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民间流传一种说法,凡是闰二月的那一年都被认为是不祥的年份,不是旱涝天灾,就是人祸不断。清光绪十六年(1890)是一个很特殊的年份,有闰二月,也是19世纪中三个闰二月之一。这一年大清中兴元老基本凋零,似乎印证了闰二月不祥的说法。
先是闰二月,前兵部左侍郎曾纪泽,即曾国藩的次子(长子纪第夭折)在北京病逝;接着是三月,前兵部尚书、原湘军水师统领彭玉麟在湖南衡州去世;然后是六月,帮办江南军务、原湘军水师统领杨岳斌在湖南乾州逝世。
这一年天气也是格外的反常,从五月起,顺天、直隶一代数月降雨,致使洪水泛滥,畿辅之地难民遍地,颠沛流离,这次水灾相比嘉庆六年那次有过之而无不及。当年秋天,京师瘟疫盛行,到了十一月大雪过后,北方又笼罩在一片雾霾之中,气候极为不正常。
同样是这一年,湘军的另一位元老曾国荃也即将走完他人生的最后旅程。此时他正在两江总督任上,年六十七岁。碰巧这一年又是光绪皇帝的二十岁生日,正月,朝廷下旨对曾国荃优加奖叙。不过,曾国荃的去世比较突然,此前他并没有感觉到任何的不适,更无病势沉重的征兆。
其实,这一年对于曾国荃来说还算是个好年份,因为七月和九月时,他的两个曾孙先后出生,尽管他的两个儿子早逝,但第三代人丁兴旺,后继有人。因此,曾国荃的心情很不错,并未意识到自己行将就木。
曾国荃的死非常突然,也非常意外。他的曾孙诞生不过五天,也就是光绪十六年的十月初二日,曾国荃就病逝于两江总督署,巧合的是十八年前,他的哥哥曾国藩也同样死于两江总督署。
至于曾国荃是怎么死的,没有留下什么有价值的记载,不少人猜测是得了急病去世的。曾国荃戎马一生,身上落下的毛病不少,但至少在这一年,他的旧病没有复发的迹象。按照李鸿章的说法,曾国荃的病主要是在足部,“因从前军营伤毒串入经络,是以动辄牵动,举步维艰”。
事实上,曾国荃历年请病假的原因大多是因为腿疾,然而他生命的最后这两年,再也没有请过病假。曾国荃去世十二天后,朝廷获知消息,光绪帝发布上谕:
“已故两江总督曾国荃,着追赠太子太傅,照总督例赐恤,谥忠襄;入祀昭忠祠、贤良祠,并于湖南原籍、江苏省城建立专祠;生平政绩事实,宣付史馆立传。其孙曾广汉,承袭一等伯爵;曾广江赏给举人,曾广河,赏给员外郎,分部学习行走;曾孙兆龙、兆祥、荫椿,着俟岁时由吏部带领引见,候旨施恩。”
朝廷的这道上谕,可谓皇恩浩荡,曾国荃本人得到了应有的待遇,他的子孙后代也享受到了先祖的余荫。不久,昔日的老战友李鸿章给曾国荃送上了一副意味深长的挽联,曰:
易名兼胡、左二公,十六言天语殊褒,恩数更惊棠棣并;
伤逝与彭、杨一岁,二三子辈流向尽,英才尤痛竹林贤。
李鸿章进士出生,笔头玩得很溜,这副挽联还真是不大好懂。上联中的“易名兼胡、左二公”是点睛之笔,意思是说胡林翼谥文忠,左宗棠谥文襄,曾国荃则“忠襄”二字兼得,可谓完美。
朝廷赐给大臣谥号是有严格的规定的,按《钦点大清会典》的记载:“辟地有德曰襄,甲胄有劳曰襄,因事有功曰襄。”咸丰三年(1853)年,朝廷上谕更是明令“武功未成者,不得拟用‘襄’字”。晚清重臣中,以“襄”谥号者除曾国荃外,仅有左宗棠(文襄)、张之洞(文襄)、岑毓英(襄勤)、刘锦棠(襄勤)四人。
两个月后,即十二月二十四日,曾国荃的灵柩运抵湖南安葬。但曾国荃的死并未画上句号,这一年冬天,包括光绪帝的生父醇亲王奕譞在内,京城内外不少大臣如怡亲王载敦、礼部侍郎宝廷、李鹤年、潘祖荫等人也相继去世。元老重臣的先后凋零,也预示着大清的未来福祸难测,五年之后,震惊中外的甲午战争爆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