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古代经典的四大名著之一,书中108位梁山好汉的形象深入人心。108位梁山好汉里面,只有鲁智深,真正对得起“英雄好汉”四个字。
智真长老有一句话,非常中肯地评价了鲁智深,他说:“此人上应天星,心地刚直。虽然时下凶顽,命中驳杂,久后却得清净。证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智真长老这短短一句话,概括了鲁智深一生的命运。
最开始的时候,鲁智深不叫鲁智深,他叫鲁达,是一位兵马提辖,长得“面圆耳大,鼻直口方,腮边一部貉臊胡须,身长八尺,腰阔十围。”很明显,鲁智深一脸凶相,不用说话,旁人只需瞧上一眼心中就多了几分怯意。虽然鲁智深的外表很像蒋门神,但他有佛心。很难想象义救金翠莲的人不是一位白衣胜雪剑眉星目的少侠,而是一位五大三粗长满络腮胡子的铁塔壮汉。
按照《水浒传》中的情节设定,镇关西能够凭借一把杀猪刀威震一方,还敢肆无忌惮的抢夺金翠莲,说明他本人武功着实不低。如果镇关西想得开,把全部家产送给宋江哥哥,上了梁山说不定也是梁山八骠骑之一。不信?没遮拦穆弘不就是这样的吗?
只可惜,镇关西碰见了鲁智深这个命中克星,而穆弘没有遇见。仅仅三拳,鲁智深解决了镇关西。威震一方的大恶人镇关西在鲁智深面前,脆弱得就像纸糊的一样。也许有读者会说,打镇关西只能算是虐菜。
倒拔垂杨柳,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一棵根系错综复杂的老柳树是多么根深蒂固。鲁智深怒吼一声,硬生生拔了出来,他的力量,堪比小型挖掘机。因而,鲁智深手中的兵刃水磨禅杖,重达62斤,比杨过的玄铁重剑也只轻了两斤而已。鲁智深是一位步战、马战全能型高手,步战可四十回合力压杨志,马战可以50回合战平呼延灼。那么,咱们的问题来了,威猛如金刚,强悍如罗汉的鲁智深,为何在瓦罐寺被揍得落荒而逃?
《水浒传》中,瓦罐寺是鲁智深的战力低谷,低得一塌糊涂。鲁智深居然被两个无名小辈生铁佛崔道成、飞天夜叉邱小乙揍得连滚带爬,一溜烟逃跑。如果是武松来到瓦罐寺,不应该是一刀解决一个的结局吗?为何能够在战场上大杀四方,威猛如金刚下凡的鲁智深,却收拾不了这俩不入流的小角色?
瓦罐寺这个情节设定非常奇怪,跟之前的情节对不上逻辑。首先,鲁智深居然识字了!鲁智深还叫鲁达的时候,干掉镇关西后跑路,他看到了悬赏自己的布告。鲁智深不识字,根本不知道上面写了什么,还傻乎乎凑上去看。但鲁智深到了瓦罐寺这个地方,居然识字了。《水浒传》原著描写如下:“看那山门时,上有一面旧朱红牌额,内有四个金字,都昏了,写着『瓦罐之寺』。”
著名的文学评论家金圣叹对此也颇有疑惑,鲁智深不识字,为何偏偏认得“瓦罐寺”,而且“罐”字还这么难写难认?
再者,鲁智深居然一改之前“锄强扶弱”的做事风格,瞧着瓦罐寺几个年迈的老僧不顺眼。鲁智深看见几个饿得面黄肌瘦,形容枯槁的老僧,不仅没有丝毫的同情之心,反而是怒喝一声,骂道:“你们这和尚好没道理!由洒家叫唤,没一个应!”
怎么,鲁智深上个章节还在义救金翠莲,拳打镇关西,一身正气凛然,这个章节居然就要“拳打南山敬老院”了?冲着几个枯槁老僧发脾气,估计李逵这样的人才能干出来。
最离谱的是,堂堂鲁智深,居然被崔道成和邱小乙揍得得连滚带爬,毫无还手之力。鲁智深逃跑之后,居然还不敢回去报仇,他内心是这么想的:“他两个并我一个,枉送了性命。”笔者每次读到这里,都有种如鲠在喉的感觉。倒拔垂杨柳,硬压武松一头的狠角色,就算饿上两天,也不至于如此窝囊吧!鲁智深一挑二就这么怂,那还当什么梁山步军大统领,扔掉六十二斤重的水磨禅杖,跑到旱地忽律朱贵的饭店里刷碗洗菜不好吗?
按照常理推断,只要鲁智深还能舞得动六十二斤重的水墨禅杖,那么崔道成和邱小乙就万万不是对手。这就好比十六年后的杨过内力当世无匹,手持玄铁重剑打武敦儒武修文,居然害怕大武小武兄弟俩把自己给揍死。杨过就算三天不吃饭,也不至于害怕大武小武吧
这么不合常理的情节,为何出现在了《水浒传》中?答案只有一个,这个章节的作者换了!瓦罐寺的情节不是施耐庵写的,有可能是罗贯中。只要是熟悉水浒传成书过程的读者,一眼就能看出来,瓦罐寺章节拼凑的痕迹太明显。读小说时,一般有这种人物形象剧烈变化的情况,基本都是作者不一,临时请别人代笔导致的。
请别人代笔这种事很常见,金庸、古龙都有请人代笔的情况,尤其是古龙,代笔的人经常给他乱写,搞得有些古龙小说前言不搭后语,逻辑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