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扬州八怪之郑板桥:人生自61岁开始

扬州八怪之郑板桥:人生自61岁开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来访书画苑 访问量:4790 更新时间:2024/1/26 1:26:46

人生自61岁开始

文/钱红莉

郑板桥的外祖父汪翊文是个博学多才的乡间隐士,把家里唯一的女儿嫁给了郑板桥的父亲。父亲给儿子取名为“燮”。燮,这个字含有和顺、调和之意。每一位长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做个随和平顺的人,以至有一个一帆风顺的人生。这么一来,郑板桥仿佛注定了要走一条主流之路,从小浸染在“四书五经”里,学习八股文的做法,然后参加科举,入仕……他真的这么做了,做得很辛苦,将大量时间用在温书赶考上,一级一级地往上走。

等到清朝都换了三个皇帝了,郑板桥才勉强做上县令。

彼时,郑已人到中年。在赶考的遥远路途上,家庭随之发生了巨变,娇妻病亡,小儿早夭。过去,为了生计,他凭借天生的绘画才能,偶尔也去扬州卖画。当时的扬州可了不得,商贾云集,纷繁热闹。可谁又识得一个叫郑板桥的年轻人呢?他的画少人问津,势在必然。他郁郁地回到家乡兴化,继续沉浸在读书中,把中榜入仕视为最后的人生寄托,一试,二试,三试,尚算不负厚望,劈荆斩棘地做上县令。

郑變 仿文同竹石图 故宫博物院藏

但,就凭他耿介的性格,不肯低头奉迎,也是升不了什么大官的。二十几年,他就一直在县令的位置上徘徊不前。有一段,为了前途计,他也试着妥协个那么一回,千里迢迢地跑去北京,向当朝宰相投石问路。所谓投石问路,是那个时代的一种官场风气,给皇帝身边的重臣写赋,讨得欢心,关键时刻,给你讲几句好话,也许你就会平步青云。

至于写赋这种事,在历史上,数马相如干得最出色,无人可敌。他临死遗书竟也是歌颂当朝皇帝的一篇赋,简直是雄文。司马相如一生的行当就是为上层建筑歌功颂德,以致在主流的历史上,博得文采大名。依我看,他司马相如也就一御用文人而已,即便文采斐然,华章丽辞也用错了地方,实在可惜。

郑變 行草七律诗 141.8cm×71.8cm 苏州博物馆藏

写赋这种事,你叫郑板桥干,肯定干不好。一个天生耿直喜好针贬时弊的人,他的血性不允许他这么昧着良心以低级趣味的方式往上爬。

后来,在61岁的时候,郑板桥终于想通,辞官归田(另有被革职一说)。他从山东回到江苏兴化老家,造绿园一座,遍植绿竹,广养幽兰,开始书画生涯,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专心做起了职业画家,从此有了灵魂的安枕……

郑變 墨兰 故宫博物院藏

大多数人走不出读书为官的俗套,有人一辈子沉浮在这约定俗成的窠臼里郁郁不得志,而不知跳脱出来换一种人生。郑板桥终于在61岁那年清醒过来,不念仕途,解去精神枷锁,回到自己熟悉的领域,使得绘画技艺日渐纯熟,以至日后有了一个著名的郑板桥。

他这一步走得清醒,也白白把前半生浪掷。人为何到了花甲之年才能想通悟透?使得赫赫有名的“扬州八怪”,终于有了郑板桥的一席之地。其中五怪,皆擅画梅花——因为当时扬州城内盐商云集,富可敌国,人富了以后精神空虚,想必会趋风迎雅,且喜好以梅自喻,买一些挂在厅堂明志,所以,梅花图在当时的扬州特别畅销。郑板桥却独辟蹊径,专攻竹、兰、石。他一生都在画这三样东西,不知倦意。

郑變 甘谷菊泉 189.6cm×49.5cm 南京博物院藏

他笔下的竹,苍老的、鲜嫩的、雨后的、月下的、经霜的、风吹的……不一而足。“非唯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也”。可见,他对自然造化的用情之深。他一直主张以“造物为师”,在自然中发现奇景。他给堂侄写信,教他画竹诀窍,现在来看那些信,堪比出色的美术评论。

我尤爱他的兰花图,一两丛,在偌大的宣纸上吐香,寡瘦幽微,旁边是密密麻麻的小楷,仔细读、认真辨,好比一篇百字小品,言简意赅,其意无穷——美食家从一只鱼头里看见江山,我通过郑板桥的小楷行书,同样可以望见人生,清淡、恬然、自足、祥和,自己成全自己。

郑變 七言联 121cm×26.5cm 安徽省博物馆藏

不看作画年代,也明白这是老郑的晚年作品。他早年的兰花图,微微用力了些,把一种不与世俗为伍的架势拉得过于满了,像一张弓,不那么松弛,射出的箭有力量,但目标太过明确,反而是不大好的。早年,郑板桥的兰都在悬崖绝壁处,看他的题兰诗写得何等绝然:

