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笑谈大明(三十一)陈友定难称元朝忠臣,其实他想做第二个朱元璋

笑谈大明(三十一)陈友定难称元朝忠臣,其实他想做第二个朱元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强哥说史 访问量:2024 更新时间:2023/12/18 17:38:05

陈友定是朱元璋的军队在统一南方,征战福建和广东时遇到的地方军阀。他作为元朝的汉人将领,在讨伐元末农民起义军的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逐渐成为威震八闽的军阀。其占领的地盘包含福建全省,和部分广东地区,是南方的主要军阀力量之一。由于自始至终,陈友定都打着元朝的大旗,担任元朝在福建的官职,因此被历史上认为是元朝在福建最后的忠臣,与柏帖木儿、迭里迷失并称为"闽三忠"。可是我们阅读各种史料中对陈友定所作所为的记载,却发现他很难称得上是元朝的忠臣,更像是第二个朱元璋。

元末农民战争中,各路农民起义军打起反元的大旗,将这场推翻元朝的战争席卷到了全国。各路义军的势力在战争中不断强大,他们的领头人也逐渐成为占领广大底盘的军阀,其中以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刘福通徐寿辉等为代表的一批军阀,逐渐走上了自立为王和征战天下的道路。这些军阀有着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是汉人,都不满元朝的统治,因此也让元末农民战争带上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味道。然而陈友定与这些军阀不同,他虽然是起于这场战争中,却是站在农民起义军的对立面,是元朝在福建方面的重要将领。

实际上元末农民起义军中,带着元朝将领和官职属性的都不少,尤其是张士诚和朱元璋这样同时给起义军和元军干活的不在少数。他们根据不同的战争形势,选择不同的军事立场,使得自己能在战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得到更多的利益。这种状况是由于江淮地区复杂的战争形势决定的,而闽南福建却并非如此。

闽南福建地区的反元形势并没有江淮和江南严峻,斗争方式也比较单一。主要是张士诚、方国珍和陈友谅,在浙江和江西两个方面对福建发起进攻。陈友定带领自己的军队多次击退上述军阀的南下军队,积战功升为元朝在福建方面的重要将领和官员。

陈友定在农民战争中的立场比较单纯,一直都作为元朝将领抵抗农民起义军南下的军队,这被认为是他忠于元朝的主要原因。而且他与反复降元和叛元的张士诚和方国珍不同,陈友定坚持向缺粮的元大都缴纳福建方面的漕粮和税赋,通过海运的方式绕过张士诚和方国珍的地盘北上,为北方元军的后勤补给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元顺帝在这方面多次嘉奖陈友定,这在南方汉人将领中是极为少见的。他的这些做法都成为被认为是元朝忠臣的证据,甚至有人称其为元朝最后一个汉人忠臣。

可是我们从陈友定在福建内部的行为来看,却难以称得上忠臣。陈友定在福建元军内部还是相当跋扈的,向来独断专行,一言不合就杀人泄愤,很难称得上忠臣。比如漳州守将罗良对陈友定就很不满,曾经写信控告说"郡县是国家的土地,官吏是君主的臣仆,而郡县仓廪则是朝廷的外地仓库。而足下将郡县当作自己的家,将属下当作奴仆驱使,将官府仓廪当作私家仓库,名为报国,实有逞威天下、专横跋扈之心。不知足下想做郭子仪呢,还是曹孟德呢?"陈友定面对这样的指责恼羞成怒,直接派兵攻打罗良,将其诛杀。

陈有定的这种做法很显然不是什么忠臣的风格,与农民起义军中的各路军阀没什么区别。他谁在在福建打着元朝的旗帜,可杀死大批反对自己的元朝官员,如福清宣慰使陈瑞孙、崇安令孔楷、建阳人詹翰等等,行动上已经背叛的元朝。正所谓,听其言,观其行。从行动上看,陈友定就是怀着巨大野心的福建军阀,而不是福建元军将领。这种行动上表现出来的叛逆,显然不是一面元朝大旗,加上每年十几万石的漕粮税银可以遮掩过去的。其实福建该上缴的漕粮和税银远不止那点,陈友定这么做目的是向元朝买官而已。

