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赵孟頫行书《前后赤壁赋》临习攻略

赵孟頫行书《前后赤壁赋》临习攻略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大众书法 访问量:4390 更新时间:2024/1/25 11:47:35

赵孟頫行书《前后赤壁赋》临习攻略

(一)横画

1.长横

长横作为字的主画,一般要写得刚直挺健,取左低右高之势,以稳定字的重心。

长横最常见的写法是切锋落纸,稍顿后右上翻腕行笔,收笔时向左上稍抵,亦可稍抵后腕外翻带出牵丝,如附图中“音、舟”二字。

其次如附图中“箫、舞”二字的长横,起笔尖锋入纸,腕迅速内翻并辅以笔管左转再向右上行笔。

再如附图中“举、慕”二字的长横,起笔与上一画衔接,取逆势,然后再折锋右行。

上述三种长横收笔上只有带不带牵丝的区别,而起笔动作上却大相径庭。从线条效果看,其一爽利清健,其二轻松洒脱,其三则凝练遒劲。

2.短横

短横运用频繁,这自然要求其姿态多变,但万变不离其宗,天非在起,收笔上做章。

①起笔上的不同。如附图中“天、哉”二字,上横系尖锋入纸、腕内翻而成,呈仰势;“于、在”二字的上横,尖锋入纸后笔肚稍顿再上行,呈饱满、 蕴藉之态;“江、巨”下横锋入纸后腕迅速内转发力,显得浑穆而郁勃;“清、吾”二字的下横与上一笔连贯而出,可视为藏锋逆入,显得圆劲婉转。

②收笔上的不同。如附图中“美”字下横收笔迅速上提,与下一笔气息相连;“而”字上横收笔抵锋,透出清挺之气;“泣”字上横翻锋向下顺势带出下一笔,显得协调自然;而另一个“泣”字下横重按轻收,余韵悠长。

(二)竖画

作竖之法贵在直中求曲,同时还需注意向背及长短变化;在及笔上令锋聚拢,方能显出劲挺之姿。

1、长竖

长竖有悬针与垂露之别其取势迥异。

图中“斗、常”二字用悬针,起笔腕稍外翻并辅以笔右转而后向下行笔,边走边提,出锋时迅速于空中作收势。它一般用于字的末笔,即“势尽则悬针”。

“怀、非”二字用垂露,收笔时腕稍驻,轻顿后反折向上作收势。

像“茸”字中这样畅意抒怀的长竖此帖中出现较少,起笔后疾驰而下,似离弦之箭。

长竖曲势的表现是以笔的提按顿挫完成的,切不可刻意安排。

2、短竖

短竖形态较多,如图中“知”字中竖上尖下圆,似玉珠悬空;“乌”字中竖厚重方折,似玉箸画灰;“川”字之中竖简静果断,与两侧笔画相映成趣;“断”字末竖婀娜跳动,活脱生姿。

竖画有背向,如“夜”字竖画向左稍曲,与右面部分相背,“有”字之竖向右稍曲,与右面部分相向。在同一字中,双竖并施亦须向背,如“相”、“是”中便一向一背。

另外短竖在具体应用时也要随机而变,与整个字协调。如“幽”字中竖细挺,与旁边粗线条映衬,取得平衡;“地”字中两竖长短各异,令字态灵动;“光”字之竖起笔微曲,与下方平直的线条产生对比。

(三)点

看起来简单的点其实是书法中较难表现的笔画。古人云:“点如高山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诚然,作点笔势要重,落笔要快,但其起、行、收的动作不可缺少。因此点法最易失笔法,出现单薄、轻飘的弊病。

1.斜点

常用于字首,轻锋落笔后腕迅速外翻并辅以笔管右转动作,收笔时用腕法轻提将笔毫收拢,使锋由肚腹中出,如附图中“之、窈”二字。

2.直点

笔入纸后迅速发力并向右下行,而后转腕出锋,如附图中“客、寥”二字。

3.长曲点

此点偶尔用之,潇洒大气,如附图中“寂”字上点,尖锋直下,渐渐发力翻腕,玉收笔锋外转后弹起。

4.反点

一般由捺演变而来,行笔尖锋入氏,而后向右下行笔,边行边发力并辅以笔右转动作,收笔处向右下稍顿即可。在具体应用中,它又有轻重、长短的变化,如附图中“哀、虾、巢、欢”四字。

5.左右点

大多呈左低右高之态,书写时应注意相互呼应及笔法的变化。一般左右重按轻提向右上萦带,右点顺势向右下翻锋完成,具体形态可略有变化,如附图中“麋、与、尊、答”四字。

6.上下点

根据其处于不同的位置而写法上有所变化。在左多上仰下提,与右部呼应,如附图中“况”字;在右多上撇下点,连贯中寓收势,如“龙”字;在下多相互连接,一笔而成,如“于”字。

