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
石达开是一位具有英雄气的悲剧人物。
他有谋略,有才干,也有理想。
在太平天国攻占金陵,众人皆沉浸在争权与享受的时刻,其独具一份清醒与收敛。
凭一己之力,一度挽”天朝”于狂澜之既倒。
但也因这份格格不入,他最终被自己所曾寄以厚望的天国集团排挤出朝廷中枢,远奔蜀地。
落凤折翼后被清军围堵后残忍杀害,成了天朝覆亡的殉道者。
纵然以失败告终,石达开的事迹与胆气也常被后人所谈起。
翼王石达开像
尤其是,当他面对寸磔之刑时的从容淡定。
太平天国另类王,诸王皆醉翼王醒
提起太平天国,大多数人都会第一时间想到天王洪秀全。
再了解得深一点,便还能说出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以及翼王石达开。
这几位王爷连同“天父”次子洪秀全,是太平天国的”开国六王”。
众所周知,发迹于广西金田村的太平天国运动,一声炮响之后,势如破竹,席卷大江南北,横扫半壁江山。
大有吞灭满清,再造河山之势。
“天朝”主张“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凡天下婚姻,不论财”。
这无疑吸引了众多受尽役使与穷困的人们。
其队伍迅速壮大,一路高歌猛进。
可是,在攻陷南京,几十万胞兄胞弟进驻”小天堂”之后,天王洪秀全一头扎进富丽奢华的天王府。
11年间都没有出来过。
他不允普通的天国士兵夫妻团聚,却在自己的王府广选秀女,严格参照古代皇帝选妃的标准。
不仅如此,其还要求一定要是闺阁小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主上如此,其他几位“创始王“也都没有闲着,争相在自己的辖区内按照王爵规格。兴建府邸。
他们之间,翼王石达开算是欲求最少的。
虽然威望极高,尊享”五千岁”的待遇,但石达开深知金陵”天京”不应成为弟兄们事业的终点。
现在还不是彻底放松的时候,该有的底线与格局还是要有的。
同时,不同于其他戎马倥偬的将领,石达开还颇具才名。
其尤以善诗著称于世。
这不禁为这位年轻王爷赋予了不少浪漫主义色彩,深得当时天京臣民的仰慕与爱戴。
正因如此,当祸起萧墙的“天京事变”发生后,东王杨秀清与上万部属被北王韦昌辉所诛。
此时,翼王就成了稳定局势的擎天柱。
他痛斥韦昌辉的内耗行为,举兵靖难,上书天王请诛韦昌辉。
这个举动立即获得了全体军民的支持,被时人尊称“义王”,并被推举“提理政务”。
而后,在石达开的主持下,“天朝“快速用最小的代价迅速恢复元气,并涌现出英王陈玉成、忠王李秀成这样的后起之秀。
其屡破清军的江北、江南大营,让内讧后一度濒临崩盘的太平天国,再度兴旺起来。
可遗憾的是,随着威望的日渐积累,洪秀全对石达开的猜忌也越来越重。
屡有掣肘制衡之举,矛盾接近公开化。
眼见内讧又将爆发,石达开为大局考量,选择主动离京避祸,前往重镇安庆驻扎。
曾左皆叹匪中枭,不敌川督骆秉章
在石达开离京几个月之后,天洪秀全为形势所迫,一度遣使持金牌诏请其回京继续主事。
但此时的翼王,对不思进取的天王既失望,又失去了信任。
最终,他选择在外指挥作战,拒绝入朝。
他派遣李秀成外击清军大营,陈玉成回援天京。
自己则率部解江西临江、吉安之围。
后又转战浙闽,逼得曾国藩夺情复出,重统湘军。
要知道在湖口大战中,石达开曾巧用火攻之策,打败湘军水师。
几十艘战船被焚,使得后来的曾文正公险些被俘,差一点就投水自尽了。
曾国藩曾评价太平军诸将中:“以石为最悍,其诳煽莠民,张大声势,亦以石为最谲。”
不仅如此,同样与石达开交过手,自称”今亮”的左宗棠,也佩服地赞叹石达开道:“才智诸贼之上,而观其所为,颇以结人心。”
