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赵孟頫的运笔细节,藏着很多微妙的东西!

赵孟頫的运笔细节,藏着很多微妙的东西!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书法小教程 访问量:4814 更新时间:2024/1/27 12:07:50

从书法上讲赵孟頫,是一个极为丰富的话题。这种丰富性,我们了解书法史的应该或多或少都知道一些。比如说,聚焦在他身上的一个重要话题,就是“旧王孙新朝廷”这种矛盾。

又如功先生后来曾经反对过的“用笔至上论”(“用笔为上,结字亦需用功”)。启先生认为,结构才应当是第一位的。

再比如说,他强调复古,通常被认为是继承魏晋传统的代表人物,但同样崇尚魏晋的董其昌却极其强烈地在否定他。

所以,他是一个复杂的书法人物。

赵孟頫《致郭右之二帖卷》

一、文化导师

“旧王孙新朝廷”的意味

如果用现在的眼光回过头来看赵孟頫,一般看来,有一些话题可能跟书法不见得有关系。但如果往深了追,我认为也还是可以有关系的,比如“旧王孙新朝廷”。我们都知道,当年他是作为朝廷所寻访的隐逸的第一位被选到朝廷去的,而且元世祖知道了他后,单独召见了他。

这里其实就有一些深意。深意在哪里?我觉得至少可以从两个层次上进行解读:第一个层次,通常朝代更迭的时候,在文化方面会有一些期待;第二个层次,赵孟頫所面对的新朝廷的主宰者,是我们传统意义上所谓的异族,不是华夏民族,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会带来更强烈的文化方面的期待和想法。

由此,元世祖单独召见赵孟頫,本身就意味着一种重要的期待——他需要在文化(甚至是更深层次的比如“政统”)上找到和传统的华夏民族之间的某种沟通、某种桥梁。所以我认为,赵孟頫经历四个皇帝的整个过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就是文化导师。

事实上,他是新朝廷所期待建构的文化秩序的引领者。甚至我们还可以说,对于一个原本对汉民族文化不是特别熟悉的少数民族政权来讲,赵是传统汉族文化的教导者。

从这个角度切入看赵孟頫的书法追求,有些问题就比较好理解了。为什么他要倡导复古?要把所有我们以前的书法传统,想方设法都复兴起来?包括在那个时代已经不太有人关注的篆书、隶书、章草,等等,它们已经没有什么太多实用价值。

从文化导师这个角度来讲,他的复古有一个最大的内在动力,就是为新朝廷、为这个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阶层,在书法领域找到一个传统的规范。通过这个传统的规范,让他们进入到中原文化的深处去。

赵孟頫 章草急就章册 纸本 金笺

二、复古真谛

晋唐宋的汇综

从这样一个深层次的基本价值取向出发,对赵孟頫的书法,很多方面就需要进一步追问。比如他的“复古”,是不是就是简单地回到古人那里?我觉得不是。从赵孟頫的实践以及他最终达到的成效来看,他的“复古”,毋宁说是“汇综”,综合汇聚提炼古人的精华,为新时代所用。

他最擅长的是楷书和行书。这两种书体,也是晋唐宋的代表字体。不妨看看他的创造性。

为什么我们现在经常说赵孟頫是所谓的楷书四大家?原因是他在已经极其成熟的唐楷基础上,居然还能够发展出新的楷书体式。

这个楷书体式之所以被他“发明”出来,是因为他在唐楷的基础上进一步往前追了晋人,甚至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还学习了宋朝以后的某些写法,这使得他的楷书与唐朝大家相比,至少多了一个东西——书写的生动性。颜体、柳体、欧体,主要存在于碑刻上,呈现出来的方法,如果直接运用到实际书写中,事实上是不那么灵活的。

赵的楷书,可以弥补楷书学习的这个烦恼。所谓的四大家,事实上意味着一个学习程序,学完颜、柳、欧,然后通过赵来打通唐朝楷书范本与实际书写之间的通道。

赵孟頫《秋深帖》

他的行书也是这样。他的行书以“二王”为核心,尤其以王羲之为核心。但如果仔细寻绎,会发现唐宋时代的东西也都非常丰富,比如李北海,李北海的字架子是很拓展、很大方,因为他以行书入碑。

赵孟頫把李北海字架子的很多东西移到了自己身上。而赵孟頫学李北海,中间还有一个通道,就是苏东坡。苏东坡的字架子跟李北海有密切的关系。

也就是说,在行书领域,王羲之固然是赵孟頫的核心精神、核心范本,但唐宋的资源也都熔铸进去了。于是,赵孟頫的行书就成为汇通了前代重要典范的新体式。

从这个角度说,如果要理解赵孟頫,不妨把他的书法当作一个桥梁。首先,它可以满足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原文化两者之间交融的需求;其次,就书法本身,它也可以打通晋、唐、宋之间的关系。

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正因为这两个作用,赵孟頫成为了晋唐宋几个鼎盛时期以后又一个书坛领军人物。

