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历经七朝而不衰,三次与帝位擦肩而过,新帝对他礼遇有加从不猜忌,始终享有藩王最高待遇,并以73岁高龄善终,他就是朱棣最长寿的孙子,也是明朝最牛皇叔朱瞻墡(shàn),朱瞻墡一生虽然没有广为人知的丰功伟绩,但他能够多次在皇权更迭中全身而退,已足见其大智慧。
朱瞻墡生于1406年,明成祖朱棣的孙子,仁宗朱高炽第五子,其母为朱高炽的正妃张氏,朱瞻墡身为嫡子,在继承皇权上有天然的优势,但是他的长兄朱瞻基过于优秀,直接碾压了其他兄弟,后来朱瞻基也不负众望,创造了仁宣之治,在这等光芒下长大的朱瞻墡,并没有争位之心,而是梦想做一个逍遥王爷。
公元1424年朱棣驾崩朱高炽继位,朱瞻基被封为太子,朱瞻墡也被封为襄王,但他并没有前往封地,公元1425年朱高炽驾崩,太子朱瞻基继位是理所当然的,但是此时朱瞻基却不在京城,国不可一日无君,张太后密令朱瞻墡监国,朱瞻基归来之后权归原主,几年后朱瞻墡前往封地。
公元1435年朱瞻基突然去世,朱瞻墡的第一次危机也悄然而至,朱瞻基去世后,皇位理应传给太子朱祁镇,但当时朱祁镇才9岁,有人浑水摸鱼放出风声,说主少国疑必生事端,这时候朱瞻墡的嫡子身份,将他推上了风口浪尖,可谓是人在长沙坐,锅从京城来,幸运的是太皇太后张氏站了出来,拥护朱祁镇为新皇,这一场风波便安定下来,这次灾祸朱瞻墡仍可由母亲庇护,但随之而来的第二次风波,他又将做出何种选择?是否能够成功保住他逍遥王爷的身份呢?
公元1449年,朱祁镇亲征瓦剌被俘,朝野震动人心惶惶,为防止被瓦剌要挟,朝臣决定另立新君,可太子朱见深才2岁,主少国疑的问题又一次被提及,且此时情况十分危急,急需一位明君来主持大局,此时一共有两个候选人,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朱祁镇的叔叔朱瞻墡,本来候选人是轮不到朱瞻墡的,但当时执掌后宫的女子为孙太后,孙太后不是朱祁钰的生母,且朱祁钰的生母还在,如果朱祁钰登基为帝,孙太后地位不保,于是孙太后便想到小叔子朱瞻墡,并召朱瞻墡归京。
朱瞻墡接到召见之后,被吓得不轻,根本不想回京去蹚浑水,但面对孙太后的宣召,又不得不有所回应,思来想去,朱瞻墡提笔给孙太后回了一封信,信中明确的表示了自己无争储之心,太子朱见深继位名正言顺,朱祁钰也有监国的能力,这封信写得滴水不漏,也成为了多次度过危机的保证书,因为孙太后在发出宣召之后,与群臣又进行了会谈,和朱祁钰约法三章之后,支持朱祁钰继位了,孙太后可以说是最坑小叔子的嫂子了。
朱瞻墡凭借清醒的头脑,成功的躲过了这次危机,那面对来势汹汹的第三波危机,他还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吗?面对至高无上的皇权,他又会做出什么抉择?
公元1457年朱祁钰病重,立储之事又被提及,朱祁钰在登基前曾与孙太后约法三章,最为重要的一条就是,由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担任太子,但是朱祁钰在登基的第三年,废掉了朱见深的太子身份,改立自己儿子朱见济,可朱见济当了一年太子,就不幸夭折了,至此朱祁钰并没有后人,值得一提的是,此时朱祁镇已被瓦剌放归,被朱祁钰囚禁在南宫之中。
如果朱祁钰选择朱祁镇继位,那当初拥护朱祁钰登基的大臣,必定会遭到清算,这时朱瞻墡又被这群大臣盯上了,妄图拥朱瞻墡登基,对于这些大臣的图谋,朱瞻墡一无所知,他还在长沙做他的逍遥王爷,朱祁钰病重之时,朱祁镇发动了夺门之变再次为帝,开始了新一轮的清算,朱瞻墡也遭受了此生最大的危机。
但朱瞻墡为人圆滑,在朱祁镇被囚期间,曾多次上书请求善待朱祁镇,且在给孙太后的回信中,也是支持朱见深继位的,所以朱瞻墡并未遭受到清算,朱瞻墡为了表明自己的忠心,又上书毁掉朱祁钰皇后的陵寝,朱见深继位后,他又上书对朱祁钰废后汪氏治罪,朱见深并未同意此事,由此朱瞻墡确定,朱见深的确是一个宽厚的帝王,自己一定能够安度晚年,正如朱瞻墡所预料的,他的余生过的十分安稳,于公元1478年去世,纵观朱瞻墡的一生,虽无过多建树,但他能够安稳度过七朝,这件事本身就已经很牛伯夷了,最牛皇叔这个称号,他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