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元璋如何评价历代开国帝王?对秦始皇、忽必烈的评价让人意外!

朱元璋如何评价历代开国帝王?对秦始皇、忽必烈的评价让人意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抱抱空气 访问量:3999 更新时间:2023/12/9 0:31:18

《明史》记载,洪武六年,朱元璋下令,在京师钦天山之南修建历代开国帝王庙。在此之前都是谁的祖先谁祭祀,这是历史上第一次修建历代帝王庙祭祀之,开创了中国帝王祭祀之先河。按照他的说法,历代帝王开创基业,有功于民,应当一同祭祀,如此既表现出“一统”,又表现出“德行”。

朱元璋是个极为认真的皇帝,他逐一过目这些开国之君,以及陪祀这些君主的臣子,最终将祭祀名单确定为16位帝王,并在《明实录》中留下了大量的点评之语。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草根出身的朱元璋是如何评价历代帝王的?是否与我们想象中的一样?

一、三皇五帝

朱元璋最佩服的是三皇五帝。他在给各代帝王们排序的时候,是仿造了太庙“同堂异室”的制度,顺序是先祖要在中间,“左昭右穆”。比如帝王庙正殿五室,中一室祭祀三皇: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黄帝轩辕氏。东一室祭祀五帝:帝金天氏(少昊)、帝高阳氏(颛顼)、帝高辛氏(帝喾)、帝陶唐氏()、帝有虞氏(舜)。西一室祭祀三王:夏禹王、商汤王、周武王。然后其他的按每个朝代帝王顺序排队下去。

二、武成王姜子牙

如果说谁是朱元璋最讨厌的帝王,非武成王姜子牙莫属。《明实录》记载,朱元璋在审阅陪祀帝王的功臣名单时,发现周武王的最重要谋臣姜子牙不在其中。对此,礼部官员表示,姜子牙已经被唐朝皇帝追尊为武成王,宋朝皇帝更是追赠为昭烈武成王,理论上历史地位和周武王是一模一样的,所以并不适合陪祀周武王。

朱元璋大怒:“姜子牙功劳再大,也是文王、武王的臣子,怎么能封王呢?这不是君臣混乱,混淆不清吗?”后来更是不惜废除整个武庙系统,重新竖立关羽为武圣来代替姜子牙,可见对姜子牙的意见有多大。

朱元璋不喜欢姜子牙的原因很好理解,其一,姜子牙从商朝叛逃到周朝,并把原来的老东家搞垮,是不忠不孝的表现,在朱元璋眼里姜子牙就是个叛徒。其二,姜子牙在《六韬》中说:“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他主张以仁德治理天下,国君不可为己而害民,其治民思想与朱元璋完全对不上号。

三、秦始皇

朱元璋对秦始皇评价不高,《明太祖实录·卷十七》记载:“他日,复命训文毅,集古无道之君若夏商纣秦皇隋炀帝所行之事以进。曰:‘往古人君所为,善恶皆可以为龟鉴。吾所以观此者,政欲知其丧乱之由,以为之戒耳。’”他认为秦始皇横征暴敛,与夏桀商纣隋炀一样,是千古暴君,所以未将其纳入帝王庙。

其实秦始皇在历史上一直是暴君形象,解放后才逐渐转为正面,朱元璋是底层农民出身,对苛政虐民的始皇帝不喜欢是正常的。

四、刘邦和项羽

朱元璋评刘邦:“惟汉高祖皇帝除嬴平项,宽仁大度,威加海内,年开四百。有君天下之德而安万世之功者也。”

“项羽南面称孤,仁义不施,而自矜功伐。高祖知其然,承以柔逊,济以宽仁,卒以胜之。”

都说“同行相轻”,但朱元璋对同为草根出身的刘邦评价却非常中肯,不像有些文人,酸溜溜的发牢骚。

五、光武帝刘秀

朱元璋这样评价:“惟汉光武皇帝延揽英雄,励精图治,载兴炎运,四海咸安。”