朱元璋在起兵初期打下滁洲城站稳脚跟后,谋士朱升给他出了个攻略天下的策略,这便是大名鼎鼎的"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朱元璋靠着这个方略,在农民起义军和元朝军队之间左右逢源,不断谋取渔翁之利,最终猥琐发育成为江淮的最强军阀,为后来征战天下奠定了基础。

同理,陈友定在福建所作的一切也遵循这个原则,也是在搞猥琐发育,目的也与朱元璋相同。只不过福建地方狭小,钱粮等经济产出远不如江南,人口资源也较为薄弱,不是良好的战略根据地。再加上福建不是元末农民战争的主战场,又没有红巾军作为大靠山,陈友定的发展远比朱元璋缓慢得多。

当朱元璋的军队携着平灭陈友谅、张士诚和方国珍的气势南下福建时,陈友定也才刚平定福建不久,在广东东部占领了部分地区。而元末明初的福建两广并非后世的经济高度发达地区,相比于江南、荆湖和四川,在钱粮方面都有些薄弱。因此立足于闽南的陈友定想要与统治江南和荆湖的朱元璋对抗,无异于以卵击石,最终只能以败亡收场。只是陈友定死前根本没机会称王,或者投降朱元璋,所以留下了所谓元朝忠臣的名声。而实际上这个名声只是个军阀的遮羞布而已,明眼人一看就明白了。

更多文章

  • 枭雄陈友定:与陈友谅无血缘关系,二者是死对头,为元朝“尽忠”

    历史解密编辑:萌心生活馆标签:陈友定,陈友谅,朱元璋,元朝,平定

    关于讲述大明开国的小说、评书《明英烈》,林林总总有十几二十种。其中,乔云斋先生著述的评书版《明英烈》里有十八路反王,分别是南汉王陈友谅、九江王陈友定、饶州王陈友福、广信王陈友信、江西王赵福盛、南洋王毛贵、登州双孝王薛凤皋、青州王田丰、庐州王左金弼、驰州王倪通、颍州王刘福通、任州王刘福寿、临江王周伯燕

  • 陈友定和陈友谅是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书童读史标签:元朝,明军,平定,陈友定,陈友谅,朱元璋,小说家

    元末,当朱元璋率兵讨伐陈友定的时候,陈友定举办了誓师大会,并且说诸将说:“各位深受元朝的恩典,现在朱元璋的大军来了,如果有不抵抗者,杀无赦!”元末,历史上有两个很相似的名字,陈友谅和陈友定,看起来是不是很像亲戚关系?实际上这两人不仅不是亲戚,而且两人还是对头。陈友谅和陈友定,都生活元末的混乱局面里,

  • 朱元璋派使者劝降陈友定,陈友定将使者诛后表示:宁死不降朱元璋

    历史解密编辑:以史为镜说古今标签:朱元璋,陈友定,元朝,元顺帝

    1367年,朱元璋派使者劝降陈友定,陈友定却在宴会上将使者诛杀,并将其血沥入酒坛与众将共饮后说道:谁不与朱元璋血战到底,我就把他五马分尸!元末天下纷纷,群雄并起,在各路英雄中,既有与元朝血战到底的,也有为元朝摇旗呐喊的。福建陈友定在势力崛起后,就开始尊奉元朝,并为元朝与各路义军作战。与他名字相似,大

  • 倪瓒王蒙等元代名迹亮相,台北“笔歌墨舞”换展

    历史解密编辑:澎湃新闻标签:倪瓒,香草,王原祁,山水画,王时敏,董其昌,台北市,笔歌墨舞,书法作品,王蒙(画家)

    澎湃新闻获悉,3月30日起,传为宋代法常的《写生》卷、元代倪瓒的《枫落吴江图》、王蒙的《秋山草堂图》轴等传世书画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对外展出。这一名为“笔歌墨舞——台北故宫绘画导赏”的展览共选取从五代南唐至清代的二十余件书画作品,涵盖人物、花鸟、山水等题材,展期持续至6月25日。传为宋代法常《写生》卷为

