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曾国荃屠杀太平军,杀到自己都怕,曾国藩却说:孔子复生也这么杀

曾国荃屠杀太平军,杀到自己都怕,曾国藩却说:孔子复生也这么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小脑袋大历史 访问量:4619 更新时间:2023/12/9 0:36:40

从民国初期到改革开放之前,曾国藩的形象一般以负面为主。早在辛亥革命时,革命元勋赵声在新军中发展革命党,在向新军士兵宣传革命时,曾痛斥曾国藩是汉奸,为异族杀戮汉人,屠城金陵。最终致使新军将士勃然大怒,烧毁了曾国藩的画像。

到了新中国,史学家们给曾国藩下了一个定义——汉奸、刽子手、卖国贼,将这个所谓“最后一个传统圣人”打入万劫不复之地。但随着改革开放的金星,曾国藩的形象却大为好转,被重新吹捧为圣人,有关于曾国藩的书籍更在一时间洛阳纸贵。

对于这样的现象,笔者一直非常费解,像曾国藩这样草菅人命、酷爱屠城、杀降的“曾剃头”,到底是如何成为“圣人”的。

众所周知,曾国藩乃是理学大儒,是儒家学说的忠实信奉者。即使后来操办团练,但实际上仍是文臣带兵,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武将。从汉到清,书生带兵实际并不鲜见,但像曾国藩这样残忍的,却凤麟角。儒家讲究“仁者爱人”,但从曾国藩身上,竟看不出一丝“爱人”“仁慈”的影子。

早在曾国藩操办团练前,就有一个奇异的爱好——爱看杀人。当年,曾国藩在翰林院任职,只要心浮气躁看不进书,就会前往城南菜市口看杀人。因此隔三差五,曾国藩就会呼朋唤友,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地前往刑场,看囚犯人头落地。

从现代心理学观点看,曾国藩具有“反社会人格”,而太平天国运动给予了他以杀人放火的契机。曾国藩建立湘军后,便立即投入激烈的战场之中。当看到鲜血与杀戮,这位“圣人”不仅不心生怜悯,反而还兴奋地手舞足蹈,他在给咸丰皇帝的战报中写道:

“水勇开放大炮,专意射火焚船。是时北风甚劲,顺风纵火,遇船即着,自卯至未,烧贼船六七百只。长发(老兄弟)、短发(新兄弟),逐浪漂流,红巾、黄巾(太平军服装)随波上下,岸赭水温,同归浩劫。水战火攻,未有痛快如此者。”

在他看来,屠杀同类是一种无比痛快的享受。看着他绘声绘色地描写残杀太平军的场面,实在令人不寒而栗。

一开始,曾国藩还热衷于将自己打扮成“吊民伐罪”“为民除害”的大英雄,还亲自编写了所谓的《爱民歌》。在歌曲中,曾国藩肉麻地写道:

“三军个个仔细听,行军先要爱百姓,贼匪害了百姓们,全靠官兵来救生。”

然而当他发现太平军受到民众的支持后,其刽子手的嘴脸便显露无遗。从此,曾国藩便不再分民贼,只要破城,便一并屠杀。

在攻克安庆后,曾国藩立即下令屠城,杀尽城中太平军和百姓二万余人。一些民众试图跳水逃生,又被水师截杀,“实无一人得脱”。对此,曾国藩竟称

“初一卯刻,安庆克复,城贼诛戮殆尽,并无一名漏网,差快人意。”

除此之外,曾国藩还大肆杀降,杀得安庆城“腥臭之气,炎暑薰蒸。”由于杀戮过重,甚至连实际执行者,曾国藩的弟弟,有“屠伯”之称的曾国荃也害怕了,毕竟人心是肉长的。

然而曾国藩呢?却对着弟弟大扯歪理:

“劫数之大,良可叹悸,然使舜周孔生今之世,亦不能谓此贼不应痛剿。”