虽然刘秀“以柔治国”与朱元璋的治国理念完全不同,但看得出,朱元璋对刘秀还是很佩服的。

六、隋文帝

隋文帝是朱元璋最看不起的开国帝王之一,《明太祖实录》记载,朱元璋在洪武七年钦定的历代开国帝王原有十七位:三皇、五帝、三王、汉高祖、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但洪武二十一年,罢隋文帝,迁唐太宗与汉高、光武同室。

隋文帝杨坚在位24年,简衣素食,老百姓各安其业,出现“强无凌弱,众不暴寡,人物殷阜”的局面,并成功地统一了分裂数百年的中国,击破突厥,被尊为“圣人可汗”,可谓是一个文治武功鼎盛的帝王。

对于民生有贡献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一向都不吝赞美之词,对杨坚一开始也是如此,“文帝禁杂乐百戏,诏犬马器玩口味不得献上”、“务存节俭,令行禁止,上下化之。”但是后来朱元璋转念一想,杨坚以外戚篡位自己女婿宇文赟的天下,最后还将宇文一族几乎灭绝,太过毒辣,如果祭祀杨坚,难道让自己的臣子、外戚学杨坚吗?最后以“德有亏”为由把杨坚请出帝王庙!

七、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是朱元璋最佩服的开国皇帝。三皇五帝久远,史料散失,朱元璋把他们放在“正位”多出于“祖宗之法”的考虑,而李世民是历代帝王庙中唯一不是开国皇帝的帝王,可见对李世民的敬佩。

他评价李世民:“太宗英杰之主,有见乎此,纳言如流,小大必采,故能致贞观之治。朕于卿等深有所望,勿怀顾忌而忘尽言。”;“惟唐太宗皇帝,英姿盖世,武定四方,贞观之治,式昭文德……皆有君天下之德而安万世之功者也!”

另外,对于弑兄杀弟的玄武门之变,朱元璋也并未做出任何负面评价,而对于李世民让史官直书玄武门,他认为李世民是出于公心,对后世有警醒作用:“(太宗)命直书建成之事,是欲以公天下也。予平日言行可纪之事,是非善恶,汝等当明白直书,勿宜隐讳,使后世观之,不失其实也。”

八、赵匡胤

虽然朱元璋将赵匡胤纳入了帝王庙,但显然他是有点看不上赵大的,这不仅是因为二人在许多方面完全相反:一个出身高贵,一个出身贫寒;一个以善待功臣出名,一个以扫灭功臣出名;一个宽厚仁慈,一个严厉苛刻。更重要的是明朝“天子守国门”,不称臣不和亲不纳贡,硬气无比,对于“纳岁币”几百年的宋朝自然看不上,开创这个积弱朝代的赵匡胤自然也遭了无妄之灾。

《明太祖实录》中并未记载朱元璋对赵匡胤的负面评价,不过我们从一些只言片语中也能看出一二,比如比较元朝和宋朝时说:“昔中国大宋皇帝主天下三百一十余年,后其子孙不能敬天爱民,故……”,明史中也称:“自古亡国之耻辱,未有如赵宋者!”

九、忽必烈

虽然朱元璋在《谕中原檄》中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但他是承认元朝统治曾经是“正统”的。

在进军大都之时,朱元璋要求不得危害元朝皇亲贵族:“元之宗戚,咸俾保全。”并明确拒绝大臣要求在南京举行“献俘”典礼,认为这是对前朝的侮辱,“虽古有献俘之礼,不忍加之。”对元朝贵族也是一概尊礼,奉给他们很高的爵位。

对于蒙古人的正统地位,他如是说到:“惟我中国人民之君,自宋运告终,帝命真人于沙漠,入中国为天下主,其君父子及孙百有余年,今运亦终。”他数次强调元朝虽然官吏多有鱼肉百姓,但是统治秩序比较好:“如予父母生于元初定天下之时,彼时法度严明,使愚顽畏威怀德,强不凌弱,众不暴寡,在民则父父子子夫夫妇妇,各安其生,惠莫大焉。”最后朱元璋说:“朕本农家,乐生于有元之世。”