  • 倪瓒书法,意境高古亦有奇趣

    历史解密编辑:君来访书画苑标签:倪瓒,书法,文征明,小楷,黄公望,董其昌

    倪瓒(1301~1374)元代画家、诗人。倪瓒博学好古,家雄于财,四方名士日至其门。元顺帝至正初忽散家财给亲故,未几兵兴,逃渔舟以免。入明,黄冠野服,混迹编氓。工诗画,画山水意境幽深。有《清閟阁集》,与黄公望、王蒙、吴镇为元季四家。今人热衷于调侃倪瓒的洁癖,其实,他的小楷,尤其是画作题跋上的小楷,用

  • 倪瓒:仿北宋十则图册

    历史解密编辑:文艺天下标签:倪瓒,绘画,黄公望,王蒙,水墨,画家,北宋十则图册,乐器,香草,茶

    倪瓒(1301-1374),字元稹,自号云林子、风月主人等,无锡(今属江苏)梅里镇人,元代杰出画家。倪瓒的绘画开创了水墨山水的一代画风,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并称"元代四大家"。画法疏简,构图多取平远之景,景物极简。在元四家中,倪瓒在士大夫的心目中享誉极高。其绘画实践和理论观点,对明清数百年画坛有很大

  • 谙熟倪瓒画境的孙逸,山水看似生机繁茂,却隐藏着与生俱来的寂静

    历史解密编辑:寓书喻画标签:茶,倪瓒,孙逸,水墨,乐器,香草,画家,黄公望,山水画,书法作品

    导语:孙逸山水得黄公望法,画风受李永昌影响较深,淡而神旺,简而意足。有“文待诏后身”之称,工花卉,亦擅行草。入清后寓居芜湖,与萧云从齐名,同为姑熟画派之盟主。“若气韵不周,空陈形似,笔力未遒,空善赋彩,谓非妙也”,如用这句话来理解孙逸的静淡超逸画风在适合不过了。孙逸山水清静淡远,虽有倪瓒的幽静深远,

  • 倪瓒:哪有什么酷,只是不想流俗!

    历史解密编辑:三生标签:茶,倪瓒,石涛,沈周,香草,乐器,画家,董其昌,黄公望,文徵明,杨维桢,书法作品

    倪瓒,初名珽,字元镇,号云林子、荆蛮民、幻霞子等,江苏无锡人。元代画家。倪瓒的祖父,富甲一方。父早丧,兄弟三人,长兄倪昭奎,是当时道教的上层人物,二哥为倪子瑛。在元代,道教的上层人物地位很高。倪瓒少时得到长兄抚养,生活优裕,并为他请来同乡“真人”王仁辅为师。倪瓒受到这样的家庭影响和教育,养成了他不同

  • “居然水中间”:AI还原倪瓒山水,畅游水边江南

    历史解密编辑:澎湃新闻标签:茶,倪瓒,江南,乐器,香草,画家,山水画,风景画,朱屺瞻,吴冠中,朱德群,书法作品

    澎湃新闻获悉,“居然水中间——近代以来的江南景观美术作品展”这些天正在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展出,展览汇集了黄宾虹、贺天健、朱屺瞻、吴湖帆、赵无极等近现代艺术大家代表性的作品,以及持续关注江南景观的当代老中青三代艺术家作品共140余件。据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馆长陈翔介绍,此次展览上还可以看AI

  • 倪瓒笔下的秋天

    历史解密编辑:文艺天下标签:倪瓒,王蒙,台北故宫博物院,竹石

    倪瓒《秋林野兴图》上图为倪瓒存世最早的一幅画作——《秋林野兴图》。这幅画创作于1339年,倪瓒时年38岁,一时兴起,画了这幅画,在画上的题跋中,他叙述了创作的灵感来源,这段话大意是:我为小山画《秋林野兴图》后,九月中旬他携画而来,请我题词。今年自春天起,至今无一日有好兴致,恰巧上月十五,看见经鉏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