7.三点水

此卷中的三点水较多,但写法上并不强求多变,而大多只是行笔间的细微差异。附图中“酒、渺”二字采用上断下连的写法,这也是最常见的处理,只有“流、江、海”等少烽字作了变化。

(四)撇

撇古人谓“陆断犀象”,最易犯的病是轻飘。其书写的要领是笔入纸后切忌任笔直拖,而应当有腕指的配合。起笔处腕指需快速外转落纸,向左下行笔时腕指亦需缓缓外转配合。

1.起笔上的变化

撇在起笔上大多采用切入、顿笔下行的写法。这一入笔动作有助于调正笔锋,表现撇的劲健。如附图中“不、余、徘”三字。

而兰叶撇在起笔时尖锋直入,中段饱满,收笔飘逸,轻重变换间有一唱三叹之妙。如附图中“攀、明”二字。

2.收笔上的变化

附图中“鹿、属”二字的撇画为回锋撇,收笔处反折向上,与下一笔呼应;“在、少”二字的撇画为出锋撇,收笔时腕指外转并迅疾撇出,显得意韵悠长;“余、天”二字的撇画为藏锋撇,收笔时锋稍驻作空收,取温润含蓄之态。

对于撇收笔的变化,应结合具体的字形相机而用。如果撇后右上部尚有点画可用回锋或藏锋撇与之呼应,如果撇为最后一笔则宜用出锋撇。

另外,撇在角度上变化较大。用于字头的平撇,其势短平而行笔干净,如附图中“虬、动”二字,用于字左的竖撇,状若竖法而较挺健,如“舷、虚”二字,还有运用最广的斜撇,姿态多变,不一而足,如“倚、方、有”数字的撇画。

(五)捺

我们常用一波三折来形容捺的形态。准确地说,这只是概括出了捺的总体特征,其实捺还有其他不同的形式。

赵字中的捺一般较舒展,行笔线路及轻重极为清晰,颇适合临摹玩味。

1.平捺

多运用于走之底。一种是典型的一波三折的写法,先向左上轻锋逆入,按笔反折,略提后向右下行笔,逐渐加力,至折角时腕指外转平出,如附图中“之”字。另一种起笔时尖锋直入,不作顿笔,此捺显得轻灵俊逸一些,如“遗”、“道”二字。

平捺在写法上还有变为反势者。如附图中“过”字,折锋逆入后向左上行笔,再笔管下转。此法写出的捺画有几分婀娜之态。

2.斜捺

较之平捺的写法,斜捺在写法上丰富了许多,有一波三折者,如附图中“长”字;有轻入空收、含蓄蕴藉者,如“木”字;有逆笔涩进、隶意盎然者,如“从”字;有收锋抵腕,锋芒毕露者,如“谷”字;有回锋映带,笔断意连者,如“余”字。

在行草书中,捺法也是富于变化的点画之一。除了上面分析的笔法上的不同处理方法外,它还有角度、轻重、方圆、收放等方面的变化。我们在临写时可先分类练习,待笔法熟练后,再结合具体字例找出它的变化规律,以使融会贯通。

值得强调的是捺脚,出锋时一定要有腕部的外翻动作,这样写出来才显得丰满挺匀。

(六)折

在楷书中,折画可视为横与竖搭接而成,但行书运笔速度较快,因此书写中对动作的准确性要求较高。

1.横折

横折在下转时有方、圆的变化。

方折要求转笔时顿锋直下,取坚挺爽利之气,如附图中“见”字。

赵孟頫《前后赤壁赋》中方转较少,圆折最为常见,此亦显示出赵孟頫对腕法、指法的熟稔程度。如附图中“焉、驾、高、鱼”四字的转折不露痕迹,颇见功力。

我们在临写时可能会出现转处不易表现圆劲这气的问题,这便要求在腕与指的协调上要强化练习。

2.竖折

《前后赤壁赋》中竖折出现较少,在行笔时只要处理好腕由竖的外转变为横的内转即可,如附图中“山、幽”二字。

《前后赤壁赋》的结字特点

在这里,又要提及赵孟頫“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的名言。对于笔法,古人是有一套相对谨严的规则,今人孙晓云的《书法有法》一书对此此亦作了专门论述。

但结字都不同,它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演绎着新的点线分割。“因时相传”的含义也许便是指字法会因时代、风俗及个人情趣、爱好、审美观等的不同而有不同。