所以,朱元璋将忽必烈放入历代帝王庙,并给予其高度评价就很好理解了。

明朝官修正史《元史》的评价是:“世祖度量弘广,知人善任使,信用儒术,用能以夏变夷,立经陈纪,所以为一代之制者,规模宏远矣。”

《明太祖实录》中朱元璋对忽必烈的评价:“天生元朝太祖皇帝,起于漠北,凡达达、回回、诸番君长尽平定之,太祖之孙以仁德著称,为世祖皇帝,混一天下,九夷八蛮、海外番国归于一统,百年之间,其恩德孰不思慕,号令孰不畏惧,是时四方无虞,民康物阜。”

朱元璋不怎么厌恶元朝,甚至承认其正统地位的原因,小编猜测,应该与大元给朱元璋留下了赫赫版图有关,“北越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这份家业对于朱元璋来说可谓丰厚至极的大礼包。

另外蒙古人的荣光,朱元璋和现在的我们一样,与有荣焉,这可能也是他没有将晋武帝纳入帝王庙的原因。

汇总来看,历代开国帝王中,秦始皇因为残暴,晋武帝受晋朝长时间偏安一隅的影响受池鱼之灾,杨坚因为“古来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未入朱元璋的法眼,其他几位,朱元璋最佩服李世民,将其列入开国帝王,其次刘秀、刘邦,最忽视赵匡胤,甚至都无一言直接评价,最令人意外的评价则是对忽必烈。

更多文章

  • 元世祖忽必烈十大猛将之-“隋铁枪”隋世昌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元军,宋军,大军,平定,金国,元朝,隋世昌,隋铁枪,元世祖,忽必烈,小说家,金庸笔下角色

    我是小树,点击上方“关注”,每天为您分享精品历史故事与真实历史事件揭秘干货。隋世昌,生于1226年卒于1286年,登州栖霞人氏,今山东烟台。父亲隋宝,举家迁居莱阳,金国末年入隶军伍成为了一名金国士兵,时任的金国主帅观其面貌不凡,迁升隋宝为管军谋克也就是百夫长,后来因为军功又升为怀远大将军、管军都总领

  • 谁把蒙古帝国带入鼎盛?不是成吉思汗,也不是忽必烈

    历史解密编辑:生活磁场标签:忽必烈,蒙古帝国,成吉思汗,蒙哥,高丽,孛儿只斤·窝阔台

    说起蒙古帝国的大汗,知名度最高的无疑就是成吉思汗和忽必烈。这两人一个创建了蒙古帝国,一个统一中国建立了元朝,两人都获得了很高的历史地位。然而,把蒙古帝国带入最鼎盛时期的大汗却既不是成吉思汗,也不是忽必烈,而是帝国的第四任大汗——孛儿只斤·蒙哥。蒙哥是成吉思汗之孙,托雷之子。1251年7月,经过一番激

  • 李治、忽必烈、朱棣、康熙在位期间,他们的统治面积该如何排名

    历史解密编辑:历史摆渡标签:李治,朱棣,康熙,忽必烈,元朝,明朝

    唐高宗李治时期,唐朝国土面积达到巅峰,约有1237万平方公里。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期间,元朝版图面积达到了1372万平方公里。明成祖朱棣时期,明朝的面积达到了700多万平方公里。清世祖玄烨,也就是康熙皇帝在位期间,清朝面积达到了1300万平方公里左右。论大小,肯定是元朝最牛的了。1372万平方公里,还是

  • 文永之役,忽必烈第一次派兵远征日本,为啥遭遇惨败?

