村里筹集到了部分玉米、蔬菜和景观作物的种子,村书记感动地说“杨子,驻村结束后也别忘了我们哈,常回来看看”。
杨林跟村民志愿者一同防疫督导
驻村心语
通过这一年的驻点工作,杨林对现阶段北京的农业农村工作有了新的认知,目前形势下,村里工作突出一个“稳”字,重中之重是防疫情、保稳定、保就业和防返低。
从白河堡村这一年的实际工作来看,村里土地资源有限,中青年劳动力短缺,又遇到气候灾害,同时镇里的领导班子也在调整过渡期,村委团结但是确实工作任务繁杂,事无巨细,确实感受到了基层工作的不容易。本来是想撸胳膊挽袖子大干一场,带动村里好好做林下经济和民宿,但是在极端天气和疫情反复的压力下,目前这个村需要的是帮着他们做些实实在在的小事。
经过换位思考,杨林调整工作思路,将带动村里发展产业融合工作思路转变为“为村里多办实事小事”的工作基调。比如结合雨季病虫害问题积极开展植保咨询及除草安排工作,并且跟负责绿化的支委张师傅达成默契,承担起每周的村周边绿化带的日常管护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跟张师傅汇报交流。
经过这几个月的相处,村里上上下下对他的称呼也从“杨老师”变成了“杨子”,越来越不把他当市里派下来的驻村干部,而是当做了自家人。这一年虽然没有为村里做出多大的事,但是实实在在的小事干了不少,也正是这一件件小事拉近了距离,能够在短短一年内收获到了村委和村民极大的信任,也收获了很多质朴的友谊。
供稿: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编辑:农小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