作为艺术家的杰出代表,赵孟頫于书法的字法当然有着自己的理解。他曾说“书以用笔为上,结体亦须用功。”下一讲我们将着重分析一下《前后赤壁赋》的结字特点。

1.横向取势

赵 孟頫得“二” 衣钵,但字法上却不似羲之的清挺,而是有着独树一帜的风采。

纵观 此卷,其书多横向取势,以宽绰的体格令字势疏朗安逸。 书家对横势的拓展手法极为高妙,如附图中“时、曹”二字突出长横,“放、翅”二字放纵捺画,“能、俯”二字收缩竖笔,“雄、冯”二字中部留白等。

当然这种横向取势只是其字法的主旋律,其间亦不乏方形或长形结构的穿插。 “谨于结构”的赵孟頫不会忽视这一点。 他采用较大的字距留白、活泼多变的字形、适时的纵向取势,偶尔的草书参差等方式,使这种横向取势成为美妙的音符。

笔者尤其注意到作品中个别的“之”字,书家有意写成纵势,其窄长的形、连绵的线很好地调节了作品的节奏。

2.缜密和谐

相较于王羲之《圣教序》的清爽挺拔,赵书传达给我们的是一种秀润婉转、遒劲超逸的美感。

这份美感的获得应当是得益于赵字结体的缜密和谐。下面试拈出几例分析:

附图中“郁”、“鹊”二字点画复杂,但其密处不显闭塞,疏处挺匀自如,下笔的轻重、位置、收放动作十分精确。

附图中“缪”字本在分量上左轻右重,但书家在书写时令左按右提,视觉上一下子取得了平衡。

附图中“今”字中部两横及下竖的位置恰到好处,所分割的空间匀称得如用尺量过。

附图中“陵”字书写时有意将左部收缩,两边紧凑、中部疏朗,使该字顿生意趣。同样的字法还有“孟”字,只不过它是以上下的密映衬中部的疏。

3.错落有致

为缜密挺匀的结字增添灵动洒脱之气,除了上面所讲的运用草法外,还有便是于错落上做文章。

在《前后赤壁赋》中,左右结构的字令其长短相携,高低俯仰,如附图中“旗、顾、踞”三字;上下结构的字令其宽窄变幻,窈窕多姿,如“惊、梦、裳”三字。独体字令其点画参差,笔致活脱,如“亦、也、月”三字。

4.动静映衬

这一字法特点为看似沉稳端然的赵字注入了几许灵动。

此卷的动静映衬包括章法处理上的行、草夹杂,亦包括字法上的运用。“静”无非指行笔沉静,似楷书般的线条;“动”当然指笔致飞动,采用草书的笔意。如附图中“顺、荆、舻、应”四字,以半边静半边动的行笔丰富了字法的表现力。

5.轻重相携

如果着眼于章法,此卷行间的轻重变换是十分明晰的;而注目于字法,其线条的轻重相携亦比比皆是。

轻重是通过用笔的提按来达到的,或左右对比,或上下各异,或内外有别,由附图中“栖、蔽、洞”三字可见。

当然,这种字法的处理应注意自然妥帖,切忌过于机械。一般要将一个部首作为一个单元,不可将一笔作为一个节拍,写成笔笔都有轻重变化。

赵孟頫行书《前后赤壁赋》欣赏

图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 赵孟頫前后赤壁赋行书草书

更多文章

  • 董其昌5次为赵孟頫题字,逐渐老辣!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临池标签:董其昌,赵孟頫,行书,楷书,书法

    董其昌书法5次题跋《赵孟頫鹊华秋色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壬寅除夕,董其昌48岁题赵孟頫《鹊华秋色图卷》 万历三十三年,董其昌51岁楷书题赵孟頫鹊华秋色图。 崇祯二年,董其昌75岁行书题跋赵孟頫鹊华秋色图卷。 董其昌76岁行书《鹊华秋色图诗》 董其昌录张南诗题云:“弁阳老人公谨父,周之孙子犹怀土。南

  • 赵孟頫学书法有多拼?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之海标签:行书,楷书,长卷,小楷,赵孟頫,闲居赋,书法作品

    赵孟頫日书万字而精气不衰,“下笔神速如风雨”。因临摹各帖,故对章法、用笔的驾驭能力极强,书写技术熟练,基本功扎实。柳贯在《跋赵文敏帖》里云:“予问其何以能然,文敏日:‘亦熟之而已’。”在临摹师古过程中,赵孟頫集各家之长。楷书承传古韵,避繁就简,顿挫分明,在圆润饱满的点画中暗藏着筋骨的劲道,布白均匀严

  • 赵孟頫行书放大,被震撼到了!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临池标签:赵孟頫,行书,书法,真迹

    赵孟頫书《洛神赋》100倍高清微距欣赏对于学书法的人来说,没有比近距离接触真迹更能触动内心的了。现在的技术已经让我们可以通过图片做一种近距离接触,虽然“下真迹一等”但着实让人也感受到了很多便捷与宽阔,书法网分享一件高清晰的《洛神赋》希望对大家有益。 『楚王山书画院 』搜集整理 内容源自网络,如有侵权