赵孟頫临《兰亭序》

三、汇综意义

元朝前后的桥梁

理解了这一层,如果把眼光往后看,赵孟頫对于后半段的中国书法,也是有着特殊意义的。

按照一般理解,晋朝人真正开始把书法当作一种特殊的人类活动,也就是现在一般意义上所说的艺术来对待,创造了行、楷的典范。唐朝则主要在草书和楷书两个领域进一步开拓。传统的楷、行、草的最重要的经典和规范几乎都是这两代创造出来的。

从宋朝开始,书法有了一个新的变化,开始聚焦于一群特殊的精英。晋朝书法是士族在作,到唐朝,则是朝野各方都关注。进入宋朝,书法重新回到士人手上,但这时候的士人,跟东晋的士族不一样。宋朝士人的主体,是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到国家政权的读书人,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文人。

文人有其典型的新特点,非常自觉地肩负家国的重任,强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这个大背景下,他们对各种行为有明显的分级,书法被定位为“雅玩”(源于唐朝后期人所说的“文章之下,六博之上”)。什么是“雅”?就是黄庭坚说的“胸中有道义”,要承载道德文章。什么是“玩”?就是米芾说“要之皆一戏”“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

前者主要见诸言说,后者主要诉诸实践。前者是弘道的面子,后者是适性的里子。在此格局下,宋朝文人发展出一种书法实践风气,就是不求全,不求完备,而是强调自我的写意。自我写意,如果放任了,就有可能打碎书法的规范。

赵孟頫重归晋唐,却又融合了宋代文人的优长,在不消灭规范的基础上,仍然可以满足文人适性逍遥的需要,这个特点对于元以及明朝书法的发展,也是一个基本方向的引领。

这个理解如果成立,无论以晋唐宋为参照,还是以元明为参照,赵孟頫在这两者之间,其实也是桥梁。他把晋唐宋的最有规范、最有价值的东西,凝结了,提炼了,成为元朝甚至是明朝的范式。

赵孟頫《兰亭序十三跋》残本

四、风格技巧

独特的建构能力

具体到赵孟頫书法的实践,他是所谓五体俱全。但现在看来,篆书、隶书相对略薄弱一些,这是从宋到明普遍的一个特点,这个有各种时代限制,姑置不论。

但他的楷书、行书及小草书,应该说足以与晋唐宋的大家相媲美。包括章草也做得很好,从一定意义上说,章草是在他的手上重建,到明朝大放光彩。

可相媲美,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非常强大的风格建构能力。任何一个有书法史知识和碑帖观赏经验者,看到赵孟頫的行、楷,几乎都能毫不犹豫地判定,许多东西是他独有的,是他自己的创造,而绝不是别人的。

比如说赵孟頫楷书的“国”字框,第一笔和第二笔交接处,就是非常独特的处理,两笔像磁铁的两极,既相斥又相吸,具有极强的张力。第二,他对古代的研究和吸收,几乎可以说前无古人,后也难有来者。可以精细到什么程度?

《兰亭序》有一个戈钩的写法,为了出钩方便,毛笔有一个微微的错动,然后再钩出去。这个手法几乎很少有人注意到,但是赵孟頫注意到了,并且发展成了重要的一个笔法。

第三,如前所述,他的字架子不完全是晋的,也不完全是唐的,也不完全是宋的,他把三个时代的优长糅到一起了。

赵孟頫 《汉汲黯传》册 小楷

赵孟頫的一些楷书,有一种他评价苏东坡所说的“老熊当道,百兽畏伏”,总体相对宽扁,虽然笔法相对清秀,但气象非常端重。既能得其庄严,又能不失流畅,这样的建构能力,晋以来书家中是比较难得的。

后世评价赵孟頫,经常批评他的字过于精熟,如前文提到的董其昌,认为他太熟了,所以就俗。有一些人学赵孟頫的,确实显得俗,但这个问题不出在赵孟頫本身,而出在学习者身上,学习者看不到赵孟頫的精细处。

赵孟頫的运笔过程藏着很多非常微妙的东西,如上文举例的“戈钩”和“国字框”。这些东西是他的生命线,如果不能够揭出来,并且由此进而向晋唐宋去追寻,那就深入不下去,所学到的只能是他显得非常流畅的那一面,就很可能导致庸俗。这是学习赵孟頫时特别需要面对的问题。

跟着倪海厦老师,学习中医

每天免费订阅中医知识!