曾国藩不仅大肆屠城,还冒天下之大不韪,为圣人立言,把尧舜、周公孔子等人拉来垫背。随后,他又语重心长地安慰曾国荃:

“既已带兵,自以杀贼为志,何必以多杀人为悔?此贼之多掳杀,流毒南纪。天父天兄之教,天燕天豫之官,虽使周孔生今,断无不力谋诛灭之理,既谋诛灭,断无以多杀为悔之理。”

在曾国藩看来,太平天国反对儒教,还搞出什么“天父天兄”“天燕天豫”,简直让人匪夷所思。因此在曾国藩看来,太平天国以及其治下的臣民根本不是,杀死他们,根本不应该后悔。

1864年,曾国荃的湘军终于攻克了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而曾国藩兄弟俩也毫不手软,酿成了惨无人道的“天京大屠杀”。

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在《能静居士日记》中沉痛地写下了自己的所见所闻:

“ 其老弱本地人民,不能挑担,又无窖可挖者,尽遭杀死,沿街死尸十之九皆老者。 其幼孩未满二三岁者亦斫戮以为戏,匍匐道上。 妇女四十岁以下者一人俱无,老者无不负伤,或十余刀,数十刀,哀号之声,达于四远,其乱如此,可为发指。”

据统计,天京之战中,十多万人被杀,其中大部分都是无辜的平民,曾国藩之残酷是可见一斑的。在曾国藩的屠杀下,江南地区遭遇了一场浩劫,几十年都恢复不了元气。江浙人民提起曾国藩,均咬牙切齿,说他是“曾剃头”。

诚然,曾国藩是一个极其厉害的人,在学术方面也无可指摘。但在笔者看来,曾国藩再有才,也不过是个披着人皮的禽兽。

更多文章

  • 曾国荃卒于两江总督任上,他死后朝廷给予了什么待遇?

    历史解密编辑:体验娱乐说标签:曾国荃,总督,李鸿章,左宗棠,曾国藩,光绪

    古代民间流传一种说法,凡是闰二月的那一年都被认为是不祥的年份,不是旱涝天灾,就是人祸不断。清光绪十六年(1890)是一个很特殊的年份,有闰二月,也是19世纪中三个闰二月之一。这一年大清中兴元老基本凋零,似乎印证了闰二月不祥的说法。先是闰二月,前兵部左侍郎曾纪泽,即曾国藩的次子(长子纪第夭折)在北京病

  • 雨花台之战第一阶段:现代火器威力惊人,曾国荃几乎绝望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曾国荃,太平军,雨花台,李秀成,水师,曾国藩

    1862年10月13日至11月25日,太平天国前后投入13王20万大军,与湘军4万精兵进行为期44天大战,双方在雨花台一线厮杀搏斗,血流成河,非常惨烈、悲怆。此战结果,大伙都知道,李秀成无功而返,被迫撤兵;曾国荃依靠“龟壳战术”,虽说损失惨重,却守住了大营。从战略目标上看,李秀成发动雨花台之战以失败

  • 曾国荃攻破太平天国,打开洪秀全的国库后,为何哀嚎:我命休矣?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曾国荃,洪秀全,曾国藩,太平天国,咸丰

    清朝是一个创造出无数可能的时代,同样亦是结束了几千年之久封建社会传承的年代,曾经的清朝迎来了多少值得盛赞的歌颂,晚清时期就得到了多少的谩骂与失望。清末年间百姓们对政府的失望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经过了无数次期待落空才产生的不信任,清末政府在面对侵略者的不作为与妥协。其实也正是将无辜百姓们推向深渊的

  • 曾国荃攻陷太平天国,打开洪秀全的国库后,为何大喊:我命休矣

    历史解密编辑:李大脚标签:曾国荃,洪秀全,太平天国,太平军,曾国藩,清廷

    1864年7月19日午后,湘军统领曾国荃命人点燃埋在天京城墙下面的三万斤火药,在一阵天崩地裂的巨大爆炸声中,二十余丈高的南京城墙轰然倒塌,围城三年的湘军,在其总指挥曾国荃的率领下,如一窝蜂般地涌入了天京城。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就此宣告失败。一、曾国荃是曾国藩的四弟,生于道光四年的