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郑變 华峰三祝图 167.7cm×92.7cm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连浮云的喧闹,都不予理睬;浮云走了,更不挽留。这个时候的郑板桥尚未寻到灵魂的安枕,一直处于突围的状态,心弦绷得紧。等到61岁回到家乡以后,整个人放松下来。一颗心放下来,稍微弹一下,便奔上了更高的台阶。所以,我非常理解他晚年的那些兰花图,终于自悬崖绝壁处回到了他的庭院,好好地养在瓦盆,一样的幽香争芬。

人生就像双臂,一开始总是往外扩张的,慢慢地,等到一切通透,才又想起收回来,拢住自己,最后双手合十,微闭双眼,有了感恩——你该知道佛教里观音行于莲花之上、双手合十的时候,多么安详。

郑變 节录怀素自叙诗 180.9cm×107cm 扬州博物馆藏

郑板桥的画好,众所周知,他的书法同样了得。以怀素和黄庭坚为师,他曾以临摩二位的法帖为乐事。从郑板桥的书法里,我同样可以看得见烟云——是兼顾了怀素的狂草逸态,和黄庭坚的气势开张的一种独创的笔法。在中国古代,历来视书画同源。前人的绘画,一般都在书法里汲取灵感。

中国的方块字大多为象形文字,一撇一捺里尽显形态。但到了郑板桥这里,他的书法往往从绘画里寻找灵感,最明显的例子,是他写的“也”字,乍看去,仿佛是他画里的兰,运笔气势如兰一样秀气端庄。

郑變 墨竹 128.8cm×68.5cm 浙江省博物馆藏

郑板桥虽没留下什么大部头的专业美术理论,但我看他给堂侄有限的几封家信,早已胜过了晦涩艰深的美术评论,甚至简直可当写作教材看。譬如,他教堂侄画竹,先画几竿竹竿,这样大框架打好,然后再慢慢描叶,风起时,叶要有起伏态,霜叶为润,雨叶滞重……艺术大抵是相通的,写作同样如此,先把大的架构搞好,然后再补充细节。他那种对于竹叶四时变化观察的认真仔细难与匹敌。一个只有对竹爱到极点的人,才会舍得花去一生的时光去描绘。

郑變 五言诗 141cm×71.7cm 辽宁省博物馆藏

中国的文人雅士,历来喜好梅兰竹菊,且以四君子自喻,作为四君子中的竹,因为有了一个郑板桥,得以在宣纸上风云万千、自喜迭宕、历久醇香——是真的,看郑板桥不同时期的竹图,我仿佛可以闻得见香味来。他极少画菊,其中有一幅竹、兰、菊图,那样的菊,明显稍逊一筹,跟他擅长的竹、兰拥挤在一起,失了风韵之态。郑板桥的墨竹是相当有态的,疏淡有节、苍老横斜、绿荫匝地。

郑變 墨竹图 168.7cm×90.5cm 炎黄艺术馆藏

中国画讲究的是意境,只寥寥一墨黑,点在纸上,便勾画出情态异姿。在西方设计师眼里,黑白是永恒色、经典色,一旦显现在中国的画家笔端,就能层出不穷地涌现出恬淡永恒的人生意境来。

修笔,必先修心。心中有景,笔下方有神。这一墨黑,也是中国文人士大夫的精神寄托的一种象征。似简洁和顺,却深不见底,并遥遥与“四书五经”相呼应。所谓人生如墨,那个自小被父辈寄予厚望的郑燮,在61岁那年,终于挣脱枷锁,活回到自己,用一滴墨写起自己的人生来。在生前,凭借卓绝的字画,他早已暴得大名。在他死后,依然如此。

郑變行书七绝诗 167.7cm×44.5cm 扬州博物馆藏

人们为什么总是痴痴念念他的水墨兰竹?那是在一墨黑里,我们人人寄予了自个的心思,孤傲,自香,有节,有义……这是多数人的情怀,被这个叫郑燮的人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出来。

郑變 山顶妙香图 131.5cm×72.2cm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

✪内容出自转载,我们致力于精彩内容推送,转载仅作观点分享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专业书画艺术品投资20年,长期收售:郎森、袁晓岑、王晋元、周霖、尚文、姚钟华、周善甫、刘自鸣、廖新学、尚丁、缪嘉惠、刘傳辉,吴稀龄、张烈、袁嘉谷、陈荣昌、周善甫、担当、李承基、杨毓兰、段瑾、刘明、陶薰、赵鹤龄、赵鹤清、李云峰、王铮、李馨奇、钱南园、李仰亭、张文林、钱允湘、张再谨、杨应选、苏万钟、袁昶、孙清士、孙清彦、吴治华、段永源、孙铸、杨琛、李荣封、温聿新、萧士英、方正阳、中峰、过峰、朱昂、赵士麟、孙髯翁、阚祯兆、杨升庵 等云南书画。

电话13618715880

地址:中国云南省昆明市华山南路116号

标签: 郑板桥黄庭坚司马相如怀素

更多文章

  • 倪云林画竹意境萧疏,明代徐渭首创画雪竹,为何郑板桥最有名?

