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写宋江,不直写褒贬,甚至施耐庵对宋江多有夸赞之处,读者读之,却越品越不是滋味,宋江所作的事并不符合这些夸奖,始知此乃春秋笔法,若只读字面意思,是很难读懂水浒,读懂宋江的。
宋江在江湖上有“及时雨”之称,古代农耕社会,百姓靠天吃饭,若一时遭了旱灾,老百姓们对雨水的期盼,可谓望眼欲穿,一场“及时雨”能解百姓之困。
许多读者对宋江“及时雨”的称号是持有怀疑态度的,这份怀疑主要针对宋江的人品,认为宋三郎的乐于助人,都是有目的的,他频繁使钱、使物、使人情,将众多好汉笼络在他身边,。
这样就很容易形成一个偏见:宋江能有“及时雨”的地位,主要原因是他有钱!
有一说一,宋江“及时雨”之称号,当然和钱脱不了干系,什么年头干事,都离不开钱,可若是全然归结到一个“钱”字上,也是不准确的,施耐庵为了让读者意识到这一点,又设置了另一个人物——小旋风柴进!
和宋江相比,柴进的优势是碾压性的,他是大周柴世宗的后代,自陈桥让位,太祖武德皇帝给这个曾经的皇家不少特权,荣华富贵不消多说,还赐了一部誓书铁券,跟免死金牌一个级别。
跟宋江一样,柴进也是个爱交结朋友的人,梁山泊王伦等人的起家,就是得益于柴进;柴家又养了三五十个好汉,说白了就是犯了事外出逃跑的罪犯,武松在清河县打伤人,宋江杀了阎婆惜,都选择去柴大官人家里去躲避风头。
宋江的经济条件,肯定不及柴进,柴进资助的江湖好汉,数目也一定多于宋江,可被江湖赞誉为“及时雨”的却是宋江,而不是柴进。诸君可曾想过这是为何?
答案其实很简单:同样一件事,不同的人来做,会有不同的效果。效果好坏,取决于当事人的智商和情商——宋江的双商都高于柴进!
就以武松为例,《水浒传》里武二郎最初出场,就是在柴家的院子里,这位后来闻名天下的打虎好汉,在柴家的日子过得并不顺心,身上患了疟疾,却不被人照顾,一个人向着火堆烤火,被宋江踩中锨柄,将炭火溅到武松脸上,两人经此契机,才得以相识。
宋江来柴家之前,武松的处境非常尴尬,柴进并不喜欢这个莽汉,其余庄客也都看不上武松,厌恶他酒后动辄大打出手,全无一点规矩礼数,原著记:
- 柴进因何不喜武松?原来武松初来投奔柴进时,也一般接纳管待;次后在庄上,但吃醉了酒,性气刚,庄客有些管顾不到处,他便要下拳打他们;因此,满庄里庄客没一个道他好。众人只是嫌他,都去柴进面前,告诉他许多不是处。柴进虽然不赶他,只是相待得他慢了。却得宋江每日带挈他一处,饮酒相陪,武松的前病都不发了。——第二十二回
批书人金圣叹对宋江的评价是“甘人”,“甘”是甘甜之意,乃指宋江待人接物的本事是一流的,和他相处很是舒服。
武松的衣裳破了,自己都没发觉,宋江却当即拿钱要给武松买一身新衣裳,要钱给钱,要物给物——放在任何时代,宋江这样的人都能吸引到一批朋友跟随在身边。
柴进对武松心存偏见,这可能跟彼此的身份地位有关,柴进是贵族出身,武松是平民老百姓,他的言行举止一旦逾矩,就很容易被柴进这样的贵族看不起。
《红楼梦》里刘姥姥进大观园,跟贾母、王夫人这些主子太太们一起游玩,但彼此间的等级界限始终是森严的,林黛玉笑刘姥姥是“母蝗虫”,还说“当日圣乐一奏,百兽率舞,如今才一牛耳”,众姐妹听了大笑,没人觉得黛玉的玩笑有什么不合适,因为身份等级在那里摆着。
柴进和武松之间,有天然的心理隔阂,不可能成为交心的兄弟朋友。
宋江却不一样,他和武松相处,处处都在为其考虑,从衣食住行种种方面,予以关心,武松本来心气不顺,得了疟疾,跟宋江相处了几天,心情好起来,连疟疾也跟着痊愈了,故而原著此处有袁眉批写道:疟疾病酒性病一齐都好,可见知己友朋,真是高医妙药。
武松病好之后,牵挂哥哥武大郎,和柴进、宋江告别,柴进送了武松一些银两,又专门买酒买肉,给武松饯行,武松只不过回了一句:实是多多相扰了柴大官人!
宋江和柴进就不一样了,他带着弟弟宋清,一起出门相送武松,走了二三里路,连武松都不好意思了,让宋江回去莫要再送,宋江坚持要再送几步路,路上有一个酒家,又拉着武松喝酒,喝到夕阳西下,才恋恋不舍地出了酒家,又拿出十两银子送给武松,武松彻底被感化了,当即跪下要跟宋江结拜。
武松在柴家住了一年,柴进在武松身上花的钱,不知道要比宋江多多少,可武松跪下叫“义兄”的却是宋江,而非柴进,可见金钱二字,并非万能,要搭配感情才能事半功倍,这个道理,柴进不懂,宋江却是门儿清的。
更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武松并没有“打虎英雄”的战绩,宋江却能一眼看出此人非池中之物,可见柴进的眼光亦不如宋江,“及时雨”的称号归之于宋江,而非柴进,自是无可争议的结果。
本文乃“不红居士”首发原创,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引文均来自《水浒传》金圣叹批评本,图片来源于戴敦邦《水浒传》全绘本、叶雄绘本,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