  • 曾国荃有多凶残?彭玉麟三次致信曾国藩,请求诛杀曾国荃为民除暴

    历史解密编辑:琳子乐园标签:曾国荃,彭玉麟,曾国藩,太平天国

    说起曾国藩熟知历史的人应该都有过了解,此人在官场上可谓是老谋深算,奉公正己,有不少人向他学习把曾国藩当做自己的人生导师,曾国藩在官场上也可谓是深受别人的爱戴和尊敬,曾国荃就不如自己哥哥曾国藩来得受大家爱戴,主要还是因为世人对他有这很大的争议。彭玉麟与曾国荃同在湘军共事,又都为曾国藩的左膀右臂,本是同

  • 曾国荃带领湘军攻陷天京,打开洪秀全国库后,直呼:“我命休矣”

    历史解密编辑:探秘历史标签:清军,曾国荃,太平军,曾国藩,洪秀全,石亚达,太平天国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引言太平天国运动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革命,在这场运动中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更是把旧式农民战争推到了高潮。不仅如此,太平天国还推行“圣朝制度”,其中规定凡是参加太平天国起义的人,必须变卖家产充

  • 曾国荃攻破太平天国,为什么看到洪秀全的国库后,大喊我命休矣!

    历史解密编辑:科普E君标签:曾国荃,洪秀全,太平军,曾国藩,古装片,历史片,太平天国(2000年电视剧)

    创造历史,往往就在一瞬间。1864年7月19日,曾国荃所统领的湘军,一举攻破太平天国所谓的都城天京。都城的陷落,意味着太平天国走到了末路。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组织这次战役的曾国荃,可以说是创造了历史,也立下了不世之功。但随之而来的一件事,却将曾国荃的所有功劳全部清零。当他打开太平天国银库大门的时候,被

  • 1864年,曾国荃攻破南京后下令“洗城”三日,之后还放了一把大火

    历史解密编辑:明史官标签:清廷,曾国荃,曾国藩,太平天国

    1864年,曾国荃攻破南京后累得在床上倒头就睡,没一会儿就被属下叫醒,“大帅,不好了要出事了!”曾国荃问清楚后,却一脸淡定,“我还以为多大点事儿呢!不用担心。”曾国藩之所以能成功,既有他的性格原因也有他几个弟兄帮忙,其中有一个不得不提到的人物,就是他的四弟曾国荃。曾国荃创立的“吉”字营,在湘军内部是

  • 她才是马尔泰若曦的原型,丈夫被圈禁,儿女却被雍正破格优待

    历史解密编辑:志英好心情标签:雍正,马尔泰,若曦,康熙,年羹尧,郡主

    很多人都看过《步步惊心》,被剧情吸引,进而喜欢上里面的人物:隐忍沉重的胤禩,傻气无脑的十阿哥,清风朗月的胤祥,直爽义气的十四阿哥……因为喜欢,就会去查阅他们在历史中本来的样子,当你发现这些人的结局确实悲哀,不免再一次失望。同时,你会发现,有一人仿佛是没有历史原型的,那就是女主角马尔泰若曦。根据《清史

  • 历史上的马尔泰若曦,死后七年才被发现,乾隆知道后龙颜大怒

    历史解密编辑:知书少年很达理标签:乾隆,雍正,马尔泰,宫女,贵妃,皇后

    1、雍正后宫格局在人们印象中,雍正是一位没有声色犬马之好的皇帝,一门心思放在治理国家方面,堪称皇帝中的“劳模”。与父亲康熙和儿子乾隆相比,雍正后宫妃嫔数量就少了许多,据相关统计,雍正后宫大概有三十位后妃,大多都是些位分低下的庶妃,嫔位以上的只有八人。他们分别是孝敬宪皇后、孝圣宪皇后、敦肃皇贵妃、纯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