    历史解密编辑:世界是你我的标签:元军,高丽,远征,大军,忻都,元帅,日本,元朝,忽必烈,小说家,文永之役

    作者:念初心【原创作品,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文永之役,即第一次元日战争,发生于日本文永十一年、元朝至元十一年(1274年),当时日本后宇多天皇的年号为“文永”,称“文永之役”,此役,以元军的失败、日本的惨胜而告终。 1271年十一月,忽必烈正式称帝,建立大元帝国,一方面以摧枯拉朽之势攻打南宋,一方面

  • 率兵征讨漠北,培养出忽必烈的对手:塔察儿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塔察儿,忽必烈,蒙哥,阿里不哥,成吉思汗

    1246年,地点和林,78岁的铁木哥斡赤斤被处死,贵由成为蒙古大汗。铁木哥斡赤斤死后,家业一度衰落,在蒙古汗国中的分量很轻。孙子塔察儿雄才大略,眼光独到,他再次振兴家业,并影响蒙古汗国的历史走向。塔察儿,蒙古名将,铁木哥斡赤斤的嫡孙,成吉思汗的侄孙。铁木哥斡赤斤,成吉思汗的幼弟,深得月伦太后诃额仑的

  • 忽必烈,努尔哈赤是什么关系,忽必烈与努尔哈赤谁厉害一些

    历史解密编辑:清川知行标签:努尔哈赤,忽必烈,蒙哥,元朝,阿合马,后金

    忽必烈与努尔哈赤是什么关系?忽必烈与努尔哈赤谁厉害一些?最近有人把这个忽必烈和努尔哈赤放在一起说了,很多人看名字好像有点差不多的意思,所以很多人也都在问这个努尔哈赤和忽必烈到底是什么关系,这个问题虽然看起来比较的小白,但是估计不知道的人还是比较多的,下面我们就简单仔细的分析看看!忽必烈与努尔哈赤的关

  • 忽必烈为什么说“辽以释废,金以儒亡”?

    历史解密编辑:八卦爱豆秀标签:忽必烈,金国,金熙宗,辽朝,金太宗,金朝,金世宗,小说家,金庸笔下角色,元朝

    状元胡砺大概没想过,他的金榜题名居然源于一次“跨国”科举。北宋末年,金兵攻掠河北,胡砺不幸被俘,与诸多流离失所的人们一起,沦为了金人的奴隶。但他不想如此折辱一生,在大军北返经过原辽国南京(今北.京)时,胡砺趁守备松懈,混入了城郊香山寺。寺僧们好心收留了他,并允许他一起劳作礼佛。香山寺乃远近闻名的古刹

  • 日本打捞3艘沉船,被埋藏的真相揭开,难怪忽必烈没能灭掉日本

    历史解密编辑:吃货走天下美食标签:元朝,西夏,元军,日本,沉船,忽必烈,小说家,成吉思汗,蒙古骑兵

    南宋宁宗年间,在偏远的塞北草原上,博尔济金家族瞬间崛起,以毁灭之势称霸蒙古草原,领袖是杰出的军事天才铁木真。铁木真统一草原的时候,封号是“成吉思汗”,之后成吉思汗继续用战马和腰刀开疆拓土。他消灭了强大的西夏政权,又夷平了大金王朝,西征花剌子模,东亚中国、中亚、东欧都对他敬畏不已。三十三年后,成吉思汗

  • 真金太子的竞争者,元世祖忽必烈的三子之争(1)

    历史解密编辑:小粒圈主标签:元世祖忽必烈,忽必烈,真金,孛儿只斤·窝阔台,蒙哥,成吉思汗

    元世祖忽必烈的昭睿顺圣皇后察必生了四子,长子朵儿只,次子真金,三子忙哥剌,四子那木罕。因为老大朵儿只夭折,真金就成了事实上的老大。真金【1243-1285】,中统三年【1262】十二月,十九岁的真金封燕王,守中书令。至元十年【1273】二月,三十岁的真金被立为皇太子。直到至元二十二年【1285】十二

  • 忽必烈信任八思巴与蒙古的帝师制度有很大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斯基栀子标签:忽必烈,思巴,帝师,元朝,蒙古

    说到元世祖忽必烈与藏传佛教萨迦派高僧八思巴的特殊关系,就不能不谈到元朝时所建立的一种独特的僧官制度。早在窝阔台汗(蒙古大汗,谥元太宗)在位时期,蒙古孛儿只斤氏皇室就已对藏传佛教各教派有所了解。淳祐七年(1247年),宗王阔端写信盛邀萨迦派高僧萨班·贡噶坚赞至凉州相见,萨班活佛的侄儿八思巴随伯父一同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