更多文章

  • 赵孟頫晚年精品,风神精绝!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学府标签:住持,于梁,沙门,赵孟頫,董其昌

    赵孟頫《光福重建塔记》,纸本,行书,纵28.6厘米,横284厘米,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光福寺位于吴县邓尉山龟峰,始建于梁大同年间。寺内原塔至元代已石瓦堕废,延佑元年由僧众化缘重新建造,于次年五月竣工,至治元年立碑记,住持沙门了清撰写碑文,赵孟頫书并篆题。分页浏览赵孟頫《光福重建塔记》,署款“至治元年(

  • 赵孟頫最风流的行书,没有之一!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小教程标签:赵孟頫,洛神赋,行书,书法,王羲之,兰亭序

    元代赵孟頫书法长卷《洛神赋》,书于1308年前后。纸本,行书,纵29cm,横220.9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全卷共80行,末署款“子昂”。后纸元员峤山人(李倜),明高启,清王铎、曹溶题跋。前隔水王铎“戊子五月”又题。行书《洛神赋》是赵孟頫书风鲜明的代表作之一。文章的作者是曹植,他以神话中关于宓妃的

  • 赵孟頫最具禅意的一幅字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学府标签:松下,赠药山高僧惟俨,鹤形,赵孟頫

    《赠药山高僧惟俨》【其一】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赵孟頫《七绝诗册》纸本,行书,纵34.7cm,横35.3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图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商务合作请联系 QQ:954458

  • 赵孟頫最美手札都在这了!

    历史解密编辑:文艺天下标签:手札,尺牍,墨迹,赵孟頫,书法作品

    赵孟頫存世之书画作品甚多,其中信札占有相当部份,也可以作为研究赵孟頫书法艺术的重要材料,明王稚登即认为:“赵魏公书名绝世,而尺牍尤工,纵横放逸,无不如意,若神入三昧,虽游戏而皆入圣也。”除了书艺之外,透过这些赵孟頫与亲友间往来之信件内容,思友们还可以发现到一些不见史籍记载的情况,如家庭私事、生活情况

  • 赵孟頫人生最后一幅神作,写尽荣辱浮沉

    历史解密编辑:文艺天下标签:赵孟頫,书法,书画,行书,钟繇

    写完这幅书法,赵孟頫传奇的书法生涯才算完美谢幕。《送瑛公住持隆教寺疏》是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去世前的书法名帖,为送当时隆教寺的高僧主持祖瑛和尚。赵氏特书此疏。兹审石室书记瑛公住持昌国州隆教禅寺,凡我与交,因词劝□此卷书于至治元年12月,赵氏时年68岁。写完这幅作品后的第二年6月,一代书画大家,在经历

  • 赵孟頫酒后乱书,笔法秘密一览无余!

    历史解密编辑:大众书法标签:赵孟頫,王世贞,董其昌,王羲之,陈继儒,书法作品

    提起赵孟頫,我们都知道赵孟頫下笔神韵直逼王羲之,二王笔法在赵孟頫笔下简直熟透了!熟只是一方面,赵孟頫对于二王笔法的汲取才是关键所在。我们很需要一件生动细腻的高清作品,去观摩赵孟頫笔法的细节。首推《太湖石赞》,作为赵孟頫酒后佳作,兴之所至,笔下全是自家功夫。尤其此帖墨色微淡,能够更加清晰的看到赵氏笔法

  • 赵孟頫《游何将军山林》

    历史解密编辑:京师书苑标签:赵孟頫,游何将军山林,行书

    听说转发文章会给你带来好运赵孟頫行书杜甫诗《游何将军山林》,收于《赵文敏公书白雪斋诗》,落款为大德二年书(1298年),时年赵氏45岁。该帖用笔圆活遒媚,结体疏展灵秀,气韵飘逸舒展。

  • 赵孟頫用书法表达屈辱的一生!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临池标签:赵孟頫,书法,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章草

    赵孟頫被誉为元代书坛盟主,书法成就直追“二王”。赵孟頫传世墨迹书帖中,哪一幅作品,被誉为赵孟頫第一帖呢?三国时期的魏国人嵇康,曾官至魏中散大夫,世人也称其为“嵇中散”,因性格耿直,后遭人构陷,被司马昭处死。山涛,字巨源,为司马昭的重臣。嵇康与山涛是好友,两人均名列“竹林七贤”。山涛后来职位得到升迁,

  • 韵致遒劲|赵孟頫临《圣教序》欣赏

    历史解密编辑:书法学府标签:赵孟頫,圣教序,书法,草书,行书,颜平原

    赵孟頫书法承袭二王,圆润秀媚,浑厚潇洒,神采熠熠。风格也多变,或舒展放松,或端庄肃穆,抑或雄茫苍健。今天给大家分享赵孟頫临摹《圣教序》,不仅有圣教序的劲势与韵致,也不失本人的圆润遒劲,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个临帖参考。值得分享。咱们一边欣赏临摹作品,一边和大家讲讲赵孟頫的生活经历。其实,赵孟頫十一岁时父亲

  • 赵孟頫第一楷书《胆巴碑》赏析

    历史解密编辑:大众书法标签:赵孟頫,胆巴碑,楷书,行书,书法,杨岘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吴兴(今浙江湖州)人。《胆巴碑》又称《帝师胆巴碑》,为赵孟頫奉元仁宗之命记述帝师胆巴生平事迹而写的碑文,书法点画顾盼有致,用笔遒美峻拔,被称为“古劲绝伦,品属第一”。《胆巴碑》又称《帝师胆巴碑》,为中国元代书画家赵孟頫的碑书墨迹。赵孟頫(12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