在太平军内部,翼王的人气更是直逼洪、杨,李秀成论及诸王。
“皆云中中,而独服石王,言其谋略甚深”。
自出离天京之后,石达开转战江南,之后一路西征。
最终来到四川的大渡河边。
物换星移,二度西征来到大渡河旁的翼王,早已没有了当年的意气风发。
部众人数早已由十万锐减到五万。
屋漏偏逢连夜雨,一场骤雨过后,大渡河竟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前有清廷土司把守,后有临危受命的四川巡抚骆秉章所率数万官兵拍马赶到。
这位天国将帅中的”完人”,终于遇到了自己戎马生涯的滑铁卢。
此时,石达开性格中的理性与沉稳再度显现了出来。
面对既去的大势,或许拯救手下几万将士的性命,给他们谋个出路,才是自己所能做的。
也就是在此时,川督骆秉章派人劝降,承诺投诚不杀。
为了保全几万将士的性命,石达开最终选择投诚。
但事实上,部将中仅有三百老弱病残,确实因为此举而活了下去。
他们被就地遣散,得以解甲归田。
而剩余人等,却在放下刀枪后,被背信弃义的清军尽数捕杀。
彼时,石达开连同带在身边的5岁幼子石定忠,也被逮捕入狱,押往成都受审。
据清代学者黄彭年记载,审讯室里年仅32岁的石达开“举止甚稳,语言气概,不亢不卑,寓坚强于和婉之中”。
就连现场记述之人自己也感慨,这样的人不为朝廷所用,是谁之过欤?
覆巢之下无完卵,父子俱尝寸磔苦
面对清廷的审讯,石达开一一予以驳斥,并痛陈时弊。
这令主审官不时陷入尴尬。
但这不过都是过场,最终判决下达,石达开被判处闹事凌迟行刑。
见证行刑全程的学者记载,“方其就死, 纳履从容,若是我大清忠臣如此死法,叙入史传,岂不炳耀千载”。
事实上,关于行刑的具体情景,史上也有不同的记载。
有的说是割了一百余刀,有的说是在慈禧的授意下整整割了3357刀。
要知道,凌迟最残忍的地方就在于,在割满刀数之前要确保受刑人活着。
否则刽子手就要处死。
天朝翼王在人生的最后时刻所遭受的痛楚,我们无法想象。
但每一种记载都记述他确实在寸磔之时未出一声,视清廷之折辱若无物。
也有人认为,石达开接受凌迟一声不吭,有悖于人的生理极限。
极有可能是清廷怕他于闹市受刑时,将骆秉章等人骗降、杀降的不义之举公之于众。
于是,在他口中放入了类似“麻核”一样的物品或药物,导致他神经麻痹而无法开口。
虽然不排除这种可能性,但去细究一位被凌迟之人到底是否有所哀嚎并没有太多意义。
翼王石达开的人生价值,更应由他的人生过程,而非结局来衡量。
更加残酷的是,在他血尽人亡之后,5岁的儿子也没有幸免于难。
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是,这个孩子后来被慈禧下令特别“关照”,整整凌迟了九年之久,到十四岁时才割完最后一刀而死去。
只是临行前,当他得知自己终于可与父亲在天国团聚了,不悲反喜,破涕而笑。
而即便慈禧没有下令“关照”,按大清律,这个孩子在长到十岁后也要进行阉割,发边陲八旗为奴。
太平天国的悲剧结局,远非一代人所能承担。
结语
石达开因理想与抱负,选择了太平天国,成为”首义五大王”之一。
并在运动前期得以充分施展才干,大放异彩,让天父天兄的事业不断壮大,与清廷划江而治、分庭抗礼。
也算在人世间轰轰烈烈的走过一回。
他虽能看清本派阵营的症结所在,及时避出矛盾的中心,却也无力改变时局以及自己前无出路、退无退路的骑虎之势。
清廷的腐朽已经病入膏肓。
而寄托自己信念的天国方舟也早已偏离航向,步入了内部瓦解的快车道。
此时的他面对天地怆然,也许真的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了。
参考文献
《清史稿》
《天朝田亩制度》
《太平天国文献史料集》