    历史解密编辑:康康历史标签:徐渭,郑板桥,倪云林,墨竹图

    修竹耐寒常青、苍劲俊逸的气质形象,使其成为中国传统美德的物质载体,颇受文人墨客特别是历代画家的青睐。五代后唐李夫人首创临摹窗上竹影的墨图,继之诗书画三绝苏轼创作《枯木竹石图》,元代四大家之一的倪云林笔下之竹更是意境萧疏,明代徐渭首创画雪竹之法。到清朝时风格更为多样化,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淳朴而拙厚,现

  • 扬州盐商重金求对,郑板桥收人五百两,为何只愿给上联?

    历史解密编辑:老黄说史标签:郑板桥,对联,雍正,乾隆

    扬州盐商重金求对,郑板桥收人五百两,为何只愿给上联?无论政客,还是商贾,附庸风雅者,古今皆不缺其身影。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就与富得流油的盐商们有过几次有趣的交际。郑板桥原名郑燮,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曾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

  • 郑板桥对徐渭超级崇拜,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死忠粉~

    历史解密编辑:风雨兼程送书画标签:茶,徐渭,青藤,诗人,画家,郑板桥,书法家

    郑板桥对徐渭超级崇拜,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死忠粉~郑板桥有印章“青藤门下牛马走”的谦称。

  • 被誉为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究竟“怪”在哪里?说出来你别不信

    历史解密编辑:鉴史官标签:郑板桥,扬州八怪,画家,黄慎

    郑板桥郑板桥,名燮,字克柔,号板桥,因在排行第一,所以也常自称为“郑大”。在书画上常题下板桥居士、板桥道人;到了晚年时期,也常署名做板桥老人。在“扬州八怪”中,郑板桥可以说算是最突出的一个。郑板桥的父亲是一位私塾先生,母亲在他四岁时便离世了,由乳母费氏抚养长大。郑板桥自幼聪颖过人,勤读诗书。康熙五十

  • 郑板桥《难得糊涂》:“难得糊涂”究竟是什么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现代出版社标签:郑板桥,难得糊涂,书法,书法作品,书画,画家

    ▲清·郑板桥《难得糊涂》(拓片)郑板桥的书法《难得糊涂》是一幅有名的书法作品,这几个字写得非常有特点。例如,这个“难”字,它没有像一般的正楷一样写得方方正正,而是写得像一幅画,这4个字虽然是用毛笔按书法的笔法来写的,但是笔画和笔画之间的空间关系却更像是设计出来的,或像画上去的,和一般正规的、成体系的

  • 郑板桥|人生,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

    历史解密编辑:云晓观历史标签:郑板桥,难得糊涂,墨竹图,举人,乾隆,康熙

    清朝有一怪人,身居“扬州八怪”之首。他是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却到49岁才得到一个七品芝麻官,但他拒不奉承,还骂了一辈子贪官。他诗书画三绝,画竹无人能出其右,穷得靠卖画为生也要明码标价,但又爱钱有道,豪绅要,他偏不画。他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却又写

  • 看看王羲之、郑板桥如何与人斗智斗勇的

    历史解密编辑:去闻历史标签:对联,行书,晋朝,王羲之,郑板桥,兰亭序,书法家,书法作品

    王羲之和郑板桥都是他们所处时代的佼佼者,王羲之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郑板桥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两位大家不仅仅在自己的领域内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而且其也在世俗

  • 蜀地宝藏|以竹作竿,郑板桥也喜欢的原竹鱼竿是什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封面新闻标签:郑板桥,原竹,鱼竿,竹子

    来源:封面新闻谭靖封面新闻记者 刘可欣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供图“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郑板桥爱竹的清瘦,赞其似君子般豪气凌云。以竹作鱼竿,傲然立于秋风之中垂钓。竹子手感轻盈,富有韧性,取材方便。因此,早在两千年前,人们已经开始使用竹子制作钓鱼工具。现在,四川地区依旧保留着这一古老的技艺。八

  • 熬走两位皇帝历经三朝,郑板桥《满江红》是最好的宣泄,乱石铺街

    历史解密编辑:古装穿搭标签:皇帝,郑板桥,满江红,文徵明,古典乐,书法作品

    他是“扬州八怪”之一,同时,也是“扬州八怪”中的两大奇才之一,他就是郑板桥,他也是一位很传奇的人物,熬走了两位皇帝,历经三朝,康熙年间秀才、雍正年间举人、乾隆年间进士,一生命运多波折,但是最终还是走向了仕途,后来又辞官下野,这样的经历和文徵明多少有点类似,但是,他是一位更加有个性的人,相信你看到他的

  • 清代才子郑板桥对联智斗恶霸,佳话传千古,令人津津乐道

    历史解密编辑:真游泳的猫标签:郑板桥,对联,清官,下联

    说起郑板桥,大家一定很熟悉。作为“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诗书画样样皆能,堪称清代大才子。而且郑板桥关心民间疾苦,对老百姓还是不错的,属于古代难能可贵的清官。据说,郑板桥辞官之日,曾经写下一副对联:“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这个对联颇为精巧,模仿苏东坡的名对:“三光日月星;四诗风雅颂。”因为上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