  • 这件楷书,写出了赵孟頫的温雅遒丽!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临池标签:楷书,明月,苏轼,赵孟頫,赤壁赋

    先看一下这件楷书《赤壁赋》,是不是感觉像赵孟頫的大作。然并非,那么作者是谁呢?先欣赏作品,最后揭晓答案! 汪道全,婺源大畈人,以能书名郡中,明中期著名书法家,深得赵雪松之妙。有“今日赵孟頫”之誉,时徽州碑刻多出其手。 其书法崇尚平和静穆,运笔周正。追求不激不历、温润娴雅的晋代书风。结字俊美灵秀,采用

  • 绝世小楷《曹娥诔辞卷》,赵孟頫赞为“第一”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之海标签:赵孟頫,小楷,王羲之,曹娥诔辞卷,曹娥碑,柯九思

    《曹娥诔辞》绢本,纵32.3厘米,横54.3厘米,是自东晋流传迄今的楷书墨迹,因卷后署有“升平二年”年款,又名《升平帖》,现藏辽宁省博物馆。此卷墨迹是传世小楷书早期杰作。款署东晋昇平二年(公元358年)作,故又名《昇平帖》,书者名字已佚,但就作品本身风貌及有关文献记载,可以确认为唐以前的作品。关于书

  • 赵孟頫行书《王羲之轶事帖》欣赏

    历史解密编辑:大众书法标签:赵孟頫,王羲之,王羲之轶事帖,章草,行书

    赵孟頫《王羲之轶事帖》,又名《右军四事帖》、《王羲之书事卷》等,书于元代大德年间,是赵孟頫传世作品中的精品佳作。纸本,行书,帖芯24.4×117cm,全卷含题跋26.5×851.2cm,原为美国顾洛阜旧藏,现藏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王羲之轶事帖》写了四则王的轶事:第一则是说王羲之一开始字还不如好友庾

  • 典雅流美|赵孟頫《真草千字文》欣赏

    历史解密编辑:大众书法标签:赵孟頫,真草千字文,朱文,千字文,书法,智永

    《千字文》是中国古代流布很广的一种启蒙读物,梁代周兴嗣作。作品文辞通俗优美,典故运用丰富。历代书法家书写《千字文》者很多,其中年代最早、最著名者是陈、隋间的智永和尚。据记载,其在永欣寺时,曾书写《真草千字文》八百余本,分送给浙东一带的寺院。这些写本(或刻本)后来也就成为入门学习书法的范本。赵孟頫是继

  • 赵孟頫楷书功力,在这幅作品中彻底爆发!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学府标签:赵孟頫,楷书,行书,草书,隶书,篆书

    赵孟頫《止斋记》,纸本,纵达四十七点五厘米,横三百五十六厘米。现藏上海博物馆。这卷行楷墨迹,主要以楷法呈现,或疏密或开张,或揖让或顾盼,纵横雄逸,墨色沉着,潇洒逸兴。卷后虽无题跋,但亦是赵书传世墨迹极为珍贵的一卷。此作系书家于至大元年,即公元1308年书写,书家时年五十五岁。此卷系清代大学者俞樾篆书

  • 高清经典 | 赵孟頫 行书《临定武兰亭序卷》

    历史解密编辑:中国书法网标签:赵孟頫,临定武兰亭序卷,兰亭序,行书,王文治,王羲之

    赵孟頫 行书《临定武兰亭序卷》纸本 手卷 墨书 27.4x102厘米故宫博物院藏赵孟頫最为推崇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对其书法《兰亭序》曾反复临写、题跋。赵氏希望借重王羲之在书法史上的崇高地位,以学王为号召来尊古求源,重新树立渊雅从容的艺苑典范,扭转宋末纵肆狂放的书风。此幅临本字字规模《兰亭序》“定武本”

  • 高清经典 | 赵孟頫 行书《道场何山诗帖册页》

    历史解密编辑:中国书法网标签:赵孟頫,道场何山诗帖册页,行书,三希堂法帖,书法,苏轼,道场何山,诗帖,书法作品

    赵孟頫 行书《道场何山诗帖册页》纸本 册页 墨书 29.7x61.7厘米故宫博物院藏此页是赵孟頫为其长兄孟頔之孙所书的苏轼诗作。道场山、何山都是赵氏故乡湖州的名胜,为历代文人所称颂。书法风格爽利自然,遒劲清逸,墨迹笔画略显扁薄。帖心左侧原有乾隆皇帝诸玺印与“瓣香二王,神明规矩”八字题识,后被刮去。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